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瓷设计创新中的当代艺术观念
——以迈森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为例

2019-03-22

艺术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园地当代艺术陶瓷

孙 月

[内容提要]陶瓷在当下依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的重要部分。在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已有翻天覆地改变的今天,陶瓷设计的创新问题从未离开过讨论中心。有别于市场化的工业日用陶瓷的设计方法,本文以德国迈森瓷厂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为例,尝试探讨艺术观念直接介入陶瓷设计创新的可能性。

当代艺术观念对于陶瓷设计来说,不仅是产生丰富、多样化设计产品的创新原动力,更为陶瓷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和思维方式的可能,以契合消费者更高的精神层面需求。然而,许多陶瓷企业缺乏创新理念。他们往往只注重产品的数量和销量。在设计上没有创新,多是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之上进行切割、变形,或是将装饰手法略作调整。面对这一尴尬的现实,笔者以为陶瓷设计之创新不是简单来源于对传统的“改良”,也不仅仅是对于其他文化产物简单的模仿与借鉴,更不是凭空想象而来。陶瓷设计的创新从何而来?本文试以德国迈森瓷厂旗下的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为例,从当代艺术观念介入陶瓷设计的角度,提供不同于工业设计的陶瓷设计创新的可能性。

回溯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发展过程,梳理自20世纪初至今的德国迈森瓷厂发展史中艺术创作介入陶瓷设计的两个重要阶段,或可探讨将当代艺术观念介入当今陶瓷设计,并成为设计创新动力的可能性。

图1 女士与非洲裔

图2 中国风小罐

艺术园地(ART CAMPUS)是2010年德国迈森品牌成立3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中由首席执行长克里斯蒂安·库茨科(Christian Kurtz)博士致敬迈森艺术传统“重新启动的”一系列当代艺术家与艺术创作介入迈森陶瓷设计的艺术驻场项目的名称。在采访中,库茨科博士表示:推动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的核心原因是要“重燃马克思·阿道夫·菲弗(Max Adolf Pfeiffer 1875-1957)精神”。而这里提到的“重燃之精神”无疑是指由“二战”前迈森陶瓷主管马克思·阿道夫·菲弗倡导并推行的一系列艺术家进入迈森,进行陶瓷设计创新的项目。因两个阶段之间的历史延续性和艺术在其中相同的核心地位,这里我们将菲弗时期的一系列艺术家介入陶瓷设计的项目视为20世纪的“艺术园地(ART CAMPUS)”,从这两个阶段的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入手,谈艺术创作介入陶瓷设计创新。

(一)20世纪的艺术园地(ART CAMPUS)

图3 SUOMI餐具 (蒂莫·萨帕内瓦(Timo Saprpaneva)造型 奥托·皮纳装饰,罗森塔尔工作室出品)

论及20世纪的“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首先要提到的概念是“菲弗时代”(Pfeifferzeit)。“菲弗时代”特指迈森瓷厂设计与制造历史上1918到1933年间由菲弗先生担任迈森公司主管的这一阶段。在菲弗时代期间,有22位来自于德国和奥地利的艺术家在迈森瓷厂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在卡伦·马呼什-柯卢恩(Caren Marusch-Krohn)《迈森陶瓷1918-1933菲弗时代》(Meissener Porzellan 1918-1933 Die Pfeifferzeit)一书中对于菲弗时代中将艺术引入陶瓷设计,并凭此产生的创造力有如此评价:“菲弗时代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迈森国立瓷器历史上极具艺术性创造性的一个阶段。”这22位艺术家中一些为迈森瓷厂只设计制造了一件或者少数的几件模型,如卡尔·阿比科(Karl Albiker)、恩斯特·巴拉赫(Ernst Barlach)、保罗·格鲁纳(Paul Gruner)、奥斯卡·科科施卡(Oskar Kokoschka)、格哈德·马克斯(Gerhard Marcks)、卡尔·塞夫纳(Carl Seffner),另一些比如马克思·埃塞尔(Max Esser)、威利·蒙克-凯(Willi Münch-Khe),但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说,在迈森瓷厂的创作是他们整个艺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保罗·博尔纳(Paul Börner)和保罗·朔伊里希(Paul Scheurich)为首的第三类艺术家,除了独立的雕塑绘画等陶瓷产品之外,更将其艺术创作的才华与创造力成功转化为极具实用性的陶瓷日用产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些艺术家在迈森“驻场”创作,不仅仅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更是为生活设计并大量生产了日用陶瓷餐具和与之相关的小型雕像。而至今这些设计很多仍在销售,并且成为迈森陶瓷品牌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21世纪的艺术园地(ART CAMPUS)

众所周知,20世纪后半叶起,欧洲日用陶瓷行业日渐衰落。以老牌陶瓷品牌强国英国为例:20世纪的后20年,威基伍德经历了多次的重组或并购,面临经济发展上的重重困境。而威基伍德的困境也代表了整个英国陶瓷产业所处的窘迫状态。英国另一些国际知名的陶瓷品牌如皇家皇冠德比、皇家道尔顿、明顿陶瓷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就开始面临一连串的收购、合并和重组事件。究其原因,大环境上是因为陶瓷产业中心整体向生产质量优良、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东亚、印度尼西亚及中国转移。内因难免涉及其产品缺少突破性的创新思路这一问题。而现任迈森首席执行长库茨科博士在对迈森大刀阔斧的改革与2010年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重新”启动的举措,正是为这一欧洲陶瓷行业的生死难题提交的解决方案。

图 4

图 5

图 6

至2015年,迈森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共邀请了三十余位当代艺术家驻场进行创作,并于2015年9月17日到10月16日在莱比锡为其中的28位驻场艺术家举办了名为“新的开始”的“汇报”群展。

1.当代艺术观念介入陶瓷设计,打破常规设计思维

其中在当代艺术界最负盛名,同时也是领域、材料跨度最大的要数德国行动艺术、行为艺术、灯光艺术家奥托·皮纳(Otto Piene 1928-2014)。作为当代艺术界乃至艺术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ZERO的创办人和莱昂纳德·达·芬奇世界美术奖的获奖艺术家,他早在上世纪就涉足过陶瓷设计领域,其中相对著名的一次是与德国罗森塔尔陶瓷制造商合作,为蒂莫·萨帕内瓦(Timo Sarpaneva)的500件高档SOUMI餐具进行装饰(见图3)。

而40年后的2010年10月,迈森的驻场创作显然给了奥托·皮纳更大的自由空间。在这次的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中,不再局限于特定器型的装饰,奥托·皮纳在金属氧化物原料、大尺寸成型与非凡的烧成效果等方面都作了非常大胆的尝试。拉里·J·莱费尔(Larry Leifer)在《与模糊性共舞:因果关系行为、设计思考以及三重路径学习》一文中提到:要支持变化的学习,要催生新的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前提是允许变化发生。而奥托·皮纳对于瞬间、时间、存在的哲学化思考而形成的当代艺术观念正可以充当这种模糊性变化之“因”。奥托·皮纳在艺术园地(ART CAMPUS)的驻场创作(见图4、图5、图6)对于现代高档陶瓷设计无疑是一次打破常规的尝试,为美观的设计之物注入了精神的厚重,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内在的创新动力与更多变化发生的可能。与此同时,奥托·皮纳所代表的当代艺术为迈森这一“德国在世界范围内最古老、最著名的奢侈品牌”的限量设计品,增加了不同于“黄金”之奢华的、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更加契合了高端客户对于设计品更高的精神诉求。

图7 克里斯·安特曼,柠檬枝形吊灯(图片版权归安特曼和迈森所有)

图8 “降解杯系列”

2.当代艺术观念介入陶瓷设计,为承袭传统提供动力

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中的美国雕塑家克里斯·安特曼(Chris Antemann)则是在当代艺术的框架下,完美地承袭了菲弗时代以来迈森陶瓷的雕塑传统。从2011年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起,安特曼定期在梅森瓷厂进行创作与限量产品制作。其作品(见图7)融合了18世纪以来的雕塑技巧与迈森完善的陶瓷成型工艺,表达了当代艺术中极为重要的女性主义主题,将迈森陶瓷设计作为自己对社会、礼仪与禁忌等艺术观念表达的舞台。同时,这些带有浓重幻想色彩的精美陶瓷制品又准确地展现出迈森瓷的洁白、细腻,与微妙的非真实感。在极好地体现了迈森设计高端品牌特色的同时,又因当代艺术观念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迈森陶瓷雕塑品牌定位的内涵。从2016年起,迈森携艺术家与美国纽约、华盛顿、蒙大拿等城市重要美术馆合作,举办名为“禁果”的当代陶瓷艺术与设计展览,成功地将迈森高档陶瓷定制带回美国艺术与设计市场。

3.当代艺术观念介入陶瓷设计,为产品系列化创新内在逻辑

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中的另一位艺术家英国艺术家皮特·马里古尔德(Peter Marigold)是将当代艺术观念直接转化为陶瓷日用系列产品的实例。彼得于1974年毕业于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艺术与雕塑专业,长期专注天然和人造材料结合结构的相关形式与主题,其作品更是在纽约MoMA等地展出。他与德国迈森合作进行艺术创作并推出“降解”杯(Degraded Cups,见图8)等系列。作品通过对石膏磨具的逐步加工处理,以系列的方式保留了人为“降解”的步骤痕迹。一方面“降解”系列契合材料与陶瓷创作,用陶瓷凝固了“降解过程”,很好地表现了迈森瓷质的皙白、敏感与通透,另一方面艺术家将其艺术创作观念代入陶瓷设计,合作的作品作为陶瓷设计的系列产品投入市场,为设计提供了“冰冷的”工业设计之外的人文关怀,为单调的水杯与其系列化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内在逻辑。

当代艺术介入设计的方式在21世纪可谓方兴未艾,从艺术家与机构合作推出的各类艺术的设计类衍生品,到艺术家本人成立设计工作室,直接用艺术观念涉足设计领域,各种介入的方式不一而足。比如丹麦裔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与瑞典家具巨头宜家合作的“小太阳”计划可谓是这一领域明星级别的艺术介入设计实践。项目将手电筒这一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完全能被手机替代的“传统”家用电器,推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爆款”。项目中的艺术观念不仅为设计提供了噱头与商机,更为这个工业品所有的设计细节提供了决定性的创造力与设计逻辑。我想这一当代艺术观念介入设计的创新模式在中国的陶瓷设计创新方面亦是可行的。当代艺术观念对于设计的介入,不应是简单的缩小艺术作品尺寸,用陶瓷材料替换,而后进行大批量工业生产。真正能带来设计创新的介入方式更是如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中一样,陶瓷材料对于艺术观念或设计起关键作用的介入方式,即材料在当代艺术观念中是不可替代的,是艺术家观念表达方式的重要词汇。中国千年文明之中,陶瓷材料从未缺席。可能也是因为这千年的文化积淀,让当代陶瓷设计的创新之路多少有点举步维艰。因此,本文以陶瓷设计创新问题为出发点,尝试通过德国迈森陶瓷艺术园地(ART CAMPUS)的艺术家工作室驻场项目的成功案例,希望为现在的陶瓷设计提供一个不同于量化工业设计的思路,从中找出我们当下陶瓷设计创新的可能性。当代艺术立足于观念之新,而新观念对于当代陶瓷设计来说也许正是创新难题可行的解决方法之一。

注释:

猜你喜欢

园地当代艺术陶瓷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园地再现
钞子伟、钞子艺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艺术园地
艺术园地
书画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