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风西渐
——对话高迪艺术的“中式物语”

2019-03-22

艺术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玉质高迪物语

钱 亮

[内容提要]“中式物语”是实现传统文化复兴和创新性发展的理想载体之一,通过对传统材料、工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有利于促进民间和学院互融互通、有助于建设本土雕塑教学体系。在和合之道上,不同时空艺术汇聚一堂,物是心灵情感的载体,借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风西渐,渐行渐近,共同预见“和自然、合艺术”的美好未来!

第二届西班牙CCACO中国艺术展的举办地“博丁之家——高迪博物馆”位于西班牙古城莱昂,莱昂处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中世纪时曾是莱昂王国的都城。作为本届艺术展的联合策展人,我组织策划了“玉·见欧洲——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邀请展”,作品参加了“中式物语艺术研究展”。开幕当天,博物馆上空飘扬起了“五星红旗”,可见,莱昂市政厅、莱昂大学等主办单位对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对中国艺术的真挚欢迎。

“中式物语”展

高迪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大师,“博丁之家——高迪博物馆”是高迪生前设计的建筑。“中式物语艺术研究展”位于博物馆二层,为高迪艺术常设展厅,陈列着大师生前的作品、物品及文献资料。我们的雕塑融于高迪物境中。许正龙作品《堂吉诃德的马》受到了文物般的礼遇,布展时,博物馆工作人员将高迪用过的椅子谨慎搬下,换上此件作品,毫无违和感。用艺术灵智延续旧物生命,让观者不经意间眼前一亮,对于热爱艺术的国度,超常规行为无所不在。由此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对西方古典文学的致敬,亦可观西人对东方当代艺术的尊重。

该展览是许正龙提出“中式物语”学术主张以来的首展,何谓“中式物语”呢?许正龙如此解读:“中式,凸显立场与视角,表层是地域符号,深意即诗性、诗意、诗境;物语,彰显物性与意度,表象是物化造型,深说即观念、意念、理念。”因此,所选作品皆具中式之风,强调隐寓和象征,注重构造与想象,有诗情画意。如:许正龙作品《物的宿命》中器与物的融合,从物的归宿联想到人的命运,树影婆娑,物是人非,花开花落,辗转轮回……合艺术小组用毛毡和羊毛创作的《“青花瓷”》,利用“青花”这一中式之物,在硬与软、似与不似之间化整为零,表达刚柔之道,通过一件日常之物的非常态,由物理之碎到文化之思,反观其材料转化背后的社会精神状态。看到舒兴川的《皮苏埃尔加的记忆》,可感他在西班牙艺术小镇创作此作品时,无杂事羁绊,放空自我的心境体悟。同样,还有郑晓辉的《夜入梦》、孟祥轲的《物·语》、赵覃的《荷——听雨》、郑国民的《赤壁赋》等作品,亦体现出注重灵智创意、强调深思耐品、追求诗性想象、讲究因材施艺的中式造物理念。

回望过去,在中国古代雕塑中亦可见该理念的踪影,如:新石器时代的《玉猪龙》,殷商的《俏色玉龟》,战国的《虎牛祭案》等。可见,“中式物语”这一学术主张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它的被提出既是当代雕塑家历经西式形式探索、材料实验、观念装置等一系列融合尝试后,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上群体意识的体现,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具体表现。通过对中式之物及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借鉴挪用,让老物“说新语”、新物“话古言”的同时,实现对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果说“中式物语”展是围绕与践行该理念的首次集结,那么,“玉·见欧洲”展便是在“中式物语”范畴内的再次扩展。

“玉·见欧洲”展

“玉·见欧洲——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邀请展”是“玉·见未来”展的延续,作为“玉·见”系列的第二展,从时间到空间,以玉为媒,穿越古今,连接起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参展艺术家王少军、钱步辉、卓凡等具有学院背景,陈达、郑良东、唐木等出身民间。当下,这两个层面正在逐渐深化交流,呈现融合发展态势。

高迪博物馆上空飘扬起“五星红旗”

许正龙 堂吉诃德的马

合艺术小组 “青花瓷”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它承载着独特的中国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中国古代,尤其是在宋代以前,从神玉、礼玉、德玉到王玉,玉器都是地位很高的器物。宋代之后,王玉和民玉双轨制并行,玉器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玉作,这一蕴含着技术因素的造物艺术,集材美、工巧、艺韵于一身,在中国似乎没人不喜欢。如今,我们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前提下,将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佳作带至西班牙展览交流,旨在以玉石这一中式之物为介质,向西人展示温润、谦和、坚韧的民族特质,以此弘扬中华玉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之所以称玉质媒介艺术而非玉雕,是因为如今人们更习惯于将玉雕归于工艺美术范畴,我们希望做的是将本土的材料、工艺带进雕塑、带入艺术范畴。当然,并不是说工艺美术不好,只是觉得作为工艺美术范畴的雕塑传承有余而创新略显不足,因此,想通过此举做一些有益的尝试,让玉石雕刻不仅仅是工艺美术师的“专利”,亦可成为当代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和创作资源。

20世纪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eshall McLuhan)曾说:“文化中的一切变化都是媒介的结果。”如此展所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雕塑家把玉作为基本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个案可能更具说服力,以卓凡为例,他在做玉质媒介艺术之前,创作以机械装置为主,这种装置意识延续至今。他的玉质媒介艺术作品不是一个单体,而是集诗、书、画、印、玉石和灯光的综合体,让人远观之后,亦有近赏的冲动。他将大块玉料进行“开窗”式的局部雕刻,亭台楼阁、山石松柏似“雪藏”于材料之中,或整或零,或动或静。圆雕、浮雕、透雕,手法多样;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因玉料自身的厚度,雕琢部分颇具纵深感,纵深的尽头彰显材料薄可透光的特性,是尽头,又似源头,可谓密处尽精微,疏处致广大。钱钟书先生曾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生活中的窗打通了大自然与人之间的隔膜,卓凡玉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窗”,营造出充满诗意、清新优雅的多维精神家园的同时,又给观者留下广阔遐想空间。

由此可想,玉质媒介艺术既是一门新兴的、颇有潜质的艺术,也是一门有广泛受众基础的艺术,更是一门极具本土化特征和代表性的艺术。

展览意义

可以说,“玉·见欧洲”展是在“中式物语”范畴下的以玉石为媒介的专材展,通过这两个展览,有效的宣传、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活力。展览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其所带来的影响是持久的,对于此次展览而言,我想至少有以下3个方面的意义:

王少军 面具

康悦 春芽

其一,促进民间和学院互融互通。

其二,有助于建设本土雕塑教学体系。

本土雕塑教学体系的建设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它是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前提下集体努力的方向。虽然,引进研习西方古典雕塑而转型的中国现代雕塑已成为当代雕塑面对接受的新传统,但它毕竟不是我们的“根美学”。“中式物语”学术主张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眺望更远的“风景”,从中国传统雕塑如玉器、陶器、青铜器中去汲取营养。在题材上打破以人物为主、动物为辅的局限,更多的将器物、景物纳入雕塑构造表现的对象。试问,当代雕塑在审美价值之外是否可兼具实用性?在占据空间的立体造型基础上又是否可兼顾绘画性?这些问题在古代雕塑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如:用于沟通天地的玉器、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西汉的彩绘铜雁鱼灯等。当然,我们不是因此要回归传统,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当代转化。可喜的是,如今,这远古的“呼唤”在学院教学、当代雕塑中均得到了回应。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成立了中国传统造型研究工作室;2016年,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成立了器物工作室。在2018年11月,相继举办了两个以“器物”为主题的雕塑展——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举办的“器象:2018当代器物雕塑展”和中央美院雕塑系传统造型研究工作室负责人张伟组织策划的“不同·2018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器物板块,通过参展作品,让我们对建设本土雕塑教学体系有了更充足的信心。

其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曾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如何弘扬?我想不仅是对博物馆文化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播,也是对非遗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以玉立德,以德律己,“中式物语”是实现传统文化复兴和创新性发展的理想载体之一,通过对传统材料、工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艺韵于一身,可折射出社会物质发展、意识形态变化及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信息,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此次“中国艺术展”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和合之道上,不同时空艺术汇聚一堂。当东方“玉”到西方,当“如琢如磨”遇见“如火如荼”,碰撞出斑斓火花之时,映射出“中式物语”的梦幻形影。物是心灵情感的载体,借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风西渐,渐行渐近,共同预见“和自然、合艺术”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玉质高迪物语
石性与玉质
小学生迪克比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冬日物语
小学生迪克比
古玉器鉴定与辨伪
安东尼奥·高迪
十号物语
萌虫物语
公主传奇(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