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地方教学资源利用策略
2019-03-22■
■
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能够服务于课程的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既是课程实施的支撑环境,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还是教学活动的展开条件。
历史学科独特的性质使得教学资源既广泛又丰富。在多样化的历史教学资源中,地方历史资源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之深 爱之切》一文中写道:“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地方史资源是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媒介,是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的土壤,是培养文化自信的素材。同时,我国各地区千差万别,初中历史教学需根据各地区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教学计划转变为适合本地、本校学生需求的学习实践。合理利用地方史资源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地方史资源因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实施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支撑。
下面笔者就以武汉地方史为例,谈谈初中历史地方教学资源利用的基本策略。
一、围绕历史教科书利用地方史教学资源
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围绕教科书利用地方史课程资源,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策略。用好这个策略的前提是教师能准确解读教科书。从大的方面讲,能解读教学主题,了解教科书总体的组织安排以及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清晰所讲课题在单元版块中的位置及意义等。从小的方面讲,教师应该明白教科书中已经提供的所有教学资源与教学主题之间的关系,包括文字、图片、地图、引文等等。教师还要清楚,教科书的表述中,哪些是结论,哪些是证据。
在清晰、准确解读教科书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利用地方史课程资源,置换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或补充教材缺项。
例如,教材这样介绍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当时的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实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这些专业农业术语,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没有生物课程知识支撑;对于武汉市学生而言,没有生活经验铺垫。一位教育家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如果教师不对教科书作校本化处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从武汉发展轨迹看,今武汉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不论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发展,都得到较大提升。其地位提升的时代大背景,就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所以,在讲授这个教学主题时,紧扣教学目标前提下,我们把教科书的教学资源置换成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武汉地方史资源。当熟悉的地名出现在课堂中时,当武汉的过往铺展在学生眼前时,现实与历史的连接通道即刻通畅,学生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补充教科书表述的缺项。例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夏商周的更替》一课,教材正文如此表述:商朝……控制的范围不断拓展。很明显,这句话是结论。但是,在教材中,无论地图还是相关史事等辅助资源都没有这个结论的证据材料。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学科,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很显然,在“商朝控制的范围不断拓展”结论之前,教科书没有搭建史料这座桥。此时就需要教师开发资源,补充证据史料。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经考证,是商代前期城市遗址。盘龙城用无可辩驳的实物资料,证明了商朝疆域最南到达了长江流域。
围绕教科书利用地方史资源,究其实质,就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教科书,使历史更加丰满、生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以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作为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的辅助读本。因为是统编历史教科书的辅助读本,所以在编写时,应注意与统编教科书加以对应。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帮助学生完整了解家乡的发展轨迹,还丰富、印证了中国通史的内容,又让中国通史因家乡的缘故变得亲切起来。
二、围绕课程标准利用地方史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是统编历史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初中历史教育必须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开展教学活动。这里所说的围绕课程标准利用地方史教学资源,指的是教师不拘泥于教科书所定课题、依据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开发的主题教学。
围绕课程标准利用地方史教学资源组织主题教学的基本方法有:第一,以地方史为切入点,从地方历史变化来把握中国历史发展主脉搏。这种策略的特点是以点带面,以管窥豹。第二,以中国历史线索为主轴,探讨家乡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变化。这种思路的特点是从面到点,从关注宏观再聚焦具体。这两种利用地方史资源的思路对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比较适用于单元教学或者复习课教学。这种思路的复习课,除具有利用地方史资源的优势之外,还具有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等等长处。
三、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利用地方史资源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有课外活动,丰富的地方史资源为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大力开展发现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开发与利用地方史资源,使其成为知识的构建者。比如,组织参观位于当地的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小组合作调查地名、老房子、企业、村庄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用文字、微电影等等形式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访谈历史见证者、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者,收集历史图片、实物、族谱,从一个新的角度或者层面展示历史;开展历史主题研究,充分利用地方史资源,引导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阅读,考察不同来源的文献以形成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利用地方史资源,不仅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而且大大拓宽了课程资源的来源。我们倡议学校和老师,充分利用节假日或者研学活动时间,有主题、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开展系列实践探究活动。
四、利用地方史资源应注重价值导向
教师们必须注意的是,初中历史教学不能随心所欲利用地方教学资源,须遵循四原则,即目标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精选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开发课程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地方史资源的选择与利用要紧扣课程目标这个纽扣,要根据并围绕着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与使用能够更好达成教学目标的课程资源。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所利用的地方史资源除了承载严谨的学科知识之外,还应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蕴含思想情感教育内涵,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地方史资源的利用应关注其所呈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要使用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辩证的认识历史的课程资源。
利用地方史资源并不是多多益善,要对资源进行精选,选取能够反映历史真实状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选取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知识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实现课程资源的“超水平”发挥,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期,兼具儿童和青年的某些特征。地方史资源的选择与运用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科知识水平,考虑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要考虑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是否省时且有效。在保证严谨的前提下,尽量使用趣味性强的课程资源。
总之,利用地方教学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是实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