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淀30年再次推出长篇小说 冯骥才:我从未离开过文学

2019-03-21吴波

北广人物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冯骥才西方人

吴波

我肯定说,我会重返——重返小说。我太热爱文学。我心里有东西要写,必须写。不是我要写小说,是小说要我写。

日前,冯骥才的最新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用30年写一部长篇,冯骥才告诉记者:我从未离开过文学!

这部近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是冯骥才继《神灯前传》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三十年的沉淀,使这部作品呈现穿越历史文化时空的厚重面貌,也书写了冯骥才对历史人性的透彻思考。

经过三十年的沉淀

十九世纪,天津是东西方最早冲突的地方之一。1862年之后天津建英法租界,外国人进来后,开始和中国人有最早的接触。在这片土地上,东西方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交流和冲突越来越多。而天津又是一个特别的地域,作为商业城市比较洋气,作为一个码头又五方杂处,充满地方民情和自己的特点。对于那段时期的材料,冯骥才看得非常多,从《义和拳》到《神灯前传》,他一直试图通过挖掘历史来反思民族心理文化。《单筒望远镜》写作,起源于冯骥才对19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也延续了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在那个时代,世界的联系是单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着单筒望远镜一般,彼此窥探,却又充满距离感。“正如男人眼中的女人,不是女人眼中的女人;女人眼中的男人,也不是男人眼中的男人;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人,不是西方人眼中的西方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單筒望远镜》是继《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之后的“怪世奇谈”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酝酿时间最长的一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单筒望远镜》的写作计划已频繁出现在冯骥才的各种访谈中,由于他后来去做了一些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事,这部书的写作也被搁置。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沉淀,《单筒望远镜》终于以更成熟的面貌浮出水面。

四十年的文学生涯

创作《单筒望远镜》,起源于冯骥才对上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也延续了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在中西文化冲突最激烈的时刻,爱情能否超越国界?在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局中,灾难因何而起?这样的文化景观下,人性会遭遇怎样的试炼?《单筒望远镜》以一段跨文化恋情坠入历史灾难的故事,抒写百余年前普通人所经历的灵魂深处的痛苦,探究中西文化沟通的困局,探寻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边界。《单筒望远镜》延续了冯骥才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尽显他描摹生活的扎实功底,小说以独特的津味儿,将斑驳的历史再次拉入人们的记忆中,还原百余年前天津普通民众的精神性格。书中还插入了冯骥才搜集了几十年的反映当时历史图景的照片。这些照片作为历史的镜像,为小说中的时代作了全景式注解。

新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发,对冯骥才具有特殊意义,“我就是从这座楼里出来,走上了文学之路。我在人文社出版的小说、散文、随笔、非虚构、口述史、画集等总共二十部。虽然不是我全部的作品,但它们贯穿我四十年的文学生涯。我在这座楼里改稿和写稿,有前后一年多时间。”

“一个作家不会只写一部小说,写小说的时间不一定要太长,但放的时间一定要长。”他说,时间长,人物才能活起来,“二十年来,文化遗产抢救虽然中止了我的文学创作,反过来对我却是一种无形的积淀与充实。我虚构的人物一直在我心里成长。再加上对历史的思考、对文化的认知,还有来自生活岁久年长的累积,因此我现在写起来很有底气。”

我心里有东西要写

谈及再度推出小说,冯骥才说:“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义和拳》是1977年12月出版的,这部长篇《单筒望远镜》也是12月出版的,相距41年。2018年我在人文社出了两本书,都是今年写的。上半年的《漩涡里》,是我近二十多年来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我的思考、遭遇、忧患,我为它做的事,以及为什么做这些事。我为什么放下自己最热爱的文学,心甘情愿为这件事效力?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写完这本书,我好像画了一个句号。我被人认为重返文坛了,认为这会不会是我创作的“第二次浪潮”。我肯定说,我会重返——重返小说。我太热爱文学。我心里有东西要写,必须写。不是我要写小说,是小说要我写。

“《单筒望远镜》是写在近代中西最初接触的年代。是一个跨文化的爱情遭遇,一个浪漫的传奇;在殖民时代中西文化偏见的历史的背景下,又注定是一个悲剧。小说家最终要用人物说话。小说最终还是要完成一些审美形象。我写了两个女人,不同文化铸造的文化性格。她们截然不同,甚至相反。这两个女人都与主人公情爱纠结,折磨主人公的心灵。她们在那个时代悲剧中都是可爱又无辜的悲剧主角,都是殖民时代的牺牲品。我想用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唤起读者人性的关切及对历史的反思。在小说中我用了好几个意象,比如那棵古槐,孤单的小白楼等等(租界边缘许多这样的房子,一面窗子对着租界,一面对着老城)。使用单筒望远镜,只能用一只眼、有选择地看对方。在爱的立场选择可能是美,从人性的立场上选择则需要沟通,从文化上可能选择好奇,在历史局限性上可能会对准对方的负面。其实,这部小说这个时代所有人物,都使用这个单筒望远镜。

“我喜欢写小说,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年龄大了。如果老天叫我多做事,就多给我一些时间。”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冯骥才西方人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