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歌坛四十年成方圆:不求大紫,但求常青
2019-03-21邢大军
邢大军
日前,由人民日报新媒体发起的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创意体验馆及“年代音乐秀”在京拉开序幕,歌手成方圆作为内地歌坛的杰出代表成为此次活动的开场嘉宾。
上世纪70年代后期,17岁的成方圆考入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二胡,毕业后在中央乐团任演奏员。上世纪80年代初,内地流行乐坛尚处在萌芽状态,凭借着对音乐和歌唱的热爱,成方圆步入歌坛。在那个流行歌曲倍受争议的年代,放弃二胡演奏“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而改行唱靡靡之音,无疑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在那个吉他弹唱被误解成“流氓、混混”的时期,一个怀抱吉他登台歌唱的女孩自然更是倍受非议。但成方圆一路走过来了,并以《游子吟》《大海啊,故乡》《童年》《我多想变成一朵白云》等传唱一时的歌曲赢得了大众的肯定。
屈指算来,成方圆步入歌坛已经四十余年。这些年她唱过无数歌曲、上过许多晚会、演过影视剧、当过主持人、开过个人演唱会、主演过音乐剧。回首多年风云变幻的歌坛,成方圆说:不求大紫,但求常青。
在意表达方式,不在意市场
不久前,成方圆惊艳亮相江苏卫视《蒙面唱将》节目,让很多老歌迷得以再度领略这位超越时代的歌手的风采。对于参与时下的各类电视节目,成方圆说:“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唱歌,也从未离开过舞台,不过是现在的舞台形式有变化而已。作为一个流行歌曲的演唱者,我始终觉得必须要与时俱进,注入新的音乐元素,这样才能和时代同步前进。作为一个歌手、音乐家,最幸福的就是可以通过音乐和歌声表达自己内心的各种情绪。支撑我坚持到现在的就是因为喜爱。有时候我们同行之问的朋友聊天时会问到,你怎么就一直在在演出啊?我说,就是因为喜欢。我喜欢不同的音乐风格,这个事恰恰是自己的职业,我觉得也很幸运,也很幸福。”
在歌迷眼中,成方圆无疑是“上世纪80年代的歌手”。面对新人辈出的歌坛,成方圆说:“现在面对新人辈出的歌坛,我知道自己能用什么风格来表达自己,不求大紫,但求常青。我有我自己的表达方式,不会在意市场。如果老想着市场,那不会有好的结果。就像一个半老徐娘的人,如果老是想怎么把自己打扮成20多岁的人,跟年轻人比,那是不可能的。人都会有老的时候,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位置。我觉得自己现在没有压力,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就行了,我的歌迷和我一起成长。我前几年出过一张专辑,另外还出版过摄影作品集,也开过演唱会和摄影展。现在我还开了微信公众号,用文宁和影像来记录心情,而不是单单是用音乐。我觉得,这就是时代变化。”
很怀念那段《手写的青春》
艺术生涯与时俱进的成方圆,生活里却是一个恋旧的人。
“我特别喜欢给朋友写信,这几乎成了我生活中的最高精神享受。”在成方圆的随笔《手写的青春》中,她如是说。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公众人物,成方圆经常能收到大量的歌迷来信,有些歌迷因为通信而成为了朋友。成方圆说自己的交友之道很怪——好恶全看字迹。
回首那一段时光,成方圆说:“那些年的观众很热情,我常收到观众的来信,经常是一麻袋一麻袋的信。我也经常回信,有一些就此成为了朋友,现在还来往。现在我的个人网站上的一些朋友,都是那时候的写信交下的朋友,他们帮助我做网站,交流就更方便了。由于信太多,不可能都回信,就只能挑一些信来回。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那些信的内容写的好的,或者是字迹写的好的,我喜欢回这样的信。例如那时有一个上中学的女孩,写信来往后成为朋友,后来她也进入了唱片行业。还有一个外地的大学老师,写来的信足有好几十页,写的特别好,像论文一样,他把我分析得特别透彻,尤其是宁写的特别好,我因此就给他回信。我对书法很喜欢,见字如人。有一个学外语的学生,那时给我写信,探讨一些英文歌曲的翻译问题,他的宁写的很好,一来二去就成为朋友。后来一次在飞机上,他认出我,就提起那时写的信。我说他的宁写的特别好,他就笑了,说那个字不是他写的,因为自己的字写的特别难看,所以就让别人代笔。我说就是因为肴你的宁写的好,我才给你回信。他说他当时意识到了这回事,觉得我会注意到宁迹好坏,所以才找人来代抄写一下给我的信件。那时也就是写信,没有见面的机会。我很不念那时的写信的感觉,因此我寫过一篇文章《手写的青春》,就是怀念那时纸和笔的年代和生活。这篇文章在很多地方转载,还收录进中学生课外读物。
“现在的人写字的机会少了,也不注意写字,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长就督促练毛笔字。其实我一点儿不排斥电脑,也享受着它的种种方便快捷,但每当我要给最亲近的人写信时还是喜欢用笔,因为我坚信宁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在书写的同时我生命的—部分也随之带走了。而打字则像是请人代笔,隔着一层什么,就像打电话时尽管你能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呼吸,可有些话就是怎么也说不出来,最后还是得借助笔纸,就是这么神奇,形式的不同、工具的不同,影响到内容的不同。过去没有电脑,没有电话,更没有微信,朋友的思念、亲人的关爱都是一个宁一个字地写在纸上的,闭上眼睛仔细想想吧,生活中有多少让人柔肠寸断的故事都是和书信有关系的,翻开那些信眼前就是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想忘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