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9-03-22■
■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系统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政策举措,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的顶层设计。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又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策略和办法。
结合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新时代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
一、强化政治引领,细化岗位考核,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先,师德建设重在政治引领。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师提出“六要”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要”之首便是突出政治引领。“六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的希望,这希望也适用于所有教师,广大教师都应该把政治素养放在首位。
首先,要加强党员教师的政治引领。学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党员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形成争做“四有”教师的良好氛围。建设好党员教书育人示范岗,以党员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优秀表现在校内树榜样、立标杆,发挥党员教师群体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其次,要加强全体教师的政治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要持之以恒地抓实抓细师德考核。中小学师德考核的依据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因岗位的不同,对教师的师德考核也应有区别,防止师德考核的泛化。学校要将普遍性的要求落实到不同学段、不同岗位,拟定具体的有操作性的考核内容,按具体规范分类考核不同岗位的教师,这样才能让教师有标准参照,学校有考核依据,师德建设便有了长效机制。
二、着力分层培育,突出团队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必须承认,现实中教师群体之间、教师个体之间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对教师的培育只有遵循因材培养的原则,才能更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1.扩大精英教师的影响力。精英教师以其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育情怀诠释了教师职业的内涵,塑造了教师的良好形象,提升了教育在社会的影响力,培养这样的教师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的于漪老师,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她提升了基础教育教师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上海教育在全国的地位,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作出巨大的贡献。
各地区都有不少极具发展潜质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进行专题调研后,确定发展潜质好、有发展内驱力的教师,为他们量身定制培养规划,分期分步实施,稳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持续地提升他们在业内、区域内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区域教师甚至区域教育的代言人。
2.培育有职业情怀的教师。每所学校都有一些特别敬业的教师,他们潜心育人,静心教书,不求名,不争利,工作成效上也很不错,虽然达不到精英教师层次,但这些人有教育情怀,无论现实境况如何他们总对教育有着无比的热爱,默默的在岗位上奉献。对这些人,要在精神上激励他们,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一定层级的肯定,给予他们相应的荣誉,让他们在平实的工作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让他们在教育工作中收获职业的幸福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教育情怀和奉献精神。这些敬业教师接地气、信度高,周围的人可以学习,可以模仿,甚至可以超越。他们能够影响一批、带动一批、激发一批,让更多的教师看到职业的前景,激发他们的潜心工作的内驱力,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
3.培育有集体荣誉感的教师团队。目前,很多地区每年都在推荐、评选、表彰不同层次的“年度教师”,但基本都侧重于教师个体,宣传教师团队的力度不大。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事例,教育质量和教育口碑在不同年级的差异很大,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不是生源素质有那么大的差异,而是由于年级组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整体的敬业度差异造成的。这种整体的差异,不是一两个优秀教师能够改变的。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曾说:“团体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我们成长,因为团队中我们形成一个精神氛围,一个心理的场域。”这句话道出了团队的精髓。我们在培养教师队伍中应该突出团体,持续地打造以年级组、学科组为单位的教师团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发挥好不同层次的“名师工作室”的作用,通过名师引领和指导,促进工作室成员业务能力提升,再以工作室成员为基础建设教师团队,从而以一点带一群,以一群带多群,以多群促进整体,推进区域内教师整体专业能力提升。
现在,社会专业教育研究机构日益增多,如果学校的力量不足,可以引入一些拥有高端人才资源的社会机构,借助这些机构的力量,用订单式培养的方法,打造一批精英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推进教师整体水平提升,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因此,各地在推荐评选年度教师时不妨增加“年度教师群团队”称号,表彰成绩突出的教师群体,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增强协作精神,培养有集体荣誉感的教师群体。
三、强化技术提升,革新教育手段,推进教师队伍现代化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新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让人应接不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辅助系统正在颠覆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而当前绝大多数教师在现代化技术的使用上出现短板,这个短板限制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制约着方法手段的更新。
另外,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没有睁眼看世界”,排斥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满足于现有的陈旧的教学手段。要加快教师教育技术的更新,在硬件设备更新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方法,用一定的考核、甚至奖惩手段来强力推进全体教师提高现代教学技术。
全面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是大势所趋,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提升教师现代化技术,学校是主体责任人。学校一定要有前瞻的眼光和具体的措施,不能只满足于少数教师熟练使用先进教育技术来装装门面,而要注重整体提升。
现在许多中小学正在以建设智慧校园为抓手,在教学实践中推进先进技术手段的使用。使用最广的质量检测辅助系统,极大提高了教师的组卷、阅卷、登分、分析效率,全校分析、分班分析、分科分析、个体精准分析同时完成,增强了教学的精准性。笔者所在的初级中学,在推行质量检测辅助系统之初阻力巨大,有些教师以眼睛不好、使用不方便、系统不匹配等理由拒绝。学校就先让年轻教师迅速使用,接着让青年人多的学科大面积使用,再让一些有兴趣的老年教师尝试着使用,不断增加扩大群体,形成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的局面,使得当初拒绝的教师不得不接受并努力适应,还能体会到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最后无论多大年龄的教师都主动使用先进的教学系统,利用系统中的资源辅助自己的教学。因此,推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必须让老师在使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有效促进先进技术手段的推广。
四、统筹编制配置,打破校际界限,提高教师配备效率
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还处须处理好区(县)管校聘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第十五条明确指出:“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由于社会发展迅速,区域内局部社会功能的改变,导致居民结构和密度的发生变化,引起一些学校办学规模出现剧烈的变化,使得校际之间教师配置不均衡现象突出。于是出现部分学校教师短缺,大多数教师超负荷工作,而有些学校教师富余,长期超编运行,教师平均工作量明显不足。因此,必须统筹编制配备,打破校际界限,改变区域内普遍存在的校际教师不均衡现象。
由于校际之间的教师合理调配步伐明显跟不上变化的节奏,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教师短缺学校要外聘教师,而外聘教师难以保证教师的稳定和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是教师富余学校大量教师的低工作量,造成了极大的教师资源浪费,在编在岗的教师利用效率太低。
因此,要突破教师配置的困境,必须将学校办学规模与教师编制、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比例、财政拨款严格挂钩,打破教师配置失衡状态,促进教师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当前,要改变教师配置不均衡的状态,强化学段(中学和小学)之间、校际间的教师轮岗是最有效的途径。各地教师轮岗比前几年的力度要大、数量要多,但是与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超编单位的主动性不够、紧迫感不强。对教师轮岗工作的统筹管理也需要进一步规范,要打破学段界限,对学校(尤其是超编学校)轮岗数量和质量上作出明确要求,并采取严格的考核措施,强力推进教师轮岗。不然轮岗就会流于形式,甚至成为消化落聘教师的一种途径,使轮岗工作陷入尴尬的境地,不能达到政策预设的效果。
教师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兴。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划时代意义的工程,每个与教育相关的部门、每个教育人都要在这个工程的实施中履行自己的职责、承担起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