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拥军: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2019-03-22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两位先贤的名言,无不是在说,内省与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一个人所发挥的教育创造力,不仅来自其作为教育者的情怀与智识,更来自于深刻的内省。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长汪拥军,就是这样一位有着鲜明使命感,又十分善于内化经验,以强烈的自省精神不断创造的教育者。
做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1985年7月,汪拥军毕业于黄冈市浠水师范,并留校任化学实验员。浠水师范属于中等师范教育,是当时浠水县最高学府。这里的中师教育对汪拥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自己几十年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追求都发源于此。现在回过头去,总结当时所接受的中师教育,他仍抱怀感恩。
一是生活教育的理念。那时学校非常注重在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劳动、服务意识与能力。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去公益劳动。二是课程设置上,不分主副科,全面开课、全科评价。当时学校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体音美、教育学、心理学全面开课,而且全部计入总分,作为评比优秀学生的主要依据。这不仅让他扎实掌握了小学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他全面发展、热爱学习的人生态度。三是充分的课外活动,真正帮助学生挖掘潜能。那时,中师每天下午第三、四节课是课外活动时间,主要是参加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上图书馆或者去做自己喜欢做的运动,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因为是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凡是参加的同学基本上把课外时间都投入到自己选择的课外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都得到充分尊重与培养。再就是,宽严有度的教学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里,他真切领会了一句教育名言——“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师生关系”。那个时代,老师绝大部分住在校内,每天都跟学生在一起上课、开展课外活动,亦师亦友。在他眼里,师范的老师大致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中老年教师,他们敬业爱生,对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教学一丝不苟,耐心细致,要求严格。另一类是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青年教师,他们富有包容精神,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在三年的教学活动中,职业技能训练贯穿始终。严格的“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训练无时不在,写字课每学期都要考试,校园处处设置普通话监督岗,连上厕所讲方言都有可能被抓到。每学期都安排一个星期到小学见习,跟小学生一样跟班听课、活动。最后一个学期,到小学实习一个月。进实习学校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教案、修改、试讲,直到老师认为合格方可上讲台。这种规范细致严格的职业训练,令他终身难忘,甚至奠定了他日后职业发展的基础。
三年的中师学习,他亲身体验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等,成了他职业价值追求的活水源头。也因此,他对自己能留校任教,倍感珍惜和幸运。对命运的眷顾,只有报以勤奋。于是,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大学本科化学课程。他不仅通过了黄冈市同等学力考试,1988年8月,他还以全省唯一的中专生、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武汉钢铁学院化工系化学教育专业脱产进修(专科起点两年制本科)。
进修毕业后,他又回到浠水师范任教。1997年,他以《甲烷》一课参加全国中师录像课评比,荣获全国一等奖。为了创新实验设计,他前前后后钻研了大半年,为了使课堂效果更直观,他请老师用当时十分先进的电脑动画来模拟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过程。这一次追求完美的过程,促使他对课堂教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1998年,时年31岁的汪拥军被破格提升为高级教师职称。
从1985年9月到2001年8月,从浠水师范到浠水实验高中,汪拥军付出了这16年的青春岁月。他也经历了从化学实验员到学科教师,再成长为学校部门干部、年级主任,直至学校副校长的过程。这段在浠水从教的经历,让他深深意识到:一所学校,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当好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育是创造性的工作
2001年9月,汪拥军来到武汉中学,从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做起,开始了自己新阶段的教育事业。而来到武汉之前,他辞去了浠水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的职位。时年34岁,已过而立之年的汪拥军,从副校长做回普通教师,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选择。在这个新环境,他也始终牢记自己的育人使命。短短数年的时间,他就凭借自身在教育教学上的突出成绩,以及在德育和教育管理上的创新,被提升为武汉中学副校长。
2002年8月,他受学校委托担任新高一班主任,同时还让他担任高一年级支部书记。他的班上包括学校所有的住读生和7个体育特长生。后来他才了解到,学生住读的原因大致有三:家在远城区,离学校太远;父母离异,家里没有人管;父母工作忙,无暇顾及。但是三年后,也就是2005年的高考综合评比,这个班排名年级第一。
他积极争取家长们的支持,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活动平台,例如请做教授的家长到学校讲课。在同家长的交往中,他也如同交往良师益友一般。当时,还有一位在企业任高管的家长专门送给他一本《管理的修炼》。面对一些对教育有着更高要求的家长,他也不断地提升着自己。更重要的是,对待这一批新生,汪拥军始终怀有教育者最宝贵的赤诚和内省精神。当时学生们喜欢打篮球,他便定下规矩,专门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时间打篮球。但是,有一次上课铃响了,还有十多个学生没有来。他不禁有些生气,这个规矩才定下没多久,学生便忘形了!对着姗姗来迟的学生,汪拥军一气之下摔了有机物分子模型,甚至对其中一个“调皮”学生说:“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什么样子!”话一出口,汪拥军很快意识到,这样的粗话很可能引起了学生的反感,也影响了学生的自尊心。
第二天,他就主动请该学生的家长到学校来,向家长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主动在班上向学生道歉。学生们先是没有想到老师会发这么大的脾气,后来是没有想到老师会主动向学生道歉。于是,坏事成了好事,师生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亲密。今年教师节,这个班的学生来看他,还聊起这段故事。汪拥军是个有心人。他把自己在浠水师范的校园生活方式带到武汉中学。每天早晨六点,他就赶到学校督促学生们起床出操,晚上十点半学生们休息了才离开校园。偶尔,他还会杀个回马枪,看看他们是否半夜翻墙出去打游戏。就像自己老师曾经做过的那样,在课外时间和学生们一起搞活动,还陪他们四处走走、玩玩。
汪拥军从不认为教育教学是单调的重复,相反,他认为教育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工作。当老师,就是要有一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成就感。他在这届学生付出的心血,也都获得了可喜的成效。2004年下半年,他竞聘成为学校党委“兼职副书记”,2008年8月,因为教学成绩突出,他连任年级主任,2008年10月被武昌区委委任为武汉中学德育副校长。
再次从普通教师走向副校长的岗位的这段时期,汪拥军一直在思考怎样创新教育教学工作,让学校工作开展更有特色,让学生的成长更有保障。他任年级支部书记时设计的组织生活“学生成长导师‘一联三’”活动,先是在年级支部党员中开展,后来延伸到全校开展“学生成长导师”活动,即要求每个科任老师都要结对帮扶几个学生,从困难帮扶、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到成长指导,将德育与教学融合在一起,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有突出的教学效果。该项目荣获了武昌区教育局党委组织生活创新大赛的一等奖。随后,武昌区教育局还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区学校。
深刻反思下坚定立德树人
2010年,汪拥军的女儿高中毕业,下半年他调任武昌实验中学任德育副校长。这里不得不提令他备受震动的一幕:2010年9月1日,武昌实验中学不到20分钟的开学典礼内,竟有几十名学生因站不住陆续被扶出场;退场时,最好的班级中很多女生又矮又胖。他的内心很难受,这样的身体素质,学生如何能承受高中艰苦的学习,这样的身体素质,学生如何在社会中获得生存的信心?
他说,我也是养女儿的人呀!作为父亲,他太了解女儿高中三年的心路历程。女儿的课业排名从高往下掉,女儿课业赶不上同学的痛苦,女儿与同龄人交流的渴望……读高中的孩子,并不是考试的机器。因此,他有许多感悟,都来源于对女儿教育的反思,反思问题出在哪里?自己是不是包办太多,不懂得放手?女儿在高中为什么不能很好的适应?什么样的学风教风能适应更多学生的发展?虽然从事高中教育教学多年,但此时,他从家长的角度,对高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新的盲点和误区。
因此,汪拥军来到武昌实验中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学校体育、音乐和美术学科的教师开会,向他们传达自己重视“副科”的决心。首先是要保证学生们,能全员上满体育课。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户外时间,同时丰富学生的大课间活动,切实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不仅要搞好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要给予满足。因此,他重视音乐和美术给学生带来的艺术熏陶。在高压环境下,这些看似无用的课程,能为学生的心灵开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带着对女儿成长的反思,对高中教育的深层思辩,面对名校提升教育质量的巨大压力,汪拥军反复思索突困的切入点、落脚点在何处?答案就是——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在此并不是一句空话,何以立德?何以树人?汪拥军认为,一个人,只有道德品质立起来,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以德为先,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其根本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帮助学生“成人”,就是从学生的长远利益来考虑。因此,面对不可回避的高考问题,他提出“高考就是考人品。”这里的人品,不是简单的道德意义上的人品,而是在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和展示出来的人格品性,包括责任感和价值观、理想追求、心理素质、恒心毅力,等等。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良好品质。
同时,他非常重视班级的主题班会。他认为,主题班会是学生精神能量的加油站。在这里,他带领干部打造了“5+3”生本德育工作体系:即思想内化引领系统、强健体魄训练系统、健康心理维护系统、自主管理训导系统、潜能发展开发系统等五个操作实施系统和校本德育研究系统、德育队伍培养系统、德育课程建设系统等三个支持服务系统;坚持“适应高一、学养高二、拼搏高三”系列德育活动,开展星级学科组建设与评比,探索实施“三导制”(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成长共同体校本教育模式。同时,推进完善团队文化的“四制建设”(校级干部蹲点制、年级主任承包制、学科质量组长负责制、班级质量捆绑评价制)等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干部教师的活力和工作积极性。这段时期,武昌实验中学教育教学的口碑也越来越好。
校长要做好思想引领和课程建设
2014年1月,汪拥军调回武汉中学担任校长,接替退休的魏少平校长。2016年8月,汪拥军再次调回武昌实验中学并担任校长,接替退休的董有建校长。汪拥军把校长真正要下功夫去做的事情,归结为两件事。一是思想引领,主要是办学思想,同时也包含育人理念和管理思想。这对师生成长都至关重要。二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落实育人理念的关键,通过课程,我们才能对学生施加影响。
再次回归武昌实验中学的汪校长,带领新班子达成了三大共识:把实验中学建成精品高中,实现优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做到公平教育。引领学校教职员工积极构建绿色教育生态体系、“三导制”成长共同体育人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索创新内部管理新机制,将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位上来,明确到关切学生的道德成长上来,统一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时代要求上来。
学校积极构建“遵循规律、遵守规范、轻负高效、持续发展”的武昌绿色教育生态系统。关注学生思想品质、学习能力、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协调推进。坚定“1(品德好)+2(身心好)>3(学习好)”的价值取向、坚信“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的正确方向、坚守“让优秀成为习惯,从母校带走一生的财富”的学生成长信念,已经成为实验人的教育价值观。
在德育体系上,更加完善了“三导制”成长共同体。搭建师师、师生、生生农校互动的立交桥,从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到生涯规划,全员、全程、全方面地呵护学生成长。总结完善“三好两有(品德好、身心好、学习好,有个性特长、有创新精神)”育人目标,逐步形成了“适应高一、学养高二、拼搏高三”的实验中学生本德育课程框架系统,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中教育的全过程。
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上面,一方面全面落实国家课程,一方面发展校本特色课程。尤其是加强对新高考的学习与研究,切实领会新高考背景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人才选拔的新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积极探索课程重构、学科重组、班级重建,注重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体验课程的整合。基于此,该校开设了三级“卓越课程”体系:人生基石课程、个性培育课程、卓越成长课程。目前,该校开发出96门选修课程,包括走进民国大师、数学涂鸦、英语电影欣赏、体育运动中的物理、未来总统的物理课、化学与生活、舌尖上的生物学、现代摄影入门等。学校还开设了由名家大师、行业领军人才为学生授课的“红石讲堂”,组织学生开展生涯体验活动。他和学校班子成员,还亲自执教学校自编教材的生涯规划课。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汪校长说,从内心深处,他的志向是做一名好老师。做科任老师时,他要使学生爱学。从班主任的角度,要做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有时是师长,有时扮演朋友、甚至父母的角色。而作为校长,必须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责任和担当,也在让他思考:我们的晚年会怎样,我们的国家会怎样,取决于我们培养的学生有怎样的未来!正因为有着深厚的教育情怀、责无旁贷的担当意识,以及时时内省的精神,他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工作,做得那么富有激情,富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