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的四个“法宝”
2019-03-22
“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道德与法治》名称之中,意味着教材要增加较大幅度的法治知识和法治教育内容。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为了突出宪法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定位为法治教育专册。这些改变旨在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为培养合格的中国公民奠定基础。
作为弘扬宪法精神的重要载体,初中法治教育专册难度较大,抽象枯燥,难以把握。那么,如何上好初中法治教育专册呢?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方面,有四个“法宝”尤为关键。
一、用嘴说,讲述有趣幽默的法治故事
讲故事是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是中国传统教育艺术中的瑰宝。朱熹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包罗万象、妙趣横生的法治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能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增添了课堂活力,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妨多讲述一些引人入胜、有趣幽默的法治故事,把学生引入到你的故事世界里,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采撷美丽的珍珠,实现从“有意义”到“有意思”的转变。
譬如,在讲授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时,有位教师娓娓道来一个故事:一天,某村委会主任王某因怀疑本村村民彭某偷了村里的东西,便用绳子将彭某捆起来,扭送到乡法庭。法官问:“你怎么可以随意捆人呢?”王某说:“报纸上讲了,对坏人要绳之以法。”法官问:“你知道什么是绳之以法吗?”王某回答:“怎么不知道呢?就是用绳子把他捆起来,扭送到法庭。”教师提出问题:“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背后,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懂得我国宪法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在我国,除了法定的执法机关可以依法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外,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无权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我国宪法法律禁止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违法犯罪行为。
又如,我国宪法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教师讲到这个宪法规定时,往往正襟危坐,庄严有余、活泼不足,不如来一段诙谐的对话:一位老人申请入伍。军官问:“您多大年纪了?”老人答:“70岁了。”军官说:“我们不收这么大年纪的人当兵。”老人说:“当兵是大了些,你看我当将军如何?”……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学生懂得了依法履行服兵役的义务是无上光荣的。每一个符合征集条件的公民,都应积极地依法服兵役,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然,教师讲述法治故事,不能是随性的、漫无目的的,更不是单纯的着眼于课堂活跃或“热闹”,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必须有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实现,讲故事永远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二、用眼看,播放震撼人心的法治视频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投影、录像、图片等媒体,集声、光、电于一体,营造身临其境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心驰神往的体验。通过多媒体播放震撼人心的法治视频,使原本较为深奥、晦涩的法治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惟妙惟肖地呈现事物发展的过程,再结合教师的讲授引导,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法治视频的铺垫下,教师的法治讲授就显得顺势天成,起到启思明理、情景交融的作用。
例如,执教法治教育专册第八课“正义的力量”主题时,可以用适时播放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张氏叔侄案等重大刑事冤假错案视频。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案件思考并讨论:案例诠释了正义有什么价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其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也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武器。其二,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营造协调、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纠正冤假错案,严格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和制度,真正做到有罪则判、无罪放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谈到“社会正义”这个话题时,教师也可以播放震惊全国的“昆山反杀案”的相关视频剪辑,然后教师抛出讨论话题:于海明的行为是故意伤害还是正当防卫?学生讨论后教师加以引导:公民在来不及请求国家保护时,通过私力救济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符合现代国家的法治精神的。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不是“以暴制暴”,而是法律鼓励和保护的正当合法行为,体现了“正义不向非正义低头”的价值取向。2018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把此案作为指导性案例,有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
教师在播放法治视频前,需仔细斟酌和筛选视频内容,除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外,还要尽可能做到视频内容短小精悍、画面清晰、说服力强,并具有一定的震撼性。
三、用心悟,开展新旧初中教材的系列比较
2018年春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教材在全国各地使用。新教材编写理念新,逻辑架构新,活动编排新,还增加了学科的许多最新知识,让广大一线教师耳目一新。
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与旧教材《思想品德》相比较,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其实,从教材名称的更改,就彰显了最大的差异性。此次教材更名是本课程对党中央关于加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积极回应,体现了对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课程”精神的贯彻。把《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它更强调德法兼修,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把法律的约束力量与道德的感化力量融合,注重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
因此,倡导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新旧初中教材的系列比较,从编写理念、整体框架、内容结构、核心知识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比对,对于及时转换教学思路、全面把握和挖掘新教材、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譬如,初中法治教育专册主要通过讲授宪法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信念;通过详细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通过介绍我国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国家认同;通过阐述自由平等的真谛、公平正义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仅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框题中,系统而全面地谈到宪法的地位和作用。而法治教育专册将宪法教育贯穿整本教材的始终,宪法精神是贯穿全册的红线、统帅全篇的灵魂,第二单元着重讲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并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第三单元着重讲宪法规定国家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宪法将国家权力赋予国家机构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新教材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从新老方针的变化看,实则是从法律文化向法治文化的转变。“新十六字方针”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对于坚定务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意义重大,为国家法治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道德与法治》教材与《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无疑更具有时代性,体现了鲜活的时代特色。在阐述基本政治制度时,《道德与法治》教材引用十九大报告中“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等内容凸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开展新旧初中教材的系列比较,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而是为了更知晓新教材的编写思想,更明确新教材的编写主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宪法法律、维护宪法尊严,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增强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四、用手做,指引学生践行法治行为
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性质和重要特征,实践的观点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观点。教师应坚持学以致用策略,认真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积极引导学生“用手做”,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践行法治行为,将法律知识和行为选择融为一体,促进学生正确法治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法治意识的增强,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实践,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践行法治行为是使学生把内化于心的法治意识转化为外化于行的守法用法行为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学生现实的、真实的、感性的实践,任何道德本本、法律条条都是苍白无力的。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体验教学或案例教学,将具体的法律情景或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学生进入特定案情的“现场”,通过学生自身体验认知法律知识,通过学生亲身感悟获得法律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法治内容探究,通过情境模拟、小品表演、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形式践行法治行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今日说法”,结合一个与本堂课教学有关的法律问题开展3分钟左右的交流探讨。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当非正义行为在身边发生时,当看见别人身处险境需要帮助时,当自身遭遇困难时,要学会及时拨打常用热线电话。
如果说教材是有字之书,那么现实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是一本无字之书。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的实践性作业,让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真正回归我们的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近社区(村镇),让他们去观察、调查、体验、感受居民自治或村民自治,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法律知识竞赛和法治板报评比,收集整理法治方面的名言警句,指导学生开展校内外法治宣传活动,尤其利用好12月4日“全国普法宣传日”的契机大力宣传宪法,创造条件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聘请检察官、法官等走进校园,去公检法等机关参观,与交管部门协调让学生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指导学生排练演出法治文艺节目,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宣传栏等粘贴有关法治的图片、漫画、文字等形式营造校园法治教育氛围,通过开设法律论坛、开展模拟法庭、开设法律社团等,让法治教育渗透进校园的各种活动中,将道德与法治课的效应延续到课外。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用好统编初中法治教育专册教材,需要教师用嘴说,讲述有趣幽默的法治故事;需要引导学生用眼看,播放震撼人心的法治视频;需要教师用心悟,开展新旧初中教材的系列比较;需要带领学生用手做,指引学生践行法治行为。只有用好这四个“法宝”,才能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过更加美好的道德与法治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