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教育 幸福成长
2019-03-21吴国良
吴国良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在“明德笃学”校训的感召下, 经过全体教职员工多年的励志耕耘, 逐步形成“重参与、做主人、促发展”的校风、“时时收获、天天进步、年年提高”的学风和“敬业、精业、创业”的教风。近年来, 学校在“自主教育”特色文化的引领下, 确立了“学校有活力, 教师有实力, 学生有潜力”的发展目标, 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文化润校。
一、自主教育”文化的传承与生长
学校以“打造自主教育办学个性”为主旨, 实践“悦纳經典——师生共读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太湖文化”“、科技教育——自主创新发明”一体三翼的学校自主特色文化。
一是悦纳经典, 催发学生自主积淀。主要从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经典氛围创设三个方面, 配合组建专业阅读指导队伍。根据学生年段特点, 确立共读书目并在全校铺开“师生整本共读”, 定期开好读书交流会, 共读指导中心组的成员每学期上好一堂读书交流公开研讨课, 期末完成阅读评价, 推出“优秀书柜”和“阅读之星”评比活动。
二是走向实践, 促进学生自主成长。我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 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自主性课程体系。学校特色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已形成两大系列 (太湖人文科学文化内容和自然科学文化内容) 、四大板块、近二十个主题。结合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我们已经酝酿开发编写了“太湖文化”两个系列、八个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适时地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其中, 《太湖蚕桑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获得了江苏省优秀科技实践活动评比一等奖, 学校校本教材在省级评比中获二等奖, 目前正在续编“走进太湖文化”系列德育类校本教材《太湖孝贤》。
三是科技教育, 伴随学生自主发展。首先, 地毯式普及。学校大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 激励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其次, 梯队化提高。建立健全各种科技类社团组织, 使一批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最后, 高品质收获。多年来, 我校在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评比活动中收获颇丰, 学校被评为“吴江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
二、自主探究课程的整合与深化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以突出“本土、特色、自主”为宗旨,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社团活动课程, 搭建环境课程、主题节课程, 深化学校自主探究课程建设, 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学校的特色课程。
一是经典课程。根据自主教育办学特色, 有主题地建设校园文化, 对校园中的路、园、廊都精心规划。以自理路、自治路、自强路、自律园命名, 启德文化廊和学生候车室分别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三字经”和《弟子规》, 为纪念建校100 周年的圆梦亭已成为学生闲暇休憩或学习阅读的理想场所。
二是实践课程。学校坚持从地域出发, 紧紧依托太湖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 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自主性课程体系, 形成了“走进社区, 感悟生活”的特色目标。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三是活动课程。根据学校教师特长, 依托社团开设了各类活动课程, 有健美操、江村文学社、悠悠墨香书法社、太湖糕团社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专长选择社团开展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笃学管理的优化与践行
在“明德笃学”校训的感召下, 我校进一步夯实教育教学质量, 在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践行“自主笃学”这一根本原则。
一是构建有效机制。通过教代会, 出台了庙港实验小学《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教师教育教学规范考核细则》等系列制度, 健全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构建了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二是突出有效管理。学校遵循校本教学研究管理“为了学生, 基于学生, 在学生中”的原则, 努力追求教学研究管理的有效性。一方面抓作业训练, 作业布置首先体现夯实基础, 又突出研究性、实践性、探索性作业的适时设计。其次各年级段、各学科均有特色作业:低年级语文建立错字本;中高年级语文加强阅读训练;数学学科建立学生错题本;英语学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 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另一方面抓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定期进行学科质量调研和信息分析反馈。既有教研组层面的分析, 又有教务处层面的分析, 还有班级教师层面的分析。
三是加强有效研究。我们把“微研究”作为研究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研究的领域更具草根性——重点研究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有效性, 使之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一项常规内容;研究的形式更具多样性——每周由骨干教师挂牌示范研讨, 每月组织青年教师沙龙, 举办校际专题研讨活动, 每年举办面向全区的公开教学研讨活动等。研究的过程更具参与性——降低了研究起点, 落实了研究内容, 完善了研究层次, 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 有所收获。
四、自主科研态势的转变与创新
学校教科研组织建设以苏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太湖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为主线, 把好课题研究的过程关。
一是从组建到申报。学校尝试从原来“要我科研”向“我要科研”转变。组建教科中心组、教科协作组等, 从原来的“官方”组建变为自愿申报, 有意向的自愿申报教科中心组、教科协作组、特色课题组、学年课题组等, 学校为有志于教育科研的教师设定一些“优先”权, 比如, 优先推荐发表文章、优先外出观摩学习等。
二是从压担子到选担子。在每学期对青年骨干教师实施百分考核制度的基础上, 从原来的“作业”变为学期初的自我发展规划。教师设定自己学期开课的级别、成果发表的级别, 再由学校校长室协同教务处教科室根据教师意愿为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变压担子到自由选担子, 也为学校甄选科研梯队储备力量。
三是改布置为做服务。学校教科室协同教务处为教师建立各个层次的研究QQ群, 教师可以在里面交流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经验、自我发展规划需要。使原来由教科室布置各项课题申报、论文撰写、活动组织等, 转变为教师自己需要学校及教科室为其服务搭台。历年来我校教师申报个人课题达66人次, 目前自愿申报在研教师课题区级4 个, 苏州市“十二五”其他课题1 个, 学校课题研究覆盖面达40%以上。转型科研形式让教师的成长更快, 骨干教师更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作为一所农村实验小学“, 自主教育”作为学校的焦点, 在教育转型中实现了华丽转身, 又生发了新的生命力, 我们将借着这个契机, 理性审视自身工作, 且思且进, 让我们的“自主教育”更具特色, 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