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学徒制有一种“圆规模式”
2019-03-21崔俊荣赵伟孙梦水
崔俊荣 赵伟 孙梦水
新型学徒制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其内涵是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更紧密地结合,使学员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实践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建立职业认同感,并通过职业资格考核鉴定。新型学徒制赋予学员“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这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相应的制度,更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制度化的保障使企业、学员、学校三方共赢。政企校三者间的管理协调机制、企业参与意愿、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是企业新型学徒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中,各地开展模式虽各具特色,但都离不开对企业主体地位的保障和校企合作机制的设计。本文以全国企业新型学徒制首批试点单位北京市顺义区人社局高级技工学校为例,总结提炼了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模式——圆规模式,包含办学思路、组织架构、人才培养过程、课程开发、实施保障等五个方面的工作经验,以期抛砖引玉,为相关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圆规模式的含义
“圆规模式”是指在政府政策引导和大力支持下,企业与学校构建起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围绕企业需求开展人才培育的新型学徒制模式。之所以称为“圆规模式”,是将政府比作圆规的顶部,连接着圆规的两脚,将企业比作圆规起固定作用的支脚,将学校比作圆规的转脚,以企业为圆心,以企业技能需求为半径,通过调整合作角度和紧密度,以坚实的培训体系为支撑,弹性调节培养内容、时间、授课方式,双方合力共同完成企业新入职或新转岗的紧缺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圆规模式”示意图见下图。
圆规模式的基本做法
圆规模式包含一整套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工作机制我们将这五个方面总结为“五个五”的工作机制。
1.把握五个要素转型,确立服务企业的基本思路
新型学徒制是全新的育人模式,技工院校必须跳出传统的在校生培养的思维定势,转变办学思路,确立服务企业的根本宗旨,为此,学校将之提炼为“把握五个要素转型”。
(1)培训主体由学校单主体转向校企双主体
在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是育人主体,企业在人才培养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有限。在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下,企业不仅是技能人才使用主体,同时也是人才培养主体和办学实施主体。这就要求学校牢固树立“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一切工作均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企校共同开展调研,通过分析企业的技能人才队伍情况,确定培养岗位和培养对象;通过分析岗位对技能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员工技能现状和培训需求,确定培养内容;通过分析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企业生产节奏,确定教学组织形式。此外,学员培训质量评价与培训费用支配也由企业主导。
(2)教学对象由学生转向员工
教学对象由学校学生转变为企业在职员工。教学对象的转变要求学校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缓解工学矛盾。学校根据企业各厂区的生产节奏,合理安排、灵活调整上课时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果。二是促进学用结合。学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狠下功夫,做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紧密对接,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紧密结合。三是突出岗位实践。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一同规范学员岗位实践的内容,强化指导与考核。
(3)培训教材由单一教材转向多元教材
課程与教材开发要求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心理的塑造,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为学员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新型学徒制教材包括通用教材,如电子技术基础;企业教材,如轿车生产四大工艺;校企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如汽车专业英语等。
(4)教学主体由学校教师转向校企双师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导师队伍除了学校教师外,还包括来自企业的技能骨干和一线生产管理者等企业导师。企业教师熟悉企业工艺流程和参训员工基本情况,校企双师共同开展调研,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和学员评价工作。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导师职能,学校建立了“两级企业导师制度”——聘请学员所在岗位的车间班组长为“企业一线导师”,负责岗位带徒的一系列日常工作。聘请企业首席技师和高级内训师为“企业专家导师”,参与前期调研与课程开发,指导学徒的岗位实践,并对一线导师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5)教学场地由学校教室转向企业“车间+教室”
教学对象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决定了教学场地的转换:一是课堂教学由学校教室转向企业培训室,由学员来校培训转变为教师送教下厂;二是技能实训由学校实训室转向企业生产车间,使学员在真实工作场景中习得技能。教学场地的转变突出了培养的系统性、情境性,也在企业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建立五级对接模式,健全校企双主体组织架构
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实践中摸索了“五级对接”的双元管理模式,通过从决策到实施的五个层面校企双元一一对接,充分沟通解决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1)决策层级
企业管理本部部长与学校校长对接,负责审定批准试点工作的规划方案,对新型学徒制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对经费使用进行审批。
(2)日常指导层级
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与学校教学副校长对接,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负责部署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各项工作,审批管理制度,指导和监控整个实施过程。
(3)教学管理层级
企业培训主管与学校教务处主任对接,负责组织开展调研、制定培训方案及管理制度、组建双师队伍、确定培训场地、协调职业资格鉴定、教学相关经费申请等教学相关工作。
(4)教学实施层级
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对接,负责项目前期调研工作,组建新型学徒制师资队伍,根据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开发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课程,实施课程教学及岗位实训指导。
(5)学员管理层级
企业各厂区培训专员与学校班主任对接,负责学徒资料的收集与审核、组织上课、班级管理、学徒选课、考试及学分管理以及组织职业资格鉴定等工作。
3.实践校企“五个共同”,强化企业主体参与机制
(1)共同设计培养方案
校企共同对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专家、班组长及一线员工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研,把握学员的岗位需求状况。学校教师将岗位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并制定教学相关的管理办法。学校教师编写完培养方案后由企业审核,最终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作为培训开展依据。
(2)共同制定管理制度
企业新型学徒制管理制度由企校双方现有管理制度整合修订而成。参照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岗位评聘制度》,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实训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以及《班主任管理制度》,最终形成企业新型学徒制管理制度汇编。学校还将与学员密切相关的制度、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制作成《学员手册》,方便学员随时查阅。
(3)共同配置教学资源
师资方面,学校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班组长共同组成双师队伍联合授课。企校双师沟通交流,优势互补。课程方面,将学校面授课、网络课程,企业的内训课、实践课,校企合作开发微课程整合,形成五位一体课程体系。场地方面,将企业培训教室作为理论课教室,将企业生产车间、大师工作室作为实操场地,将学校多媒体教室和学校实训室作为学员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和实训练习场地,方便学员就近学习,保障实训效果。
(4)共同开发培训课程
课程开发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期间,学校教师下厂与企业一线专家和技术工人一同工作,在充分熟悉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开发课程。以微课程开发为例,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开发小组,学校教师负责课程内容调研和脚本编写,企业专家负责在工作流程、工艺要求等方面进行把关,聘请专业拍摄公司进行拍摄,最终由企校共同验收成果。
(5)共同开展学徒培养
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徒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企业导师负责企业课程和选修课的教学。在岗位实践中,学校教师负责梳理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制定《岗位描述表》;企业一线导师负责对学徒岗位实践阶段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与指导,填写《岗位评价表》;企业专家导师负责对学徒的工作规范、故障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填写《专家导师指导手册》。
4.整合五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服务企业的知识平台
(1)学校学制课程
学校在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开发了大量适合本区企业培训应用的通用型培訓包。这些课程既代表了行业发展趋势,又突出了学用结合,比较适于企业职工学习。根据企业需求,选择一部分学制课程纳入培训课程体系。
(2)企业内训课程
企业内训课程是企业内部培训多年积累的精华,与企业生产一线结合紧密,如北京现代的内训课程“汽车生产四大工艺”,是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基石。将企业内训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有助于知识体系的衔接连贯。
(3)企业岗位实践课程
企业岗位实践课程是指员工在班组长的带领下在工作岗位上直接实践,由校企共同开发制定出岗位实践的考核指标,并由班组长对员工表现进行打分。
(4)远程平台学习资源
学校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电子课程学习资源,通过远程学习平台的建设,将这些资源与合作企业共享,方便学员利用零星时间随时随地学习。
(5)校企共同开发微课程
为最大限度地缓解工学矛盾,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制开发了298个微课程,并加强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实现在线学习、复习、考试等功能,便于学员“化整为零”地学习。
5.抓好五个关键环节,保障服务企业的效果效能
(1)企业调研抓需求
校企合作之初务必开展深入、细致的企业调研。一是分类别开展调研,即按人员类别确定调研方式,如对管理人员通过座谈会方式调研,对人力资源专员和技术能手开展个别访谈,对一般车间工作人员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二是分专业开展调研,即由专业教师根据调研提纲针对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访谈,保障访谈专业性。三是分层次开展调研,即调查学员需求时,应涵盖学历层次、工作经验、岗位类别等不同层次、维度,保障调查的全面性。四是针对学习者特征开展调研,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风格等,以调研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2)协议签订抓权责
校企合作协议的作用是明确学校与企业在培训过程中的权责及分工,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高度重视,最好在企校双方的法务部门审核无误后签署。由于学校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和课程开发,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重要技术,为了保证企业的技术不被泄露,在合作之初,校企双方应与参与教学和课程开发的教师签署保密协议,提高学校教师的保密意识,以免企业利益受损。
(3)师资建设抓层级
企业新型学徒制聘任的学校教师由一体化教师和专业组长两级组成。企业教师也分为一线教师和专家教师两级。专家教师主要是企业首席技师或技术骨干,一线教师主要是企业的生产车间班组长。学校专业组长与企业专家教师主要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并对学校一体化教师、企业一线教师的工作进行指导与评定。学校一体化教师、企业一线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授课及指导学员实践。此外,为了方便学员管理,学校还为每个开课企业的班级配备了学校班主任和企业班主任,两个班主任对接完成各项工作。
(4)授课安排抓定制
授课时间、地点、授课顺序、教师等具体事宜的安排对于减少工学矛盾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学校班主任与企业班主任沟通完成。开课前,学校班主任与企业班主任取得联系,确认企业的生产安排,选择合理的开课时间、地点,并分别通知教师与学员,做好开班准备工作。如遇变动不能顺利开课,则需要及时与上级做好汇报,协调解决方案。
(5)质量评价抓监督
为了及时了解并改善培训中的不足,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了培训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培训质量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学员的学习质量和企业、学员及企业对于学校提供培训服务的满意度。学员的学习质量由考核评价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前者如课堂测验、作业,后者如结课考试、实训考试、技能鉴定等。企业及学员对于学校的满意度评价则在培训过程中和培训结束后进行,形式包括教师授课满意度问卷调查、学员回访、企业满意度问卷调查及企业座谈等形式。
(作者简介:崔俊荣,社会学硕士,顺义人社局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赵伟,工学学士,顺义人社局高级技工学校教学主管校长;孙梦水,管理学博士,顺义人社局高级技工学校教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