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行业人才支撑体系 提高出版队伍素质能力
——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的思考
2019-03-22吕海春
吕海春
2019 年 10 月 13 日,第 18 次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简称“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开考。近20 年来,这项工作在探索中不断成熟、完善,对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回顾考试工作的历程,总结经验,对做好下一步工作尤为重要。
一、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工作的经验
多年来,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工作稳中求进,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步,做到连续18 年零差错, 创造了国内职业考试零差错的纪录。考试工作能取得这些成绩,在于专家团队在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了导向性、实践性、规范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1.体现导向性
出版业是党的舆论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中的政治性、导向性很强。多年来,在考试工作中,专家团队注意提高政治站位,把好导向关。一方面是在辅导教材中体现与时俱进,及时反映党和国家对新闻出版工作的新精神、新制度,以及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政策,使考生通过复习备考,更新理论知识,提高政治觉悟;另一方面是合理设置试题,加强考核导向,帮助考生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阵地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业务能力,使其在工作实践中能严把政治关,自觉抵制错误思想。
2.体现实践性
出版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题型设计上,也必须紧密联系实践。《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大纲(2019 年版)》中明确指出,本大纲根据我国出版工作实践的特点,从“应知”和“应会”两个方面明确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分级提出相应考核要求:对申请初级职业资格的考生,着重考核“入门性”知识内容和实务技能;对申请中级职业资格的考生,要求在全面掌握初级技术人员所必备的知识和实务的基础上再有较大提高,从而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编辑(或责任校对、责任技术编辑)的工作职责,能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保证出版物的质量[1]。可见,初级、中级考试都很重视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从业的基本素质和实务技能。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出版业的涵盖面很广,在产品形态上,包括了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产品等不同类型;就从业人员的分工而言,考生中既有文字编辑、策划编辑,又有校对、技术编辑、发行营销人员等。鉴于此,考试工作根据考生和出版单位的意见不断改进,尽量不出偏题、怪题,使考试与出版工作实践密切结合。2010 年之后,增设了针对不同类型工作的选答题,使考试更具有针对性,让各类考生都有相对平等的得分机会,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受到了考生的好评。[2]
3.体现规范性
国家对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要生产出令读者满意的合格的精神产品,出版工作就不能有半点马虎。从出版物涉及的政治性、知识性内容,到语言文字、标点符号、公式、图表,乃至装帧、版式,等等,都需要从业者具备扎实的功底,付出极大的心力,以认真的态度,妥善处理每一个问题。而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测试考生将学到的规范性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能力。考试中,特别强调考查考生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编辑、校对、书刊装帧设计、印制、发行等工作制度,工序、模式等的理解和应用,借助考试强化考生的规范化、标准化意识,以达到将之内化为实践工作的指南和标准的目标。[3]
4.体现时代性
近年来,出版业快速发展,政策法规不断推出,管理、技术和标准日新月异,出版学理论内涵不断丰富,新知识、新概念层出不穷。对此,考试工作紧跟时代步伐:一方面辅导教材不断迭代更新,自出版以来,辅导教材先后修订5 次,每一次修订都尤为注重反映时代新变化、行业新发展。例如,2015 年版积极应对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发展趋势,在保持原有4 种教材的基础上,新编《数字出版基础》,对数字出版的发展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另一方面,在考试内容上也推陈出新,2015 年,考试大纲中增设了80 多个与数字出版相关的知识点,提高了对数字出版内容的考查比重,并设置选答题,引导从业者关注数字出版发展现状,这对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能力测试都是一种创新。[4-5]
二、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对出版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出版职业资格考试侧重考查从业人员是否具备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潜能,其所体现的标准,代表了出版行业对人才需要的导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决定了未来出版业的人才队伍结构。考试工作对新时期出版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把住出版人才队伍“入口关”
据《2018 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要版)》的统计,2018 年图书出版从业人员为6.7 万人,较前一年降低0.2%。全国出版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虽略有下降,但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一方面是年龄结构更趋于合理,中青年成为行业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是学历层次明显提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逐渐加大。这些都极大促进了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当然,也必须看到,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也给出版事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6]6在意识形态阵地,只有把住了人才队伍的入口关,才能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对出版业实行的“四大准入”,即“企业(法人)准入、市场准入、职业准入、岗位准入”的管理体系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四大准入”中,职业准入主要体现在出版职业资格考试上。《出版管理条例》中规定:国家对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资格。截至2018 年,全国共有127 700 余人参加出版职业资格考试,78 000 多人考试合格,并取得资格证书。这些取得证书的技术人员,多数都坚守在出版行业的一线,并逐步成为行业骨干力量。可见,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已切切实实地成为了出版人才队伍的“入口关”。当然,取得出版职业资格证书,只是取得了“入门执照”。从业者取得证书之后,还需要进行责任编辑注册,政府部门后续也有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促进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工作制度,也有助于让严重违规的从业人员出局,由此形成了一套良性循环的“适者进,不适者出”的制度,进一步净化了行业的生态环境。
2.成为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出版单位目前仍然缺乏对员工的系统培训,员工长期承担繁忙的工作,却较少有时间充电;一些新员工甚至还未经过系统的岗位培训就匆忙上岗工作,由此也埋下了不少隐患。
对从业人员来说,出版职业资格考试是入门考试(初级考生)和水平资质考试(中级考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出版职业资格考试,也可说是行业内每年一度的规模最大、体系最严密、内容最丰富、考核最严格的职业培训活动,成为出版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这在客观上促使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出版行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7]
3.助力出版从业人员夯实工作基本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加入到出版业大军中,行业从业者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这些年轻从业者的优势在于学术专业基础相对扎实,但由于缺乏系统而深入的业务实践训练,出版工作基本功欠缺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年轻人学习能力较强,素质较高,只要通过相对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就能较快地掌握实务技能,胜任岗位职责。
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特别是中级考试的内容与出版工作实践密切联系,紧紧围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设计,以保证通过考试并持证上岗的从业者能达到出版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很多年轻人都是通过参加考试,树立并强化了从事出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和职业操守,全面学习了出版专业知识,系统掌握了从事出版工作的基本技能,夯实了基本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工作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前,我国已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如何选拔出合格的从业人员,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对于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要更好地体现导向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当前媒体融合技术发展态势迅猛,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文化、思想不断交流、交融、交锋,而出版从业人员日益年轻化,更容易受社会各方面思潮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守好阵地,把好用人关,也给考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8]
考试工作要把提高从业人员政治素养放在首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只有这样,打造出来的出版人才队伍才能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首先,在辅导教材中,要将这一道理讲透彻、讲明白,让它成为行业共识,成为从业人员日常工作的行动指南,每个人都“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不健康的言论才不会有传播的舞台。其次,在试题设置上,要加大相关试题的比重,引导考生更加自觉地进行理论学习。[9]
2.要更好地反映时代性
当今时代,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蓬勃兴起,出版行业也步入了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融媒体时代。融合、创新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主旋律,整个产业链的内容生产、产品形态、工作流程、传播渠道等都在发生重大变革。这对出版业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果我们不能迅速掌握新技术,满足媒体融合时代的新的文化需求,将无法把握出版业变革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出版业迫切需要一大批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出版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和试题设置也需要进一步跟上时代发展。除了及时修订教材,还要加大考生对媒体融合发展理解和运用的考查力度。例如,可以在常规的试题中进一步加大数字出版类题目的比重;还可以考虑将目前的几道数字出版的综合选答题,改为必答和选答相结合,其中一道设置为必答,主要考查考生对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的认识,促使考生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此外,有些考题类型多年出现,不少考生已经形成应试的思维定势,对这类题目应进一步结合实际工作,在形式上略加变化,以做到常出常新。
最后,不可否认的是,出版职业资格考试本身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毕竟,出版职业资格考试是一个水平考试,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备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出版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都不是考试考出来的,而必须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锻炼培养而成。
此外,从业人员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考试只是意味着入职的开始,而绝非终点。作为出版工作者,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就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知识储备,将自己锻炼成符合出版新业态发展所需的人才。
出版职业资格考试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多年来,为出版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随着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还需要将考试工作与后续的继续教育紧密衔接起来。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我国初步形成了一套出版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和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如全国出版职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组织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岗位培训,出版单位沿用的师徒制培养,新闻出版单位中青年业务骨干出国研修,从业人员的在职学历教育,全国或地方性的岗位技能大赛,等等。[6]6这些举措激发了从业人员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其专业素养。
通过考试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借助更立体、完善的培训机制,以实现职业的更好发展,为祖国的出版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