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2019-03-22司晶
司晶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83)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1.1 何为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新颖、有用和可行性是创新的三大要素。创业:任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把想法变成现实并创造价值的过程都属于创业。这个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式各样的创业者,他们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他们能够把机会变成现实,并且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
1.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拥有知识、能力、境界、眼界、敢于竞争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而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整合学科、科研、平台、人才等多方面资源优势,合力助推创新创业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正由跟跑、并跑转为领跑,成为我国对世界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贡献。学校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可助学生找到学习目标,让学生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帮助他们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才。同时可以筛选好苗子,寻找好点子,培育好项目,产出好成果。
1.3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出台,可以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扎实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一是规定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入学后也可以申请休学开展创业。二是规定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鼓励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规定创新实践、休学创业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可以转入相关专业学习,降低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让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1.4 理论基础
1.4.1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
该理论主要是探讨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即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其核心观点就是任何个体的行为始终都是处于各种因素的综合控制之中。其中,行为态度是个体对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进行评估的态度,主观规范是个体对社会规范及其受到社会压力后做出的主观反应,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对行为发生过程中难易程度的反应。而个体的行为意向是个体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影响社会个体行为、心理发展的社会活动。
按照上述理论,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对社会个体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所产生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及创造能力拓展的教育活动。
1.4.2 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原意为“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
PBL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理论学习课程不一样。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知识的被动接受。PBL方法论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发现和建构。在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性提高,而不是向老师直接得到答案。PBL教学法实施过程:(1)提出新的问题。(2)小组讨论,文献分析。(3)采取行动。(4)成果展示。
在高职院校中,创业课程几乎都有必修课,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结合目前创新教育的特点,将PBL教学方法结合创新创业的课程,有着重要意义。增加创业的机会成本,让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2.1 以载体创新为重点,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成功经验
应当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平台支撑。要发挥课程教学的知识传授载体作用,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要发挥工作室、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等在创新创业能力实训中的活动载体作用,学校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大力推广案例讨论式、问题探究式和项目参与式教学;除核心专业课程外,所有课程均要努力打破专业、学科、学院的界限,突出跨学科的融合,在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中,鼓励课程按照一定比例招募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参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协作,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2.2 以方法创新为突破,对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而言十分必要
有的人以为创新就是瞎想,哪天灵感来了,就能有创新了其实无论是创业还是创新,都有具体的方法论。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比如:讨论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倒逼”学生快速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比如:创新技术:三代创新技术的演变:(1)发散、跟踪、水平思考;(2)Triz;(3)Codex。商业模式画布,四大板块,九个模块的设计,看懂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怎么赚钱。创业理论,效果推理理论(摸着石头过河,不必一开始就定下宏大又具体的目标。)(Sarasvathy,2001)。培育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2.3 重实践实训,助能力提升,营造双创教育环境
(1)加强双创体验认知教育。举办创客训练营,开展“互联网+”思维训练,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家交流座谈,设立创新基金,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以赛促培,以赛促练,以赛促孵。应当多组织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竞赛活动。现场路演看项目,路演中提及创业初期的不易,对路演有一定的作用,院校持续赋能是高校教育延伸的重要内容。从相关资料我们看到,项目创始人在创业中得到了学校的咨询服务,这就是在学生毕业后学校仍持续赋能、帮助学生成长的具体体现。这几届大赛表现出学校与校友的关系越协调、学校越是给校友持续赋能,校友的成长越迅速,学校的影响力也越大。
对于某些技术含量低的传统项目能够获奖实在是非常难得。在商业模式上、技术创新上并没有独具特点,却能够在各类大赛拿到非常好的名次,那么对于院校而言从项目选择、人才培养等方面我们又有什么收获?良好的就业带动性和营收数据支撑应该是投资人评委认同项目的重要原因。我们明显看到这类项目是职业院校的重点,在前几届中称为带动就业型创业。第五届大赛的预通知中已经把高教、职教分为两个不同赛道,并且在高教主赛道中取消了就业型创业组。再次说明不同类别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有着区别的,我们更愿意用多层次人次培养来形容。
2.4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
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中,许多高校都引入典型的案例以引起示范引导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了一条可能实现的途径,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在对待自己的未来发展时,以社会发展和需求为指向和目标,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此外,还应逐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一方面,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不仅由就业创业指导老师和学工队伍担任,还邀请部分专业课教师担任授课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最新、最热点方向开展创新创业。
3 结语
综上所述,从载体创新、方法创新、重实践实训,助能力提升,营双创教育育苗之境、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等方面出发进行探索,走出一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