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到生活 舌尖品规则
——“规则”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2019-03-22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古以来的教育,都崇尚培养学生讲规矩,守规矩。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我们的学生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为我们的学生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
这种相对严肃的话题如何对三年级同学展开讨论呢?我回想起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偶尔在午托时放视频给同学们放松,他们最爱看的节目是《舌尖上的中国》;也曾在一次以“最佳解说员”为主题的班会课上,两位同学给该节目解说赢得阵阵掌声;元旦庆祝活动中“我爱家乡”的环节请来学生家长现场制作热干面,同学们参与度极高,也让我印象深刻……“民以食为天”,吃饭这件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我就从吃入手,谈谈餐桌上的规则吧。
一、将规则摆在眼前,树立规则意识
本班会通过“我说你做”的小游戏让学生们感知规则,随即出示《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规则”一词的解释来揭题。通过创设情境,从同学们熟悉的学校食堂就餐规则入手谈“吃”的规则,发现地铁里、餐厅里等公共场合都有明确提出用餐规则,将规则摆在学生们眼前。
让学生看到夜市上乱扔乱吐破坏环境和地铁里饮食造成不便等社会现象,讨论“不讲规则的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危害”,明确守规则的重要性,树立学生们的规则意识。
二、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在同学们明确用餐规则后,观看“小明”一家用餐的视频,老师设计了“大家来找茬”的游戏让全班以小组合作使用平板答题,利用科技,创新形式,提高学习兴趣,目的是进行行为辨析,人人都是“监督员”,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改正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如何守规则”。
就如班主任工作中将班规制定出来后,还需要一个监督者,教师不是时时刻刻和学生待在一起,有些不良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因此需要每一位学生去监督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出现不良行为及时去制止,督促其改正;做了好事也要及时在班里表扬,让其他同学向做好事的同学学习。
三、懂得规则,才能更好地执行规则
对孩子的规则教育,应该是孩子越小,越应加强规则教育,对其所立的规则或规矩应该越多。但在孩子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规则教育有着不同策略。在小学时期,可以考虑给孩子一些权利,让孩子适当自主地做一些决定,比如,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是否参加兴趣班,参加何种兴趣班,鼓励孩子自己作出决定,尤其三、四年级之后要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这是小学时期一个重要思维转折期。
如果班会课仅停留在认识规则和遵守规则层面,学生们没有亲身参与很难有真体会,真成长。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便考虑加入学生的实操:拟定规则并现场体验。
中国是文化大国,礼仪之邦。中国人的餐桌上自古就有不少规矩,通过观看“师傅的课堂”让学生去了解中式聚餐里藏着的规则。学生们讨论制定出“中式传统聚餐规则”后进行现场体验。“小武”一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妹妹和小武,课上选出六位同学扮演一家人,老师现场发布任务,请其他同学作为“吃饭纪律委员会”的“监察员”对一家人的表现是否符合规则进行判断,并用手势表示。当发布第一个任务“请一家人入席就座”时,就状况频频。在“监察员”们的建议下,体验的同学懂得了“长幼尊卑”,应该让长辈先入席的潜在规则,再次完成了任务。原本以为这遍没有问题了,一个“监察员”仍举着手,我发现后点他起来疑惑地问:“还有什么不对吗?”“爷爷,在抖腿!”出乎意料!我低下头侧着一看果然这个“爷爷”很“调皮”,在场观赛的老师们都笑了起来。在随后的任务中体验的同学对规则掌握不错,“监察员”们也是火眼金金,热烈地点评,实现了课堂的生成。
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这节班会课带着同学们从学校的食堂走向中西方餐桌,发现饮食文化中有许多规则等我们去发现,去遵守。当然生活中还有不少规则,学生们畅所欲言,如交通法规、图书馆借阅规则、参观规则……相信同学们这节课后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更多的规则。同时,在磨课、上课的过程中,我更深入的理解规则教育的意义:规则教育可稳定社会秩序,规范个体行为,引导个体从他律走向自律,是教育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挺进的逻辑前提!
(此文作者为武汉市义务教育学校首届主题班会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