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社会学视角下《青铜葵花》译介研究
2019-03-22李润丰
李润丰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400031)
儿童文学作品《青铜葵花》不仅受到中国儿童的欢迎,其英译版也得到广大海外小读者的喜爱。该作品的成功译介与译介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译本的译介模式,与翻译研究有着天然的契合。但是,从社会翻译学角度对《青铜葵花》译介的研究还是一大空白。因此,本文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该作品英文的译介过程,包括文本选择、产生以及交流、影响、接受和传播等问题。
1 布迪厄场域理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
法国社会学理论家布迪厄在其专著《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中,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分析模式:[(惯习)(资本)]+ 场域 =实践。 他认为实践是场域、惯习和资本三者之间互动产生的结果[1]。翻译是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许钧曾指出:“翻译活动之所以存在,或者之所以有必要存在,是因为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需要交流。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形成的一种关系,必定具有社会性。”[2]因此,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与翻译现象。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他的社会分析模式应用到翻译领域可以理解为:[(翻译惯习)(翻译资本)]+翻译场域=翻译实践。
2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翻译学界便陆续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与翻译现象。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强调翻译文本产生过程的社会性,从多维空间的视角研究翻译活动与其他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地解释中国文学译出去的途径以及译介模式。场域理论包括场域、惯习和资本三个重要概念,三者在翻译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对于场域(field)这一概念,布迪厄如此定义:“场域是指在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形成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布局(configuration)。 行动者占有的权利或资本决定所处位置与其它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这种客观关系可以是支配、从属或对应关系等。”[3]场域不是固定的或静止的社会关系网络,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多个行动者在场域中进行实践,不断竞争,根据各自的目的,采取多种手段,获得利己条件用以维持或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一般来讲,场域中持有较多资本或权利的行动者会占据场域的中心位置,更容易获取资本或权利,而持有较少资本或权利的行动者通常会尽力争夺更多的权利或资本,不断地向中心位置靠拢。通过连接各种社会关系,由占据不同社会位置的行动者构成多种场合或领域。场域包括文化场域、经济场域、翻译场域等多种类型,各场域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则,不同场域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翻译场域处于被权利场域支配的地位,与政治场域、文化场域、资本场域等相互作用。翻译场域中的行动者包括作者、译者、出版商、读者等,他们之间彼此竞争,争夺资本或权利,在不断的协调运作过程中,对译作的出版、发行及流通起到一定的影响。
其次,惯习(habitus)这一概念包括结构和性格倾向两个核心要素,指的是“一种行为倾向系统,系统中被结构化的结构(structured structure)倾向于作为促结构化的结构(structuring structure)产生影响,具有持久性、可转换性和潜在性的特征”[4]。“倾向”是指行动者的个人爱好,习惯性的状态,是组织化行为结构的一种存在方式;“被结构化”指行动者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并逐步内化于心,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被社会化了的主体性”;“促结构化”指行动者根据其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行社会实践,将个人惯习外化[5]。惯习形成之后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长久而稳定地影响行动者的行为方式。但是,惯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生产者在场域中的位置而改变,具有可转换性的特点。在翻译场域中,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其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早期惯习,影响其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等,随着译者在翻译场域中地位的变化,会逐渐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等,建构新的惯习,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获得权利或资本。
最后,布迪厄所说的资本是一种以物化形式和具体化形式积累起来的劳动,包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不同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比如,经济资本丰厚的生产者更加有条件进行教育投资,从而获得良好的文化资本。生产者所占有的资本决定其在场域中的位置,占有的资本越多,就越有可能处于支配地位。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多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形成了包括作者、译者、赞助人、出版社等多方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所占资本的多少会直接影响译作的出版。
2 基于场域理论的《青铜葵花》英文译介过程探析
翻译场域的行动者包括作者、译者、评论家等。《青铜葵花》的英文译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译者汪海岚依仗原作者的象征资本,携自身的文学资本从文学领域进入翻译领域,凭借翻译惯习选择了曹文轩的作品《青铜葵花》这本书,并运用特定翻译策略来翻译文本;之后,依靠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从权威出版社获得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以及出版许可;最后,通过权威出版社的宣传攻势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取得市场销售的成功。在此过程中,除了作者、译者等场域参与者,出版社和媒体各方也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下文将基于“[(译者惯习)(译者资本)]+翻译场域=翻译实践”的公式,尝试从文本选择、译本产生和译本传播来叙述各参与者利用资本进行场域斗争的过程,从而分析《青铜葵花》英文版的译介过程。
2.1 文学场域惯习形成和资本积累
“惯习指在成长、教育、工作等过程中,个人逐步内化社会惯例并将其纳入自身思维、行为,此类思维、行为特点称为‘惯习’。”[6]资本是不断积累起来的劳动,作者曹文轩在文学场域中独特的惯习和逐步积累起来的优厚资本是其作品获得较好译介的必然条件。
曹文轩生于江苏省的一个村庄,童年时期物质生活匮乏,因为父亲是小学校长,所以他有机会阅读较多的书籍,优异的写作才能让他得以进入北大中文系,并因为成绩优秀而被留校。这些生活经历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惯习,在他的作品中,读者能够从生命的低谷中感受到坚忍不拔,面对生活的希望。《青铜葵花》这本书就讲述了毫无血缘关系的两兄妹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度过天灾人祸的至纯至爱之情的故事。
童年时期丰富的阅读经历,就读北大中文系所培养的深厚的中文功底,以及丰富的情感和审美都是他最初积累的文化资本。后来,他的作品所获得的奖项不计其数,而且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多个作家协会的委员,这些社会生活经历一直为其不断积累丰富的文学资本、经济资本和符合资本等。2013年登上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丰厚的经济资本又进一步转化为文化资本,各种资本不断地进行转化和积累,使其在文学场域拥有了更高的地位、宽广的人脉以及较好的社会声誉。作者独具特色的写作惯习创作出了特色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其文化资本、符号资本以及经济资本等资本的积累最终引起了译者的翻译兴趣。
2.2 翻译场域的资本积累和译者惯习形成
译者惯习不仅影响其翻译策略、措辞等微观方面,而且还在宏观方面影响其对文本的选择[6]。因此在研究个体的时候,应着重对其社会化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这个过程不仅要考虑译者的翻译惯习,还要考虑其在教育、生活和工作等各种不同场域中培养起来的惯习。
汪海岚,英文原名Helen Wang,从小便痴迷于读书,而且具有很高的外语天赋,在16到18岁期间,便已经获得了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三A等级。后来,她赴北京进修中文课程,而且在中国任教英文的同时结识了中国伴侣。她的这些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都为她后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积累了很好的语言文化资本。她的中国丈夫每次回国都会带中国儿童书给孩子读,孩子们不懂中文,她就边读中文边译成英文,她清楚地了解孩子的阅读喜好,这些生活经历都为其翻译童书积累了大量的翻译经验。而且,她翻译过马原、叶兆言等作家的作品,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经验、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最终,凭借翻译曹文轩的作品《青铜葵花》荣获“英国笔会翻译资助及麦石文学翻译奖”。作者曹文轩曾指出:“非常感谢Helen女士对我的作品的认可和理解,她翻译的我的作品,我曾经请教英语非常好的专家,他们都一致认为Helen翻译的非常非常好,所以我特别特别感谢她。我去年能得安徒生奖,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翻译的这本书,《青铜葵花》。 ”[7]虽然她并非著名的译者,但是她的翻译目的比较纯粹,翻译时力求忠实,重现原作的风格和故事情节。“汉语和英语有不同的讲故事方式。英语编辑会说‘要展示(show),而不要告诉(tell)’——给读者足够的信息(但不要太多),这样读者就能自己解决问题。”
3 场域理论视角下《青铜葵花》的传播
原作和译作出版后,所涉及到的机构或人员会利用资本和场域地位进行积极推介、传播,尤其是出版社和译者在推广《青铜葵花》的传播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多种版本的《青铜葵花》,向多个国家出版版权,获得了较好的回应,为该书的进一步传播积累了符号资本。英国沃克公司把该书在英国各大书店进行展览,并将其归为“世界的声音——全球最美小说系列”。正是因为出版社多方位、全方面的推广,该书才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才有了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
出版社、媒体和译本基础虽好,在翻译场域,译者只是初试译笔的无名小卒,与出版社也无经常联系,若想在翻译场域争得一席之地,资本尚为不足。译者在自己原有资本基础上,需要借助一些社会资本(即各种人际关系)以及经济资本使译本走向出版和市场传播。在翻译的同时,汪海岚更多地加入到为中国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推广的志愿工作中去,她和尼克·哈曼(韩斌)成立了中国小说俱乐部;他们也一起为“纸托邦”译介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她还作为发起人,和另外两位同道者——莫言的瑞典翻译者陈安娜和普林斯顿大学寇岑儿童图书馆专家陈敏捷一起,于2016年夏天开始自费运营一个叫做Chinese Books for Young Readers的网站,向西方读者全面介绍中国儿童文学,包括作家、插画家和新书信息及评论。译者用精准流畅、符合英语儿童读者的英语,多方位立体展示曹文轩的文学作品魅力。
英译本出版前后,作者、译者、出版社等场域参与者从翻译场域进入了商业场域。作者与译者以及出版社的文化资本、符号资本和经济资本等不断地积累和转化通过宣传攻势和广泛的商业运作挖掘原作者和译者的文学和文化资本,以便获得更多象征资本,资本滚雪球似的不断转化、扩大,最终通过译本销售把这些资本在市场中转化成经济资本,进而提高他们在翻译场域和文学场域的地位和资格。《青铜葵花》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本成功输出英美的儿童文学作品。
4 结语
《青铜葵花》译本的产生过程具有很大的社会原因,其成功译介与作者、译者、出版机构以及媒体等人员或团体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原作者曹文轩具有独特的惯习、强大的文化资本、符号资本,并且很好地转换成经济资本和权力资本等,这促使其作品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让译者有意愿进行翻译和传播。译者虽然在翻译场域的资本积累并不深厚,但是她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很有热情,具有自己隐形的能力资本,比如,人际关系和宣传能力等,并且她最终获得了出版社和媒体的支持。正是因为《青铜葵花》一书占据了得天独厚的社会优势,所以才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