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驱动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与数字化转型
2019-03-2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领英中国
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 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 领英中国
为了帮助各级政府和业界把握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办,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全球领先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中国于2018年10月23日联合发布了《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结合近五年的就业数据和领英人才大数据库的人才样本,对长三角地区高水平人才和数字人才的就业现状、行业分布、人才特征和流动特点等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洞察,并据此为数字经济转型下的区域一体化探索和人才战略布局建言献策。
人才成为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城市共融、制度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也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领英中国公共事务总经理王延平表示:“我们以领英独特的‘经济图谱’为基础,提取了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样本。领英数据库具有完善的人才结构,既包括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也包括深耕行业的高级人才,能够呈现出人才的社交关系和流动情况。”
截至2018年年底,领英在中国拥有4200万用户,这些用户毕业于1.3万多所国内外院校,分布在39.3万家企业,拥有2.3万项技能。本次研究基于领英中国用户的全样本数据,筛选了长三角地区49.5万高水平人才(指在整体劳动力中具备高学历、高技能的劳动力群体)样本和11.8万数字人才(指具备信息与计算机专业技能和补充技能的人才)样本,多维度提取用户画像,得出数据,绘制人才发展路径图。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煜波教授表示:“长三角地区无论在数字经济规模还是增长速度上都大大领先于全国水平,是全国经济发展重要的‘风向标’。长三角地区的探索和实践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
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所长杨耀武表示:“长三角地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区域,需要重视跨区域人才战略的整体规划和部署,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区域内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提升,促进人才的高效汇聚和流动。”
人才国际化程度高通用技能人才占主导
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国际及港澳台大学毕业人才占比较高,接近30%,排名前十大学均为英联邦式大学,如香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大学毕业人才占比超过40%,排名前十大学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长三角本地大学毕业人才占比接近30%,排名前十大学分布非常集中,有八所位于上海。人才学历分布比较均衡,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超过35%,但博士人才数量较少。专业背景以人文学科和技术学科为主,数字人才中技术学科专业比重更高。技能以各行业的通用技能为主,包括管理、领导力等软实力技能,战略规划、项目管理、客户服务等职能技能,数字技能排名处于上升阶段。职位等级以初级职位为主,占比超过40%,随职位等级升高,人才占比降低,数字人才在初级职位的集中程度更高,达到50%。
通过分析近四年增长速度最快的职位和技能,我们了解长三角地区对于人才和技能的需求。增长最快的十大职位包括客户经理、市场经理、财务经理、产品经理、运营总监等,覆盖客户服务、营销、财务、产品、运营等职能,且都属于中高级管理层职位。在驱动各行业的十大职位中,有四种职位占据中坚地位:产品经理、项目经理、销售经理、客户经理。增长最快的技能可以分为四类:营销、客户服务等职能技能;领导力等软实力技能;社交媒体等数字技能;英语等增值技能。
人才分布与区域发展吻合数字化转型更待升级
报告发现,长三角地区高水平人才占比最高的五大行业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制造、公司服务、消费品、金融,从人才角度看,数字化转型程度最高的五大行业依次为:ICT、制造、消费品、金融和公司服务。这与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重心正相吻合。
江浙沪正由传统的电商“包邮区”升级为由“新零售之城”连接的区域网络。图为电商为“6·18”购物节开展宣传活动(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高水平人才的毕业专业来看,人文类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数量和排名较高,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ICT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人才专业基础。相比之下,数字人才的毕业专业则更加倾向于信息技术相关及工业机械相关的专业,进一步体现出ICT和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
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高水平人才的职位分布总体比较均匀。而数字人才在高等级职位上占比较低,大部分处于初级职位,这表明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依然存在较大的转型与升级空间。
国际国内人才流动频繁上海杭州成人才磁场
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对于国际及港澳台和国内其他地区的高水平人才和数字人才都存在较强的吸引力,其中上海、杭州和苏州的综合吸引力最强。
长三角地区在国际及港澳台和国内两个层次的高水平人才流动和数字人才流动中都处于净流入状态,人才往来最频繁的国际及港澳台地区为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
上海具有最大的国际及港澳台人才流入和流出的绝对数值。每个城市的情况各异。最突出的城市是浙江省的金华市和江苏省的常州市。这两个城市处在高速发展期,对国际及港澳台人才的吸引力和保留率都居于前列。而国际及港澳台人才流入/流出比最小的两个城市是南京和合肥,这可能是因为两市的教育行业都比较发达,在人才方面的定位都是培养和供给人才。
从国内人才流动的维度来看,长三角地区高水平人才和数字人才流出的主要目的地和流入的主要来源地基本一致,前五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广州、武汉、成都。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对国内(长三角地区以外)高水平人才存在吸引力,人才流入/流出比为1.06。其中吸引力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人才流入/流出比达到1.41,其次为杭州,其他的7个城市都在向国内其他地区输出人才,且浙江金华和安徽合肥的流出程度最严重。
同时,长三角地区对国内的数字人才存在非常明显的吸引力,数字人才流入/流出比达到1.35。其中吸引力最大的城市是杭州,人才流入/流出比达到1.74。与高水平人才流动状况相反,宁波和苏州的国内数字人才保持净流入状态,但其他5个城市都在向国内其他地区输出数字人才,且流失比重均比较高,与高水平人才流出幅度相近。
从长三角地区内各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维度来看,对高水平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城市是上海,其次是金华。南京和合肥的人才流入/流出比最低,人才流失比重较高。对长三角地区内数字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城市是杭州,数字人才流入/流出比达到1.68,另一个数字人才净流入的城市是苏州,其他城市均处于数字人才净流出状态。南京、合肥和常州的数字人才流入/流出比较低,流失比重较高。尽管常州对国际及港澳台人才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但是它缺乏对长三角地区和国内人才的吸引力,在这两个维度的人才流动中均处于净流出状态。
从人才职位等级流动的维度来看,杭州市发挥着人才中转站的作用,引入国际及港澳台的优秀人才,并将自身的优秀人才输出到国内其他地区;南京市主要承担输送初级人才的重任,但比较缺乏人才进一步成长的环境;苏州市在国际及港澳台流动人才、国内流动人才和长三角区域内流动人才这三类流动人才的职位等级分布上都比较均衡。上海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其他地区的人才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各地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化各有重心分工明确
在长三角的九大代表性城市中,上海市人才行业分布比较均衡,以ICT和制造为主导,两者占比之和接近40%。人才的综合性实力强,国际及港澳台大学人才占比高,达到32%,学历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接近40%,个别特色专业排名上升,比如金融,职位等级分布更加均衡,总监及以上人才占比升高。在所有城市中上海的数字化程度最高,尤其ICT和制造业中均超过30%,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人才和产业两方面都处于引领地位。
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行业是ICT和制造业,基础型数字经济和融合型数字经济并重,但三大城市的行业发展各具特色。从高水平人才和数字人才两个角度来看,杭州以ICT基础型产业为主导,ICT行业高水平人才占比高达45%,数字人才占比43%。宁波以制造为主导,数字化制造蓬勃发展,高水平人才占比接近30%,数字人才占比超过40%,数字化程度高达25.33%。金华则以消费品、零售等小商品行业和交通物流等相关服务行业为主导,但金华的整体数字化程度较低。另外,三大城市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印证了它们各自的发展特色。
江苏省的代表性行业也是ICT和制造,但与浙江省不同的是,江苏省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差异不明显。除南京以ICT为主导外,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城市也均以制造业为主导,高水平人才占比分别达到36.85%、42.07%、53.63%,数字人才占比均超过40%,常州达到47.79%,其中苏州制造业的数字化程度最高,另外苏州在消费品和媒体通信行业也具有较高的数字化程度。此外,在专业和技能的分布上,江苏省四个城市的人才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相似性。
安徽省的人才储备存在一定的劣势,以合肥为例,不同行业的人才投入差别较大,高水平人才集中在ICT、教育和制造行业,人才占比之和接近70%,数字人才集中在ICT、制造和建筑行业,人才占比之和超过60%,行业发展不均衡。同时,ICT和教育行业虽然为高水平人才优势行业,但数字人才数量较少,数字化程度较低,表明安徽省的ICT融合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从各省份和城市的人才现状可以发现,各省市都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分工。上海市各行业的人才分布比较均衡,可以起到全面统筹和引领作用,安徽省可以大力发展教育保证人才供给,浙江省和江苏省在ICT基础型产业和融合型产业均拥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各省市的产业发展都存在一些问题。上海市发展比较均衡,但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不一。安徽省教育行业比较发达,但数字化程度非常低,培养数字人才的能力有限。浙江省各城市均有其特色行业,易形成稳定的生态链,但难以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找到独特定位。江苏省各城市集中发展制造业,有利于形成合力,打造中国制造品牌产业,但对外部风险的抗性较弱。
人才推进数字产业发展成趋势转型速度还需加快
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数字产业是21世纪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题任务之一。长三角地区具备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首先,在国家和三省一市的战略布局规划中,都以大力推进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为目标。其次,长三角地区传统行业发展程度较高,为经济数字化提供了广阔的施展平台和空间。再次,以上海、杭州为代表的各大城市储备了相当丰富的技术和人才,信息和计算机技术(ICT)基础产业发展程度较高,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长三角各省市具有不同的发展特色,通过协调发展,能够让各城市扬长避短,更充分地发挥自身作用,实现区域一体化目标。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的“风向标”地位。
目前,不论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是长三角相关发展规划,均不同程度地强调了人才在数字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政策层面主要体现在:鼓励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和培养;强化全球合作,吸引全球智力资源;强化区域协同,服务人才良性流动。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全球化浪潮中,人才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资源和关键要素,愈加受到重视。
从高水平人才和数字人才现状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还不够全面,其转型路径是从强势行业开始,向特色行业和弱势行业蔓延;数字人才来源相对单一,以初级数字人才为主,对行业深耕人才的数字化转型还不够,尤其是高级专业职位上的数字人才较少;数字技能依然匮乏,数字化转型的标志之一是数字技能成为各行业的通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