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诗歌衔接课之我见
2019-03-22
小升初的诗歌衔接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笔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小学诗歌的教学现状。但小学阶段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不太重视对古诗词所创设的纷繁丰富的意境的体验和对诗歌艺术之美的领悟与欣赏。落实在学习日常的是冷冰冰的背诵默写,时间久了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丧失学习兴趣。部分教师割裂了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态度孤立去教授诗歌,这是对教材处理的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多角度理解诗意的全面思维的培养。
学生一旦升入初中,在古诗词学习中就会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作为传统文化中极为优美和精粹的一部分,诗歌完全应该成为一颗美好的种子种植在学子的心中。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参天大树才能生长在学生的生命里。对于如何上好中小学诗歌衔接课,笔者有以下四点经验。
一、诗歌选材要“美”
美,拥有无形的感染力。一颗蕴染了“美”的心一生都会走在向善向美的路上。上一节古诗词课很容易,但上成一堂充满诗意之美的课很难。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请以一颗敏锐而善感的向美之心选择贴近孩子心灵和生活体验的美的诗歌素材。比如:小学生都非常熟悉也非常喜爱的“明月”。当你在搜素引擎上,输入与月亮相关的内容,你会得到大约一千一百七十万个结果。仅仅是李白的以月亮为题的诗歌,也有四百三十多首。选择难度相当、具有不同内涵和意象的优美诗歌,需要老师慧眼独具。比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就极具魅力。浅易清新的诗意语言,明快动人的内在韵律,极易唤起童年月夜回忆的美丽画面和那淡淡的忧伤与憧憬交织的温柔情感,无不打动人心。《唐诗笺注》云:“‘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更兼诗人李白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教学中将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情感态度融入其中,则诗歌更具一层人性与生活共振的美,更易给学生美的感染和体验。
二、课堂形式要“新”
诗歌虽然古老,但我们的教学手段要非常现代。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古老的诗歌内容恰当融合,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添加一些新颖有趣的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掌握。比如在教学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古雅幽远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教师要设计制作能体现诗情的视频微课与课件,并根据本诗空灵佛寺的背景选取优美宁静的古典音乐作背景音乐。这些精心制作的融汇着巧妙心思的课堂资源都会给学生带来难忘的审美享受。“曲径、禅房、山光、潭影”在古朴娴静中流溢着浓浓的化外之思,经过的精心制作与打磨之后,那一帧一帧的美丽画面会随着诗歌里的花影与鸟鸣,走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所谓美育不就是这样一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课吗?
虽然教授的是古诗,给它注入贴近生活的现代元素也不失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思路。古诗本身就与音乐、歌唱密不可分。因此,在衔接课上也可以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结合起来。
这不仅方便学生跨越时空理解诗歌,而且也是在告诉学生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不是二元对立而是紧密相关的。例如《经典咏流传》这一电视节目,对古诗进行和乐歌唱的尝试就非常受学生欢迎。我们借助互联网资源进行诗歌教学更能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心。这样的思路能让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古诗不是高居在庙堂上,不是伫立在遥远的历史烟尘里,而是鲜活的盛开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了这一点认识,当他们再看古诗词时,是不是就多了一份亲近、多了一份热爱呢?
三、教学设计要“实”
衔接课的诗歌教学要落到实处,“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诗自带音乐光环,这种唇齿之间的韵律之美,不读是体会不到的。针对这一点,老师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在吟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教会学生品析和鉴赏的方法:例如教授李白的《望天门山》,因为学生小学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对李白诗歌中充满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比较熟悉,所以采用“想象品诗味”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诗歌韵味。学生丰富奇丽的想象,又极大的扩充了诗歌的内涵,虽然只学习了一首诗,但相信经过大家的想象加工,学生们的收获会更多。
我们也可以釆用“逐句理解寻诗意”的传统作法,把它与古人的吟咏讽诵方式结合起来,学生在理解上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也可以辅之以古琴吟唱的视频将这首诗歌的意境进一步烘托出来。坐在课堂上就深深地感觉到这首诗的文字美、意境美,已静悄悄地流入了学生的心里。对于内涵与情感较为复杂的诗歌,教师要通过深度备课补充必要的背景资料给学生。背景资料要精当有效,有利于学生深度理解诗歌的内涵。在理解有难度的诗歌面前,教师也可以灵活的使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勇敢表述自己对诗歌的不同见解,深度体悟诗人的兴奋与欣喜,孤独与热闹,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对于夯实基础,对于学生的思维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四、学习过程要“趣”
诗歌衔接课好不好的标准可以有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的感受。在中小学衔接的过程里,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体会到学习古诗词的趣味才有利于引领学生深入诗歌的殿堂。学生学得投入,练得开心,掌握方法,学有所得,这才是一节好课。孩子们身心合一沉浸在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氛围里,这就是一节诗歌衔接课应有的美好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因此,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学习现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热情。例如教授杜甫的《春望》时,可根据诗歌内容和学生学情,利用智慧课堂系统设计抢答、连线、点赞、选择等等活动,激发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课堂、走入诗人与诗歌的天空,与时代链接,与诗人互动共鸣,充分地感受到学习诗歌的乐趣。
总之,衔接课是过渡、是桥梁、是引领、也是扶持。当学生通过这个桥梁,走向一个新学段,走向他们生命更更宽广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