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优化路径研究

2019-03-22刘纯明杜巧玲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思想

刘纯明, 杜巧玲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54)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得以长久发展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指出坚持四个自信,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创造的,蕴涵着包括崇高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集体主义精神等精神实质在内的传统的、革命的、先进的文化,它既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精神的发展基础之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这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思路[1]。

一、文化自信与红色文化的内在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来形容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要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自信筑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正确认识文化自信与红色文化的内在关系,对于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红色文化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底蕴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无论是屈原“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还是《后汉书·祭遵传》中“克己奉公”的责任担当,都是构成红色文化精神的思想渊源。革命文化是构成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核,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不断为红色文化筑牢历史根基。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实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被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无论是抗洪抢险精神,还是抗震救灾精神,都呈现出生动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色。红色文化既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又包含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核,还呈现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特征,因此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底蕴和动力。

(二)文化自信建立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上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对本国文化价值及本国文化未来发展前途的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党和人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更有学者指出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称。可以说,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就是坚持对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支持。因此,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基础之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各种意识形态交流交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遭到动摇,各高校只有深刻挖掘并贯彻落实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把培育和践行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目标和根本任务,才能确保大学生的价值观始终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红色文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一定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使其能对红色文化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并形成自身对红色文化的独到见解和整体思维的一种方式和手段[2]。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厚的精神实质,高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沉积下来的最雄厚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继承,又能不断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无论是《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气节,或是屈原“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或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为民服务的精神,或是《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都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所包涵的思想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3]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传承,将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巨大精神财富加以吸收利用,为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提供深沉的思想根基,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必将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有利于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年代成长发展起来的文化精神和形态,它有着不可替代的精神引导作用。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在13位有志之士的见证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文章,指出“红船精神是革命精神之源”。无论是在建党之初体现的“红船精神”,还是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表现出的“长征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都告诫我们每一位中华子女要敢为人先,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忠贞为民。红色文化的内涵在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过程中得以不断更新和丰富,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更高层次水平。面对当前网络上出现的诋毁革命烈士、亵渎国家英烈等一系列不正之风,加强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对革命文化进行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解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高校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三)有利于增进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豪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并对其进行现代重构的新文化。无论是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形成的热爱祖国的“两弹一星”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王进喜“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积劳成疾最后因公殉职的焦裕禄同志体现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还是党带领人民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2002年非典疫病爆发后体现出的团结互助、迎难而上的“抗击非典精神”,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从发射成功到顺利返航体现的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精神,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体现的团结一致、以人为本的“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会从申办成功到成功举办体现出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等,都体现了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的深化和延伸,并逐步提升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加强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讲通、讲透,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豪感,并进一步坚定其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4]。

三、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的历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5]高校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体现,在党中央各项文件的指导下,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理论研究上得以体现,但依旧存在不足之处。

(一)红色文化教育的理念缺乏时代感,重理论、轻实践

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理念缺乏时代感。一方面是思想认识上的形式化。从教师角度看,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教育方式,视自己为教学活动的单一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课堂效果极差。从学生角度看,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关紧要的课程,对该类课程持“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错误思想观念,上课做其他课程的作业,看其他课程的书,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保持充耳不闻的态度,未认识到红色文化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未与时俱进地更新学习理念。另一方面,缺乏实践教学理念。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红色文化的教育都是采取课本理论讲授方式,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不仅让教师在多年重复的内容教授中变得不耐烦,更让听课的学生觉得红色文化教育过于长篇大论,过于“高大上”,远离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从而对学习该类课程没有兴趣。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导致他们丧失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后果。

(二)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缺乏科学规划,效果不佳

调查研究显示,目前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还缺乏科学的规划。其一,思想认识缺乏长远规划。在做科学发展规划之前,应认识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境地较为尴尬,相比其他学院而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地位相对较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较低,学习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同学更会受到来自其他专业同学的惊讶目光,这都归结于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到位,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其二,高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规划。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高校在设置教学课程体系时,忽略了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关联性,忽略了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思路,在教学活动实施后,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6]。其三,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规划。教师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发挥,关系到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传统的督导团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方式,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师教学积极性和热情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陈旧落后,流于形式

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为教师向学生讲授革命理论,除此之外,还有观看红色革命影视、参观红色革命故居、听取红色革命讲座等形式。但目前高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理论讲授,方式方法较为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师照本宣科,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教育者单纯将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当作政治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述,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乏味无趣,不能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向学生阐述清楚,造成大多数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打瞌睡、赶作业,做“低头一族”,不能真正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部分红色革命影视为了吸引更多的观影者,在影片中插入许多未经考证的“野史”吸引眼球,更有甚者给影片融入一些激情打斗场面、暴力元素,使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大大减弱。少数高校有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景区的活动,但也大都流于形式,到景区后学生组团拍照游玩,在景区嬉戏,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甚微。高校组织学生听取红色革命讲座,若不是硬性要求,主动去学习的同学少之又少,被硬性规定去听讲座的大部分同学都低头玩手机或者打瞌睡。这些陈旧单一的教育方式,使红色文化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缺乏深度,影响维度小

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主要是在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的讲授中完成的,但目前普通高校大都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据调查统计得知,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至少有25%与中学的政治课重复,而简单重复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会让人减少阅读的兴趣。第二,教材内容缺乏实效性。新时代95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定位都相对较高,大多追求个性、强调自主、思维独立,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权,但传统的红色文化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若不随时代发展而更新,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第三,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在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必然要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历程做详细的讲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烈火焚身纹丝不动”,一个个革命英雄人物为革命献身的精神让人振奋,但如果没有结合现时代的情况进行分析讲解,只会让学生觉得教材中的大道理很多但显得空洞,红色文化教育影响维度小。

四、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都会对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产生一定影响,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得从高校方面入手。

(一)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关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关乎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红色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理应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但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普遍缺乏科学规划,教育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这主要归咎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第一,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应当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简单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抵触心理。高校应全方位、多方面、深层次地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教育责任机制和运行机制。第二,制度运行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与保障,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但目前高校的这些保障性建设都尚未落实。第三,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完善。“评教”制度是目前高校普遍流行的反馈机制,对于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思想动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针对红色文化教育的信息反馈机制相当缺乏,这不利于改进和优化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方式。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效果不甚理想,从一定程度来说是由于高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缺乏力度。红色文化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红色文化资源只是零碎化、薄弱化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也对红色文化教育目标、内容的宣传造成一定影响,使红色文化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仅靠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红色文化宣传是不够的,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时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通过设立红色文化宣传园地、设立红色文化教育展板、修筑红色文化建筑物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宣传氛围。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可利用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开设红色文化宣传网站,通过网络渗透的方式扩大红色文化的宣传范围。总之,要想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效果,就要提炼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红色文化“走进教材”,丰富红色文化教学内容,推进红色文化“走入课堂”,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推进红色文化“深入头脑”。

(三)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挖掘不够深刻

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深水区”,各方面的压力更大、挑战更艰巨。在意识形态领域,部分西方国家利用其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意识形态进行不断的冲击分化,利用其资本主义价值观同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学生是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思想上追求标新立异的群体,极易受到西方部分政治文化的侵蚀,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诱惑,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已出现动摇,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急需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红色文化教育的引导。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塑造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程度都不高,还仅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点传授和精神讲解上,没有挖掘这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背后蕴藏的极大精神力量,也没能将这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外化为自觉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以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已不适应大学生思考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化作用,已成为各个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且亟须解决的问题。

五、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优化路径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找出红色文化教育的优化路径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更新红色文化教育理念,发挥实践教学重要作用

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红色文化因其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应作为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文化。针对红色文化教育理念落后的问题,首先,应更新思想认识。高校教师作为红色文化宣传的主力军,应树立全新的红色文化教育理念,而不应该像目前某些高校学者所做的那样,仅仅将其简单视为革命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的灌输式教育,同时要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学习的参与度,使其深刻认识红色文化教育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意义。其次,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什么样的红色文化教育理念,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早在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就认识到了把“知”与“行”相结合的重要性,认为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涵也是一致的。最后,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应由理论认识提高到实践行动的高度。在红色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大学生的实践参与,让他们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精神内涵外化为自觉行动。

(二)制定红色文化教育规划,积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一所学校能否制定出高效严谨的科学发展规划,关系着该校未来的发展前途。同理,一所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是否制定科学规划,关系着红色文化的教育成效。高校作为承载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都应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首先,高校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足够重视,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全方位地为红色文化教育制定规划。其次,教师要制定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具体规划。习总书记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大学生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和享用者,制定具体的红色文化教育规划对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巨大作用。最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各种思潮涌入我国,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观念,使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的红色文化提出质疑,为了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自己应制定科学的红色文化学习规划,用红色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

(三)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法,拓宽红色文化教育渠道

红色文化教育能否吸引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与教育方式的选择有很大关系。改变传统呆板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课堂中,给他们更多的课堂分享机会,提升他们对红色文化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义,深刻理解红色文化教育的意义,从内心深处树立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通过建立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等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作用。教师按课本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达到的效果,往往会比让学生观看红色文化纪录片或者红色革命影片的效果差,但要讲究科学方法,学生观影完毕后,教师再进一步地讲解和疏导,提炼核心精神内涵,使学生的注意力从画面感上转移出来,更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

(四)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专家统一编写的,虽然理论阐述透彻、逻辑结构严谨,但是课程体系和内容比较传统,存在部分内容重叠的现象。由于高校没有专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课程,红色文化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因此首先要改革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时代发展和当前国际局势,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和实际,使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满足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要求。其次,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应体现在社会急剧变革的进程中,教育要密

切结合高校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重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同时,既要继承发展传统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内容,又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赋予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新的时代内涵。最后,要建立健全课程体系,根据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和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学生接受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利用各类红色文化资源,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为重点,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思想与“剑”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