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胡适这两大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2019-03-21
今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陈独秀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领军人物,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陈独秀和胡适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17年9月10日的下午,地点是在陈独秀北大的办公室里。当时,陈正在写一篇东西,突然听到敲门声。“请进。”陈话音未落,就见一个留着短发、戴一副金丝眼镜的年轻人走了进来。“是适之吧,我们北大的第一个洋博士!”陈顿时两眼放光地站起身来,并热情地向胡伸出手来。
陈虽没有见过胡适,但对胡却是早有了解。两年前,陈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当时,他托亚东图书馆的经理汪孟邹为《青年杂志》约稿,汪与正在美国读书的胡认识,就写信向他约稿,还说:“陈君望吾兄来稿甚于望岁,见面时即问吾兄有文来否。”
胡终于次年6月给陈投了一篇白话小说《决斗》。这时,《青年杂志》已改名《新青年》。胡的这篇小说就发在了是年《新青年》9月号上;11月,胡又寄了《文学改良刍议》给陈,陈读了大为激赏。随后,陈又从汪处了解到,胡是安徽绩溪上庄人,胡父是个秀才,还做过几年小官。胡是1891年出生的,4岁入私塾,13岁到上海,进入悔溪学堂,开始被分在最低的一班。一天,国文先生在给他们上课时,把“传日‘二人齐心,其利断金”中的“传”字解释为了《左传》。课后,胡适捧着课书,走到先生面前,对先生说道:“老师,这个‘传字指的应该不是《左传》,而是《易经》中的‘系辞传吧。”先生一惊,问道:“你读过《易经》?”“是的。”胡适恭敬地回答道。“那你还读过什么?”“还读过《诗经》《书经》和《春秋》。”先生更加吃惊了,遂以《孝悌说》为题,让他做一篇文章。胡适很陕就写好了,先生一看,立马就把给他升到最高的三班去了。不久,胡适又转入了中国公学读书,1910年,19岁的胡适考取了官费留学生,赴美留学,先在康奈尔大学读农学院,一年后转入文学院。1914年获文学学士,次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夏,胡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回到国内。另外,陈还读过胡的一篇提倡写白话诗的词《沁园春·誓诗》:
更不伤春,更不悲秋,以此誓诗。任花开也好,花飞也好;月圆固好,日落何悲?我闻之日,“从天而颂,孰与制天而用之?”更安用,为苍天歌哭,作彼奴为?
文章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空前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
其时,正大力文学革命的陈觉得胡的这篇《文学改良刍议》来得真太是时候了。不过,陈的主張却要比胡更加激进,如果说胡还只是“改良”的话,那陈就已经是“革命”了,正如他发表在《新青年》1917年2月号上的《文学革命论》中所说: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日: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日: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