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书铁券:臣子最想得到的免死金牌
2019-03-21金洁珺
金洁珺
这是个投机的好时候,李唐王朝风雨飘摇,只要有胆有心,谁人不是黄巢?
北宋的欧阳修说:“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既是乱世,奸佞、小人、枭雄、英雄,自会粉墨登场。
待尘埃落定,千年回望,凭金书铁券之留存,吴越之风,见忠,见智,见朴,见和。
钱镠为何能得到这份赏赐
公元897年,唐昭宗乾宁四年八月,恩荣从都城长安送至杭州城钱镠府中。
恩荣分量极重:由铁铸成,形如覆瓦,重132两,正文24行,共325字;副文一行17字,大臣衔名一行25字。字体端楷,字面鎏金,威严大气。
此乃金书铁券。
“录臣以丝发之劳,赐臣以山河之誓。镌金作字,指日成文,震动神祗,飞扬肝胆。”钱镠感念皇恩,请幕僚罗隐代笔写谢表:既表忠心,又述心隋。
这是帝王对臣子的山河之誓,千金之诺。铁券刻下“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这,便是臣子们最想得到的免死金牌。
伴君如伴虎的生涯,有此铁券在身,关键时,总有个最后一搏的勇气和盼头。
钱镠究竟是如何得到唐昭宗的这份赏赐的?
将时间往前拨两年,公元895年,唐王朝大厦将倾。这时藩镇割据,战事蜂起,各地节度使早己各自为政。
“我自为王”的欲望,裹挟着当时很多人。这其中,就有居于越州、坐拥浙东八州的董昌。
董昌的叛逆,对唐昭宗来说颇为吃惊: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董昌年年输贡,岁贡之勤之多,天下第一。岁贡不断,意味着董昌是承认唐昭宗天下共主地位的。
可,是,形势看清了,董昌的胆子也大了o
895年,董昌在越州称了帝,立国号大越罗平,建元顺天。
董昌是錢镠的老上司,称帝后许官于镠。
钱镠并未领情。他选择上书并请旨讨伐。
臣子谋逆,唐昭宗岂能不恨,但晚唐已有心无力,是钱镠的坚持,他才下定了要除去这个反贼的决心。
颁赐的金书铁券中记:“顷者董昌僭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祲染齐人。”
董昌被钱镠征讨时,曾求助于淮帅、后来称帝吴王的杨行密。出于私利,杨行密加入了战斗,试图浑水摸鱼,趁机扩大辖土。
一时间,半壁东南混战。 次年董昌被俘。唐昭宗于是颁铁券赞钱镠“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
500多年后救下后世裔孙一命
董昌已灭,继之者何?
此战后,钱镠接纳了董昌的辖地,拥有了当时两浙十一州,加上之前在杭州的苦心经营,他也有了称帝的资本,谁知道他会不会也称帝呢?
唐昭宗心里清楚这一点,铁券似乎是他的一种隐晦的表达。
依然很意外,钱镠的回答让唐昭宗满意:“日慎一日,戒子戒孙;不敢因此而累恩,不敢乘此而贾祸。”最后一句,“圣主万岁,愚臣一心”。钱镠并无僭越之心。
恩荣殊高,忠心可嘉,奈何大唐迟暮。
等到钱镠执掌两浙后期,朱温逼了唐哀帝退位,改国号梁,推翻了李唐王朝。铁券已无关生死。
钱弘俶纳土归宋后,铁券变成了祖庙中的供奉。想不到,它曾遗失;更想不到,它会在500多年后救下后世裔孙一命。
铁券救下的这个人叫钱用勤,是钱氏—族在台州临海一脉的后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督察院在巡查江西建昌府时发现了贪腐,责任人即前任知府钱用勤。按大明律和朱元璋的个性,钱用勤或被抄没家产甚至处斩。这时钱用勤的儿子钱怞想起了家里供奉的金书铁券。他嘀咕:明代的皇帝会认500年前唐昭宗发的“免死金牌”吗?出乎意料,朱元璋在奉天殿接见了他,确认金书铁券真伪后,竟然真的下令赦免了钱用勤。
为什么朱元璋会认这个账?后世有学者说,可能是钱用勤罪不至死;也有学者说,可能是因为朱元璋感念钱氏一族在吴越国的功绩,和纳土归宋保吴越一地民安之心;还有学者认为,与吴越三代五王始终视中原政权为正统,始终效忠不称帝有关。
铁券的意义,也许只有帝王才能懂。
又过了300多年,1762年,清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看到了金书铁券实物,他亲题的《观钱镠铁券歌》,天下英雄惺惺相惜:“龙门致诮带砺誓,赵宋转眼为新王。俊杰识时有弗较,善存桑梓功斯良。其时铁券固不出,南迁后出方擅芗。”
吴越国精神和文化特质的另一种见证
丹书铁券,自汉高祖刘邦以来就有,但这钱氏铁券是如今存世最早的铁券实物。有理由吗?除却历史上的因缘际会,更与钱镠留下的家训、家规和个人智慧有关。
若是这样,故事便又说来话长。不如窥斑见豹,将视线再次投回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2年。此时钱镠已经81岁,中原政权历经后梁,到了后唐。
钱镠也到了生命尽头,他叮嘱后继者钱元瓘:“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
是啊,几十年前就有部下建议他伐梁称帝,但钱镠深知吴越之地仅区区—军十三州,不宜多兴战事,况且稳定下来的吴越国,更需要“息兵安民”。
父者,以政和;子者,以心奉一一后来者均“度德量力,顺天者存”。
吴越三世五王都很清楚这一点,当然也很清楚自己在中原政权眼中是什么一一与其成为强势彪悍的中原掌权者的敌人,不如以和事人。
那个被供奉在杭州祖庙、如今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金书铁券,也就成了吴越国精神和文化特质的另一种见证一一犹如一面铜镜,可以正衣冠,可以知得失,可以得训诫:恪守自然之源,秉守人心之善,坚守天道之和。(资料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