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倍数与因数》教学策略研究

2019-03-22潘耀农

成功 2019年3期
关键词:倍数因数课堂气氛

潘耀农

田东县祥周镇新洲小学 广西百色 533000

新课标的出台,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小学数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弄懂数学概念,学会运用这些数学概念解答习题,更加强调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方式,学会观察、分类、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等等数学的思维方法。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一、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进入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学生将会更多地接触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而学生由于年龄所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如何让抽象的数学概念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死板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是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首要课题[1]。

比如在《倍数与因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首先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4是2的倍数,2是4的因数;10是5的倍数,5是10的因数,但是,可以说4是倍数、10是倍数吗?能说2是因数、5是因数吗?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教学,比如亲属关系中的父子、叔侄、母女、甥舅等等,通过学生现实生活的实例,学生就可以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让他们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自主地去思考。进一步,教师还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比如让同学们想一想:所有数的倍数个数是固定的吗?不同数的倍数会有相同的吗?为什么?因数呢?

二、鼓励协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应让习题练习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更应当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注重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交流协作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授寻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寻找24和18的因数,并让学生总结寻找的方法。在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充分的肯定,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口诀能够快速找出24的因数,但怎么运用呢?这些因数的特点是什么?24的因数有:1、2、3、4、6、8、12、24。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24。18的因数有:1、2、3、6、9、18。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18。24和18的因数中,最小因数都是1,那么,是不是数的最小因数都是1?他们的最大因数不同,但有什么相同点吗?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并让同学对其他小组的回答予以补充。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培养相互协作和交流意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2]。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数学教学更加直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走进了更多的学校。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手段,也让小学数学的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和直观,从而使抽象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比如对倍数与因数这一抽象概念,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通过色彩鲜艳的水果蔬菜、排列站队的人群等等具象的图形进行表述。通过在多媒体课件中,将这些具象的物体的分、合、排列,让学生的理解更加直观、更符合小学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逐步将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3]。

总之,小学数学的教学进入高年级阶段,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教师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教学与现代科技有效结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倍数因数课堂气氛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积的变化规律
倍数魔法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