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教育助力学生“成才”“成人”
2019-03-22
“成人”与“成才”一直是教育实践不可回避的话题。“成人”指做人品端行正,“成才”意指学业有成。在学校教育中,“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德”与“才”的关系、“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育人”与“教书”的关系,不论哪种说法,两者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替代的,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都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古往今来,“凡用德才兼备者,则事业无不成;凡用德才兼备亡者,则事业无不败。”当今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泰民安至关重要的资源。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如何实现“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结合,做到“成人”与“成才”并举,是我们教育人急需思考和应对的重要课题。
一、实施选择性教学模式,助力学生“成才”
2018年湖北新高考方案已尘埃落定,为了应对新高考变革,几年前,省内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中学校未雨绸缪,多次派人去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学习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围绕如何实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的选课走班目标,先期改革的省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均有不少创见;不同学校也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发展创造充足的条件,帮助学生获得与个人发展“匹配”的教育。这些率先改革的省市为我们积累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对选课走班这种“选择性”的教学模式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也为我们即将开始的选课走班实践提供了参考模板。
选课走班,“选”是重心。学生通过获取和筛选诸如学科成绩排位、学科教师情况、高校专业学科要求等信息,再根据自身情况和高校招生信息自主规划未来发展道路,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班级。学校在倡导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权衡学生的差异性,加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双边适切性的指导,使学生得到更适合自己的教育,实现更有方向性的发展。这种有针对性的“选择”,尊重了每个学生学业发展的需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改进与发展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化解了单一、固化的学科设置与不断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多元化、个性化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了传统行政班“统一学习要求”与学生学习目的不同、学习能力差异、学习兴趣不同等学生个体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规划和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拓宽了学生发展的空间,有利于让每一位学生“成才”。
作为进入新高考行列的一员,我校长期以来生源状况不佳,学生学科成绩“跛腿”严重,传统的学习、考试、评价方式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效果不尽人意,教师幸福感也严重缺失。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改变学校现状,更好地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研读国家政策,落实我省方案,在借鉴其它省市、其它学校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提升,探索适合我校校情、学情并有助于学生成才的新举措。
二、探索选择性德育模式,帮助学生“成人”
选课走班教学模式,虽然系统提出了如何促进学生个体“成才”的问题,但并未有效化解一直以来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促使学生“成人”的问题,甚至还可能加重“重成才轻成人”“重智轻德”的现象。如何实现在尊重学生课业自主选择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实现学生“德业并进”?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选课走班制下的班级管理“形散而神聚”,真正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笔者认为,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即新高考改革不是为了突出“成才”教育,更不是要削弱甚至忽视“成人”教育,而只是要改变“成才”的方式;其次要理清选课走班制的缺憾或不足,尤其是“成人”教育的虚化现象,只有找到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于弥补或改进。
(一)“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缺憾与不足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德育仍存在“软、浮、虚、乱、散”问题,要“重点针对长期以来疏于德、弱于体和美、缺于劳的问题,换脑筋、换思路、换办法,改环境、改途径、改习惯,让立德树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生活,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新高考背景下,这样的问题更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
选课走班“走”的形式,打破了传统行政、教学一体管理模式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班级之间的稳定关系;打破了学生与课程、课程与教师之间的固定关系,使得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使得传统行政班基础上的管理思路、育人体系和评价体系难以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为此,不少学校实行行政班、教学班双轨制,规定相关职责,但在实行过程中很容易回到“重智轻其它”的老路:“走班”的多元性、灵活性、流动性,使得班级成员呈现一定的“离散状态”和不稳定性,增加了管理难度;教学班“让学生顺利通过等级考”的这一目标要求也注定了班级价值取向的单一性,“灵活且宽松”的班级集合体也可能造成班级管理功能的狭隘性;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受不同班级氛围和风格因素的相互影响,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状况;行政班班级活动的压缩甚至取消,势必弱化学生对行政班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淡化班级观念,不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不利于良好班级文化的建构,不利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成人”。
(二)“选择性”德育模式——弥补“选课走班”不足的选择
陈宝生同志强调,改进德育工作,要重点把握“信、心、活、全、书”五个字,“德育要朝着体系化努力。德智体美劳,德是第一位的,具有根本性、引领性作用。”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现“成人”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的目标。
在多年的访学中,关于选课走班的教学举措及教学经验听得多,收获也不小。而系统有效地加强德育教育,抓好“成人”教育的例案却比较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师范大学附中“三园一导”育人体系模式,即行政班、教学班、学生自治共同体和导师制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模式。学校以各种学生自治共同体为载体,建章建制,引导和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这种以学生团体管理和他律为主的育人模式积极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也为我校探索多年的高中学生“选择性”德育模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我校的选择性德育模式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遵循高中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拟的《二十中学生管理细则》的实施,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学校德育模式。有效性德育通过落实学生“自选荣誉”方案和学生奖励加分条例、学生“自选处罚”方案和学生处罚扣分条例、学生“请对自己负责”和“说话算数”记录、学生校外评价记录(包括父母、邻居和社区评价等)等系列活动,倡导学生自选、自律、自觉、互律、互助、互评相结合,能有效缓解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激励学生向善向好,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发展。
新高考对学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选课走班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和强化“选择性”德育模式的实施,力求通过上述活动,真正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期弥补选课走班制在学生德育工作方面的疏漏和不足,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三)“选择性”德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多年来,我校遵循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通过“对自己负责”“自选处罚”“自选荣誉”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律自省,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具体实践如下:
1.改变传统的表彰形式,让学生“自选荣誉”。学生自拟的《二十中学生管理细则》人手一份,其中含有专门设计的“自选荣誉”登记表,每位学生按“最希望得到”“希望得到”“能得到”三个层次各写一个荣誉称号,每个荣誉称号后面由学生自定或自选3条以上的评价标准(附有参考荣誉称号和标准),并将选择结果公之于众,确定考评周期,突出考评过程,自律与他律相伴,自评与他评结合,对于大家认同的符合自定标准的学生学期末进行认定表彰;对于尚未达到表彰要求的学生,允许其所选的荣誉称号延期考评,但不能二次延期。让学生“自选荣誉”,凸显了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有助于学生“扬长取长”,让成长中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肯定,从而有助于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有助于引导学生激励自我“成人”,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
2.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让学生自我负责。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其责任意识会有不同。青少年学生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学习而忽略自己的角色责任,再加上“学习成绩一俊遮百丑”的狭隘教育观的影响,不少学生责任意识淡漠,不利于学生优秀品格和班级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基于此,学校规定每学期各班由学生组织开展“说句对自己负责的话”的主题活动,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说一句最能促进自己进步的话,并把它记录下来,也公之于众,成为学生言行的“准绳”。日积月累,这种看似简单的“说话算数”的道理在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坚持正面激励与合理处罚相结合,实行学生“自选处罚”。我们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我们一直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发展,既允许他们犯错,也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过失承担相应的责任,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学校依照《二十中学生管理细则》中的《学生管理处罚、扣分条例》,在学生违规违纪后,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违规违纪情节,从可供选择的多种处罚方式中选择相应的处罚方式,并实行扣分量化统计。同样,依据《学生管理奖励、加分条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得加分,以抵消自己的扣分。种种举措均是希望通过学生自省过失,引导学生明理守规。实行学生“自选处罚”,意味着对学生的处罚,不再由老师说了算。刚开始,学校教师颇有争议,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会纵容学生,不利于学校的严格管理,有损“师道尊严”,但经过实践证明,此法不仅有利于有效化解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矛盾,融洽了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
选择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实现“成才”目标;选择性的德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养成优秀的品格,实现“成人”目标。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依然是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我们要做的,依然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人”“成才”,德才兼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