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二月河逝去说起

2019-03-21张颐武

中关村 2019年1期
关键词:二月河说书人清宫

张颐武

二月河离去,这位在国内有极大影响力的历史小说作家离开了世界,着实令人叹息。

二月河从40岁时开始文学创作,因其“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而被海内外读者熟知,根据这三部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更是影响了无数人对于清朝历史的认知。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的。

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有很多读者,但他似乎是文学界的一个异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月河的小说为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提供了想象和解释历史的角度:一种是来自民间智慧对历史的理解,一种是看天下的通达理解。尽管都是理解历史,但是二月河则完全是从民间视角来看待历史,这与此前学术界的理解完全不同。他对历史的纪录描写并不是单纯地批判,其中还寄托了他个人的思考和民间社会的想法,而且他写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历史写得很有神采,所以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社会公众,而且还影响了政商两界。因此,二月河的小说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下有巨大的影响,并且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历史框架的一种新解释。他总是从人情和人性揣度历史,尤其有普通人的感觉和体验的一面,让人觉得历史颇为鲜活。

他和一般历史学家不同,和一般的教科书或五四以来的不少知识分子对清朝的看法也不同,他还是要把历史“现世化”“具体化”,让人们从历史里得到某些对生活的感悟。他的作品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在复杂的变化和不确定中寻求某种确定感。这其实是一种朴素的民间的思考,也似乎是人们接受二月河式的历史解释的一个方面。二月河的历史解释是从人们对历史期望的现实感受出发的讲述。他有点像个说书人,带我们进入那个情境,但他和说书人不同的是他的想法又和过去说书的正统有距离。他可以说是敏感到当下需要的说书人。

伴随着二月河的离去,在互联网上出现一种担忧,即如二月河这样的历史小说家先后离去是否會导致中国文学创作的断层,或者说还能否有人接替二月河的位置。在笔者看来,尽管时下有很多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发表个人的小说创作,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短期内确实难以有人超越这种历史小说方面的造诣,这确实令人有些遗憾。

这也是正常的,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二月河的小说作品太成功了,令社会大众能够最大限度内了解有关明清的历史。当社会大众对于明清历史的了解达到一定的饱和时,他们也就不需要补充新的“知识”了,这也正是短期内难以有人超越二月河地位的主要原因,那种类型的历史小说都已经很难再引发当年那样的轰动了。当然,我们也期待对历史有深刻把握和理解、有史诗品格的历史小说出现。

同时,很多人拿时下流行的清宫剧与二月河的“帝王系列”电视剧进行对比,认为现在的清宫剧缺乏历史厚重感,也不如“帝王系列”那样正说的大作。其实现在的清宫剧之所以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与当年二月河写康雍乾历史的贡献有很大的关系。二月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将“清朝热”推向了高潮,他没有试图从一般那些反封建等角度认识批判历史,而是将历史进行情景化理解,进而体会那些人的具体情况。时下的清宫剧尽管在深度、影响力方面不及二月河,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仍然是在“清朝热”的延长线上。

二月河的离去确实是一个遗憾,特别是二月河将此前一直被人们感觉有些微妙的清朝史,通过民间正说的方式,使之得以普及,并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人感性地认知,当然这也让他的写作存在争议。诚然,作为小说家,二月河对历史的解读未必与历史专家的理解相吻合,也未必合乎一些用现代观念要求古人的高蹈人士的要求,但却合乎了时代的趣味,也投射了一个时代人们从某个侧面对历史的理解。

猜你喜欢

二月河说书人清宫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清宫饽饽桌
二月河自修止谤
二月河和马克·吐温的“投资”哲学
Max讲故事——说书人
坚持努力的二月河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清宫端午仪典戏略论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的说书人——师陀《说书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