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等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建设的设想

2019-03-21李梦艳

艺术评鉴 2019年3期
关键词:声学视唱练耳声部

李梦艳

摘要:当今我国的音乐专业本科教育,几乎所有专业院校、系科的《视唱练耳》课程都只开设两学年。纵观世界专业高等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视唱练耳》课程是贯穿整个本科学习过程的。本人集高等院校近三十年《视唱练耳》教学之感受,认为本文中所讨论的课程开设方式不仅能循序渐进地使受教育者掌握应有的读谱与音乐听力,同时可以将之与其他技术理论课程结合起来,并涵盖之,使其形成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关键词:《视唱练耳》  模唱  听辩  《基础乐理》  技术理论  《和声学》  学科课程  《复调与对位》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91-02

《视唱练耳》是音乐院校、系、科的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读谱与听力训练(通过视唱、模唱、听辩和记录等学习手段来完成),是學习其学科课程的重要基础,是音乐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专业和业余学习音乐的根本差别,实际上就是是否经历了《视唱练耳》的训练。而其他技能课程,倘若只是学习一件乐器的演奏,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如像民间艺人那样找师傅传艺等)途径完成。当今我国的音乐专业本科教育,几乎所有专业院校、系科的《视唱练耳》课程都只开设两学年,如此的课程设置,其结果使得《视唱练耳》学科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艺术性价值遭到极大流失,从而未达到其学科教学的目的。

纵观世界专业高等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视唱练耳》课程是贯穿整个本科学习过程的,那么,当今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应当怎样开设,才能做到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具备较强的专业视、听、唱的能力呢?本人集高等院校近三十年《视唱练耳》教学之感受,认为如下开设方式不仅能循序渐进地使受教育者掌握应有的读谱与音乐听力,同时可以将之与其他技术理论课程(如《基础乐理》《和声学》《复调与对位》《曲式与作品分析》)等结合起来,并涵盖之,使其形成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具体安排如下:其一,学习《基础乐理》阶段(一般为大一年级)。此阶段应以熟悉五线谱记谱法,学习各种和声音程、旋律音程的视唱、听辨、构成;练习自然、和声、旋律大、小调,特种调式和民族调式的音阶构唱,掌握各种节拍、节奏(包括复合节奏)的模仿、掌握击拍、挥拍的基本功,特别要养成以调式调性为中心的内心听觉和判别方法。练习这阶段可根据学生能力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两个升、降号以内(含两个升降号)的各种调式(西方大、小调式和民族五声性调式)的读谱和听辨训练。

其二,学习《和声学》阶段(一般为大二年级)。此阶段应以多声部视唱和听觉训练为主要教育教学目标(课堂上采取分声部视唱、分析和声功能与色彩的教学方式),进行多声部的视唱与听觉训练。

需要指出的是,《视唱练耳》课程的多声部训练与《和声学》课程的要求是有差异的:《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从和声的功能性、色彩性及各种离调、转调由浅入深地用声部写作的书面习题形式来完成的,而《视唱练耳》课程则是通过视唱和听辨音乐作品来进行训练。因此,在《和声学》课程中一个较为简单的多声部连接,在《视唱练耳》课程中或许是难点,反之亦然。

比如,一道用原位正三和弦写作的八小节四部习题,对于《和声学》课程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排列法、各种转换和跳进,作为《视唱练耳》的听觉训练也许不是太容易。

反之,如果一道带转调的同样长度习题,《和声学》课程中所牵涉的声部进行方式、转调技术等可能比较复杂,但在《视唱练耳》的听觉练习中有时只要能抓住某个要点,其完成整个的听辨和记录或许相对比较容易。

所以在这阶段,《视唱练耳》的多声部练习(视唱或听辨)有时会超出当时《和声学》课程的章节,教师此时还可以通过分析音乐名著中大师们的运用实例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并为《和声学》日后教学设下伏笔——这也是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的良苦用心之体现。

所以,在这阶段,除两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需要相互渗透外,相互又各有特点,须特别留意和给予引导。

这阶段,可作进行到三到四个升降号的各种调式调性的读谱和听辨训练。

其三,学习《复调与对位》阶段(一般为大三年级)。此阶段应该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的复调与对位的视唱与听辨训练,应该结合“二声部单对位”“复对位”“模仿复调”“对比复调”等知识与技能来训练,采取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分声部视唱(集体和分组)、听辨(或听记)。教师可以从音乐史发展的脉络讲解和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作曲家个人的风格形成和特点。

其四,学习《曲式学》阶段(一般也为大三年级)。这阶段应该着重强调训练音乐主题的展开方式的听辨与训练。因为音乐的初始陈述、中间陈述和再现等是有着特定规律的(完全重复、变化重复、模进、压缩、扩张、分裂等),这时,能将一部音乐作品或段落通过音乐陈述的这些规律作出听辨、分析是掌握音乐作品的最高境界。能知道一部音乐作品或段落是用什么方式写出的,用了什么样的和声与对位手法当音乐主题重复时和声、音区和写法有什么异同新段落是用的引申材料还是对比材料是否有再现如果有,是原样(静止)还是变化(动力)?

可以用舒曼《勇敢的骑士》和柴可夫斯基《四季<六月·船歌>》首部等此类作品或片段来作中段引申写法的听觉分析训练和两个不同的再现方式(横向与纵向)。

其五,学习《配器法》(如作曲、指挥专业)。如果学习《配器法》(如作曲、指挥专业),还应当涉及到音色听辨的层面,这是对一部音乐作品的完整理性感受过程--音乐教育有责任将学生引领到这一崇高境界!

我国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起源应该追溯到1920年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学制四年)和1927年的原“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至今不足百年历史,它也是“西学东渐”的体现。这其中的专业与课程均按当时西方音乐学院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它几乎一直延续到现今我国的各类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中,总体是比较科学、系统并被长期实践证明是有着明显效果的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包括作曲、指挥、演奏、歌唱、理论、教师、编辑和制作人才等)的体系。

我国在这体系中,与《音乐基础理论》一样,《视唱练耳》属于“基础乐科”范畴。但其内容却涵盖了专业音乐教育学科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门知识课,同时又是一门素养课和技能课,是这当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它不仅无时无刻地体现在所有的音乐学习、表演、创作活动和音乐思维中,体现在学习者全面的音乐技术理论水平、才能与修养里,体现在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机联系上,体现在通过训练有素的音乐听觉感知和艺术表达间。

但有所不同的是,这种原本贯穿在整个本科学习过程中的《视唱练耳》课程设置,当下已被国内多数高校普片改成了两学年(有相当的院校还在此基础上实行每周仅两学时的教学量),这导致现阶段大量本科毕业生不具备应有的读谱能力,其专业素质和能力之低下和尴尬可想而知。

所以,高等音乐院校,系、科《视唱练耳》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应该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引起最大限度的关注,应该投入极大的精力,应该重新构建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与我国条件相符合(如增加大量有关民族调式、民族和声和民族独有的曲式结构类型的内容、章节)的教育教学体系,以使我们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早日立于世界先进水平之林(不仅是培育一些能取得国际比赛优异成绩的选手,更应当落实到普片的教育教学成果中),这才是音乐专业院校、系、科办学水准的重中之重,也是应该早日实现的目标。

猜你喜欢

声学视唱练耳声部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12bZM12BC2020102_p26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预测题、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14年中考声学预测题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2016年中考声学预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