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名人在西山留下的足迹

2019-03-21祁建

中关村 2019年1期
关键词:潭柘寺妙峰山西山

祁建

拨开历史的烟云,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山历史文化的深厚,可谓钟灵毓秀,风云际会。有文学家、戏曲家、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他们给西山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构筑起文化根基。

北京西山,是太行山的一条支阜,古称“太行山之首”,又称小清凉山。宛如腾蛟起蟒,从西方遥遥拱卫着北京城。因此,古人称之为“神京右臂”。

名人文化,是精神风貌与精神内涵、美学情趣与美学追求、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的高度凝聚。西山,留有民国很多名人的足迹,从文化人物胡适、刘半农、鲁迅、傅增湘、周肇祥、郁达夫、溥儒、谭鑫培、杨小楼、顾颉刚、叶良辅、李石曾、英敛之、郑毓秀、萧友梅、叶恭绰等,到政治人物熊希龄、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周自齐、江朝宗、蒋介石等,还有庄士敦、圣-琼·佩斯、贝熙业等国际友人,在西山的历史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拨开历史的烟云,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山历史文化的深厚,可谓钟灵毓秀,风云际会。有文学家、戏曲家、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他们给西山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构筑起文化根基。

因他们而谱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故事,虽然世事变迁,而他们的足迹却永远镌刻在了北京西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也深印在了北京人民的心中。

西山,文化人物的足迹

周肇祥出任过古物陈列所所长,他著作甚丰,《琉璃厂杂记》是他以琉璃厂为主的见闻所记,兼及游山访古之作,文字清纯,事皆亲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文中对京西的潭柘寺、戒台寺以及后山的岩洞、西峰寺、妙峰山、冯村、宝林寺、万佛堂村、万佛寺、灰峪等都有详细的记载,是研究西山地区的寶贵资料。

古籍收藏家傅增湘,曾担任过北洋政府教育总长,1927年担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收藏了大量古籍,藏书楼命名“双鉴楼”。1925年,他从南线游览了百花山,1929年,他再度游览百花山,并赋诗《过大寒岭》等两首诗,诗中说:“辽宋山河一线分,雄关刁斗压寒云……”“行尽溪出无限好,留人最是马兰村……”此外,傅增湘幽居过大觉寺,还专门为寺庙修撰志乘,家族墓地在凤窝附近。

鲁迅因为去看望患病修养中的胞弟周作人,也来过西山。1921年5月24日,鲁迅在日记中记述到:“上午齐寿山来,同往香山碧云寺,下午回,浴。”27日记:“清晨携工往西山碧云寺为二弟整理所租房,午后回。经海淀停饮,大醉。”6月2日记:“下午送二弟往碧云寺,三弟、丰一俱去,晚归,夜雨。”……这短短的时间里,鲁迅先后去了八九次碧云寺,全是为了周作人,有趣的是27日那天,鲁迅从碧云寺归来,经过海淀镇时还喝醉了酒。1929年5月,鲁迅还曾经坐汽车到西山模式口,去看望韦素园,在疗养院待了半天,下午便匆匆返回城里。

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中说:“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1923年,胡适旧病复发,当年春天他离开北京到杭州疗养,跟刚刚离婚的表妹曹诚英见面,二人双双坠入爱河。12月中旬,胡适从南方返回北京,到西山八大处,借宿在证果寺朋友家的房子,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秘魔崖月夜》,诗中说:“……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的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西山黄叶村东北边的东沟村山包,是梁启超先生家族墓地,还有教育家熊希龄先生的北京香山熊氏墓园,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萧友梅先生及家族坟,抗日烈士佟麟阁将军之墓等等。

爱新觉罗·溥儒,为清朝恭亲王之孙,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辛亥革命后,溥儒把王府典当抵押,和母亲一起搬到了戒台寺居住,在戒台寺居住了15年,在这里他练字作画,终于学有所成,他回忆说:“居山(指戒台寺山)十五年,日日吟诵,自课四百余首,古风习汉魏六朝,近体则师唐人。”潭柘寺现存有一幅溥儒的舌血画,这幅画是溥儒隐居戒台寺时,用自己舌尖的血做颜料画成的。此画作于1938年,长80厘米,宽40厘米,画中的释迦摩尼坐在莲台上,款题:戊寅冬十一月先妣忌日刺血敬绘溥儒稽首。这幅舌血画是溥儒在母亲逝世两周年之时,为纪念母亲,取自己的舌血而作,历时半年,每天清晨刺舌滴血入杯,蘸笔而作。据说当年溥儒在作画前半年绝盐,因为含盐较低的血作画颜色殷虹且画质较好。在西峰寺附近,还有很多摩崖石刻,也是溥儒的刻字。潭柘寺第十九代主持纯悦大师的画像,也是出自溥儒之手,是宝贵的历史文物。

谭派创始人谭鑫培,中年开始信奉佛教,常年向戒台寺布施,与戒台寺方丈妙性和尚来往甚厚,每年夏天都要来这里住几个月,妙性也把戒台寺在栗园庄村的12亩香火地赠予了谭鑫培,作为了他百年之后的吉地,因此谭鑫培死后就埋葬在这里。

武生宗师杨小楼享有“武生宗师”之誉。1918年,他来观看八宝山庙会,一个叫杨文福的小伙子,引起了杨小楼的注意。杨文福是门头沟杨家班的,杨文福武功扎实,扮相俊美,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台下掌声雷动……于是,杨小楼收了杨文福为弟子,应戏班要求还给杨家班起了“喜和顺”的名字,从此“喜和顺”戏班享誉京西,直到文革才停下来。

1925年,北京大学的顾颉刚和北大风俗研究会的容庚、荣肇祖、孙伏园、庄严一行五人,到京西妙峰山考察庙会期间的进香风俗。三天的调查之后,五位学者从自己的角度,对庙会撰写了学术文章,顾颉刚的《妙峰山的庙会》、容庚的《碧霞元君考》、容肇祖的《妙峰山进香者的心理》、庄严的《妙峰山进香日记》、孙伏园的《进香琐记》。这些文章后来被顾颉刚编辑为《妙峰山进香专号》,并且写了引言,顾颉刚又写了《妙峰山娘娘殿宇略图》和《游妙峰山杂记》等文章,文章陆续在《京报》副刊刊登出,中山大学结集为一册《妙峰山》出版,这次调查是中国学术界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民俗学田野调查,在学术界引起了学术界的很大关注。顾颉刚也被称为中国民俗研究的第一人,外国的学术界也认为“即使说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是顾颉刚首创和培养起来的,恐怕也不为过。”妙峰山也由此得到了“中国民俗研究发祥地”的美誉。

叶良辅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学家。1920年,他主编并出版《北京西山地质志》,这是中国地质学家详尽解剖一个地区的区域地质的最早的研究成果。他对庞培里、李希霍芬的地层分类,以及梭尔格的地质构造理论的错误之处,都一一给予纠正。

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李石曾曾经和彭家珍、王崇义一起用炸弹刺杀良弼、袁世凯。当年李石曾在西郊共办了三座农业试验场,第一农事试验场在碧云寺下的镶黄旗村,创建于1922年。第二农事试验场在温泉,就是今天温泉东南的苗圃。第三农事试验场在北安河西的金山上,创建于1927年。

在海淀区温泉的显龙山上,有近代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英敛之的“水流云在”石刻。1913年2月,英斂之携妻儿来到温泉,登上显龙山远眺,云海茫茫,他不禁吟诵起杜甫的诗“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见山顶西侧有一巨石,思索片刻,匆匆离去。第二天挥毫写下“水流云在”四个字,并题注“英敛之内子淑仲小儿千里游此偶取杜句寄意时宣统退位之次年正月也。”这一年,英敛之47岁。英敛之雇了十多名石匠,用了半个月多才完成这一巨作。英敛之对显龙山有身后的感情,除了留下了摩崖石刻,还在这里的夏友山庄,为儿子英千里买下了房子,作了安排。每年冬季,他都在香山地区开设粥厂,赈济贫民,颇得老百姓好评。

“水流云在”石刻寻道而下,就是温泉的大戏台,据说戏台的房坨是金丝楠木的,昆曲名角韩世昌、白云生等都在此主演过戏。大戏台西侧就是明秀山庄,主人就是魏道明、郑毓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张学良、赵四小姐曾经在此小住了一个星期,在北面的小湖游泳,策马大觉寺赏花,爬鹫峰登高揽胜……何应钦也曾经带家人来这里野炊、打猎,光临这座小山庄。郑毓秀15岁参加中国同盟会,20岁运炸弹参与行刺摄政王载沣,在巴黎和会上,阻止陆宗祥在卖国条约签字……是中国第一位女律师、第一位女博士。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萧友梅,在香山脚下有他家族的墓地,他的父亲、哥嫂都长眠在这里。在北京期间,萧友梅每年清明节都来香山,为父亲扫墓,在他的日记中就写着“与兄弟侄辈同往京郊香山为父亲扫墓”的记载。萧友梅的子女回忆,当年萧先生经常“租一辆敞篷汽车,带着我们一同去郊外踏青。”在《萧友梅自编影集》中就有1924年在香山与女高师音乐科毕业生的合影留念。

上个世纪20年代,叶恭绰在八大处四平台建有幻住园别墅,具体就在今天的八大处证果寺的盘道旁,与灵光寺的佛牙塔遥遥相对,他当时出任北洋政府的交通总长,选中的这块地方,起名“幻住园”,有幻如仙境的涵义。

穆儒丐,光绪十一年生于香山健锐营正蓝旗,作为一名清朝灭亡后的旗人,他的小说创作,以描述满族平民的生存状态为重点,描绘出民国时期的满族平民的悲剧生活,他的小说《同命鸳鸯》《徐生自传》《北京》《如梦令》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和老舍、王度庐被称为民国三大满族小说家。1903年穆儒丐到城内入宗室觉罗八旗学堂的前身经正书院就读。1905年他被选拔为大清国留学生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1911年前半年穆儒丐毕业回国,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回国后,为了进入仕途而参加考试并且考中,但是由于清朝政府被推翻,作为原统治民族的成员,穆儒丐只能栖身于军阀安福系的言论机关报《国华报》任编辑,同时创作小说,1915年他的小说引起轩然大波,得罪一个权贵,报馆因此而关闭。1916年离开北京到沈阳,1945年回到北京,1961年2月15日逝世。

西山,政治人物的足迹

熊希龄退出政界之后,专心致力于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赈济灾民,收养灾童,创办了香山慈幼院。1922年,熊希龄在香山的森玉芴刻有一首诗,至今字迹清晰。香山北门外,建有“熊希龄墓园”。

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抱病北上,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4月2日灵柩安厝于西山碧云寺金刚宝塔内,这一天的碧云寺各个院落都搭起了牌楼,上面写满了挽联。1929年,南京中山陵落成。5月26日移陵南下。当时的北平各级国民党党部和各社会团体均认为碧云寺是“总理停灵四年之地,不可无一重大纪念之留遗,以为民众瞻仰,并请以所易衣履安置原厝木棺内为衣冠冢。”经国民政府同意,在碧云寺设置了“总理纪念堂”和“孙中山先生衣冠冢”。1928年7月6日,蒋介石邀请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来碧云寺谒陵。蒋介石宣读了长达3000字的祭文,重申总理遗教,谋求国家统一、自由独立。

黎元洪,1916年在袁世凯死后出任总统。1987年门头沟文物所收到一块铁碑,题额“新春如意福寿献盐老会”上面写着德成法师的情况,还写有捐善人名,为首者黎元洪,这是北京地区罕见的一块铸铁碑。冯国璋为北洋军阀首领之一,出任过民国总统,在门头沟杨家峪有一块民国初期的“贞节匾”,正面的“节励松筠”笔力苍劲,上款竖刻“大总统题褒”……为冯国璋的题字。

1918年,徐世昌出任总统,1921年,徐世昌到戒台寺进香,撰写了 《戒台寺碑记》镌刻成碑立于寺中。碑文之中为戒台寺划清了四至,禁止开挖采煤,保护戒台寺不受破坏。

周自齐曾任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代理总统,1913年春天,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周自齐带领部下到城子西坡植树,当时这里还是荒凉之地,周围山势俊秀,周自齐说“数年之后,树木长成,郁郁葱葱,这里将是一块风水宝地啊,等我百年之后,你们记着,一定要把我葬在这里,让我伴着亲手种下的树木长眠。”十年之后的1923年10月20日,周自齐在北京病逝,葬于门头沟城子西坡。他的墓地前面是一片油松林,后面是一片白皮松林,至今郁郁葱葱。

江朝宗经常来潭柘寺进香礼佛,与很多高僧有来往。1912年,他出任北京步兵头领,晋封迪威将军,他捐资潭柘寺,整修了老虎洞,他是《公议攒香如意献盐老会赞因亮和尚碑》碑文以及书法的作者。

冯玉祥1924年北京政变,在天台山居住,在慈善寺留下了很多摩崖石刻,“勤俭为宝”“真吃苦”“耕读”“淡泊”“灵境”“谦卦”……《冯玉祥在三家店》一书中说,冯玉祥1912年5月到1913年8月,驻扎三家店,守备陆军部军械局,此外冯玉祥在北京驻军各营的比武会考之中,这个营获得第一名,收到陆建章的夸奖。1912年春节,冯玉祥带领十几个战士,参加了走会活动,还为老百姓表演了耍石锁,赢得阵阵掌声。1913年春,有两个外国人擅自进入三家店北山打猎,被冯玉祥部队扣住,外国人说:“贵国发的护照上写着准许携带猎枪,可见允许打猎。”冯玉祥说:“要是还那样,准许你携带枪支,就是准许你任意杀人啦?”两个外国人只好低头认错。1937年4月,在冯玉祥主持下,在海淀区温泉显龙山东麓营建了“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纪念园坐北朝南,纪念物沿中轴线依山势依次排列。

1924年,孙岳任北京卫戍副司令,和冯玉祥、胡景冀等一起发动的北京政变。囚禁曹锟,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故宫。在“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西侧,为孙岳之墓,墓地占地约八十亩,坐北朝南,墓志铭为张继撰文,书法家家沈尹默书丹。墓东侧约20米,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冯玉祥为孙岳建的纪念馆。

1929年左右,蒋介石两次去潭柘寺进香。第一次为了安全没有走潭柘寺古香道,而是从圈门走山路到的潭柘寺,为了加强警备,特地派了一名警官去“护庙”,并且给了潭柘寺几支步枪加强防卫,此外还组织了百名小学生,在山门前欢迎蒋介石。当时潭柘寺还特意去城里专程采购的蔬菜,为蒋介石置办了精美的素席。第二次去潭柘寺走的一条古香道,经石门营、苟罗坨到的潭柘寺,路途之中,还接见了石门营小学的师生。

西山,国际友人的足迹

末代皇帝的英国教师庄士敦,除了在紫禁城、颐和园等地住过,还在妙峰山南侧樱桃沟村北的乐静山斋避暑,溥仪的《我的前半生》里专门提到过这里。庄士敦还曾经站在“乐静山斋”的匾额下拍照,在照片上签名广送亲朋好友。

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中记载:“我们经常喜欢去的地方,是西山一个僻静山谷樱桃沟。由于徐世昌总统的盛情关怀,我在这里有了一个去处,这住所后来为我所有。”显然这里是原来就有,徐世昌把自己妙峰山的别墅送给了他。

1912年,贝熙业来华行医,位于西山阳台山下的北安河村西南,平西抗日根据地再通过地下党从这里运输了大量药品。民众对贝熙业救死扶伤,热心公益有很深的印象。

抗日战争期间,北平经平西到晋察冀解放区的秘密交通线有多条,“林迈可小道”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线路。“林迈可小道”位于現在的海淀区管家岭、车尔营、凤凰岭至门头沟一线,当时有许多爱国青年和国际友人就是在党地下交通站的帮助下,通过这条小道翻山越岭,到达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提起“林迈可小道”,就不得不提起英国友人林迈可对抗战时期中国的贡献:帮助建立无线电台,拍摄中共军民影像,搭建中国与国际社会沟通的桥梁。

29岁的林迈可,当年曾与白求恩同船赴华,但和白求恩不同的是,他来中国最初不是为了参加中国革命,所以第三方的身份更明显。林迈可在中国战斗和生活了8年,他的一儿一女都出生在抗日根据地。那台蔡斯伊康照相机,记录了他在平西、晋察冀、延安的抗战生活,从战争年代一直保存至今。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林迈可一家从重庆经印度返回英国。

在北平燕大教授知识,林迈可积极参与中国抗战救亡,买电台、送药品,还在支援抗战的同时,收获了伟大的爱情。而西山则是林迈可传奇一生的见证,“林迈可小道”是国际友人林迈可无私精神的象征。

法国诗人圣-琼·佩斯196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长诗《远征》就是在北京西山一个道观中完成的。有专家分析这座传说的道观,应该海淀区苏家坨管家岭村西北的山岗上,历史上那里有一座名为桃峪观的道观……

同时,西山也一直被认为是“风水宝地”,金朝开始,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青睐的游憩之地,明朝之后,又成为皇族和文人名士的葬身之地,固有“一溜边山府,七十二座坟”的说法,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万安公墓、金山公墓、万花山公墓、福田公墓等,既有民国以来的官僚政客军阀、也有革命家烈士,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等等。马占山、董海川、王洛宾、李大钊、朱自清、刘天华、王国维、佟麟阁、沈醉、载沣、梁启超、张绍曾、孙传芳、韩复榘、张宗昌、吴佩孚、王锡彤……都聚集在西山脚下,充满别样的人文气息的心灵休憩之地,讲述着历史的故事,留给后人听的故事。民国的历史已经远去,风雨烟云之后留下了古迹、足迹大多还保持完好,留给人们寻访、追忆和拜谒。

猜你喜欢

潭柘寺妙峰山西山
杨晓霖《佛香凝翠万寿山》《潭柘寺》
观西山
登妙峰山
妙峰山写生
西山闲笔
妙峰山高山玫瑰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