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用爱托起太阳的妈妈
2019-03-21胡玉枝
胡玉枝
于文没日没夜地搞课题,编教程,探索智障教育新方法,建立了集教育、医疗、研究、培训为一体的智障教育服务体系。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天空,父母的太阳,父母的希望与寄托。如果孩子有了什么闪失,父母的天就塌了,生活就会暗无天日,那是一生无法逃脱的劫难。那些塌了天的父母,在无边的昏暗与绝望里,在生不如死的时时刻刻,孤独无助的他们多么希望能有一双手把他们拉出黑暗,将他们从无底的深渊里解救出来,让清风吹散愁云,让生活充满阳光。但那些奢望他们都不敢想,只盼能有一丝光亮就好。或许是上天的垂怜,怜那些父母心,真的就派了一个天使下来,撑起塌了的天,托起陨落的太阳,给这些凄苦的心带来光亮,带来温暖,她,就是于文。
孩子的深情留下了她
于文,一个深情善感的女性,高高的身材,齐耳的短发,透着干练;镜片后闪着的一双智慧温和的眼睛,充满了真诚和慈爱。
当年于文面临高考时,正值改革开放十年之际,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下海潮冲击了教师队伍,也为了及时补充教师队伍,海淀区面向全市优秀高中在校生招聘教师。家住西城的于文,听从了当医生的妈妈的意见,前去应聘。让她没想到的是,一去就被录用了,让她更没想到的是,从此,她的青春她的一生全留在了这里。
于文放下高考,去教委报到。到了教委后,接受了近一年的教师培训,之后她被补充到羊坊店中心小学教学。当时羊坊店中心小学有两个辅读班,就是专门招收智障孩子的特殊教育的班级,现在看来当时那些孩子还不是现在这个意义上的智障,只是一些学习障碍的孩子,他们会表达他们的思想愿望,他们会倾诉内心深处的苦楚,讲述他们的遭遇。
于文在羊坊店中心小学既教普通班,也教这两个辅读班。在没接触到这些智障学生时,于文的心里还在打鼓,不知怎样面对他们。可当她走进教室,一下就被这些孩子们惊喜兴奋的目光神态包围、追逐、感染。此前,这些孩子没见过这么年轻秀气的女老师,而且对他们这么和蔼可亲,孩子们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漂亮的小老师。于是,一下课他们就围着老师说这说那,拉着老师的手,和他们一起嬉笑,玩耍,做游戏。尽管有些孩子的表达不是很清晰,动作不是很伶俐,但他们那份发自心底的喜欢、高兴,是可以让你感受到的,尤其是他们那份无遮掩的纯真,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在眼前流淌。
当初的那些孩子都是从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招收过来的,在普通班上学时,他们的学习成绩总是在班级最后,因而总是被歧视、被嘲讽、被呵斥,甚至被欺负。他们在学校没有同学愿意和他们玩,有的老师也很反感他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储满了伤心的记忆。因而小于老师的亲切、和蔼,就像和煦的春风一样,吹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敞开了久闭的心扉。
在普通学校,上操或开运动会,这些孩子是不参加的,只能在边上看,每当这个时候,这些孩子就会问,于老师,我们为什么不能参加呀?其实我也能像他们那样呀!当时真的从心底觉得这些孩子特别可怜,也特别可爱,太让人心酸了。他们特别渴望被理解,被认同。
第二学期开学,这些孩子越来越离不开于文了,可于文要调到普通班那边上课去了,她和这些孩子很有感情了,也有些舍不得,她想提前给这些孩子打个预防针,就对他们说,孩子们,明天不管哪个老师来教你们,你们都要乖乖的听话,明天于老师就……还没等她说完,这些孩子就听懂了于老师要不教他们了,一下就都哭了,都围上来,拉着她手哭着说:于老师,您不要走,我们都听您的话,我们再不惹您生气了,您留下来吧。就连平时不大会说话的孩子,都慢慢吞吞的,一字一板,一字一哭地说:于老师,您不要走,我想您。看着孩子们这样,她的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她哽咽地说,孩子们不哭,老师还会天天来看你们的。
虽然这已是二十七八年前的事情了,但于文说起来还是泪流满面的,让你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那份真情,那份怜爱,不禁让你也随着她流起泪来。
是这些孩子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她,让她愿意为他们付出。从当年到如今,于文一直耕耘在特教这片田野上。
为了苦难的父母心
于文到了培智中心学校后,接触了更多更严重的智障孩子,也接触了这些孩子的父母,其实智障孩子的苦难,更多是其父母的苦难。她说特教很大层面上,是在帮助这些苦难的父母解开心结,分担苦难,让他们看到希望。
当父母面对一个没反应的、整天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整天歇斯底里的孩子的时候,那种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煎熬,以及种种不堪言及的苦难,非亲历是很难体会到的。它会挫败你所有的骄傲,让你失去生活的意义。不论你是多么优秀,也不论你是穷是富,摊上这样的孩子,都会让你绝望,让你崩溃,摧残你的意志。
智障孩子的那些病態,对于他们个人来讲,他们并没有多少认知,也没有多少痛苦,甚至是快乐的,真正痛苦的是他们的父母。小雅的爸爸妈妈是一对非常漂亮般配的夫妻,且事业有成,当初他们金童玉女般的婚姻,得到了所有人的羡慕和祝福。当他们爱的结晶,来到人间时,他们充满了喜悦,他们抱着漂亮的宝宝,爱不释手。可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他们发现孩子对他们毫无感知,只是自己莫名的哭笑。开始他们抱着孩子到处求医,甚至全世界飞来飞去的,可一次次带给他们的是失望,所有的诊断都是智障脑瘫,这个打击太大了。从此,他们愁容满倦,没有了笑容。很多人劝他们把这个孩子扔了,再生一个,可是他们舍不得,毕竟是他们身上掉下来的肉,他们也期望医学发达了,会治好孩子的病。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治愈的先例。就在他们越来越绝望的时候,他们遇见了于文,知道了培智学校,他们把孩子交给了于文交给了学校,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的状况有所改变,能有一点情感知觉了,他们喊他,他会循声找了,久违的一丝笑意终于回到了他们的脸上,他们又可以全世界飞来飞去的做自己的事业了。
像小雅父母这样的遭遇,这样经历的家庭,在这所学校里,太多了,可以说每一孩子的背后都是一部家庭苦难史。他们有的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的是商界精英,IT精英,有的是高级领导干部,他们个人的优秀,却因有了智障的孩子,一切变得黯然无光,甚至是不可言及的悲哀。
为了这些苦难的父母心,于文和她的老师们,成立了一支笛鼓乐队,请老师教这些孩子吹笛子、吹号、打鼓。当这些长短笛子和各种号,摆到他们面前时,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的,可效果,却不是预想的。开始时,这些孩子连蜡烛都吹不灭,即使教他们吹出声,都得费好大的劲儿,吹成曲调就更难了。这些孩子又没有耐性,吹一会儿就烦了,还得哄他们,老师一遍遍的教,他们一遍遍的忘,就这样反反复复的,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让他们学会了基本曲调。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终于让这些7至16岁的孩子学会了《铃儿响叮当》《两只老虎》《小星星》等10首曲子,并多次参加演出,获奖。
为了吸引孩子吹号,她把号嘴拔下来,抹上蜂蜜,放到孩子们嘴上,孩子们尝到甜头,就主动地把小嘴往号嘴上贴。为了让这些孩子吹出声,她就在号的喇叭口处涂上肥皂沫,一吹,号的喇叭口就冒出五彩的泡泡。孩子们开心极了,争先恐后地用劲儿吹。终于,小号被孩子们吹响了。
走进了音乐世界的孩子们,慢慢变得懂事自信了。
都说当老师,最大的荣耀是桃李满天下,可是对于特教老师,别说桃李满天下了,能有一朵堂前花,也就心满意足了。他们同样承受着很多苦难,承受着社会的偏见和歧视,承受着孩子们的伤害,他们既要教学,还要照顾学生的拉撒,却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能当一名特教老师,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
那些送教上门的老师,每天奔波在路上,无论酷暑严寒,还要独自面对这些孩子、父母、家庭的所有苦难。真的很辛苦很辛苦。特教老师的爱,就是这样没有光鲜,没有回报,默默的奉献与付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教育”这个词属于了所有的孩子。
于文说起这些孩子,这些父母,还有她的那些老师,如数家珍,那么深情,每每都要哽咽流泪,让你感受她的深情,她的胸怀,她的境界。
愧对父母家人
于文从89年来到这个学校至今已近三十年了,她也从当年的那个清秀的小姑娘,成为历练人生的知识女性。说起这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感慨良多,但她从来不后悔她的选择,她说人生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她就是为此而来的,人生若有重来,她还会这样选择的。她说她是幸运的,她经历了中国培智教育从无到有,一路不断发展的全过程,并且发挥了推动作用,特别快乐,特别有价值感。她唯一的遗憾,就是对父母家人的亏欠太多,对此她充满了愧疚。
说起对家人的愧疚,于文再度哽咽再度流泪。她说当她为这项事业倾其所有时,是家人无私的付出成就了她。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记得刚当特教老师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些长相怪异,行为怪异的孩子,还是很害怕的,尤其是癫痫孩子犯病,吓得她不知所措。是在发改委当司长的父亲,教会她处理病情,嘱咐她多学一些医疗知识。她听了父亲的话,自学了很多医疗知识,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她甚至成了半个医生。
当初选择当特教老师时,家人都担心她找不到对象呢,可她不仅幸运的找到了帅气的爱人,还得到了爱人深深的体贴、关心、呵护和支持。
于文永远忘不了那个让她遗憾终生的一天,那是她临近生产的日子,她想在她生孩子前,再给这些孩子们出一期板报。就在板报快出完的时候,她从台阶上摔了下来,血顺着裤脚流了一地,她的孩子没了,他们的爱情结晶没了,还差点要了她的命。她的爱人心疼地安慰她,不要太伤心了,养好身体,以后还会有的。其实他们知道,今生他们不会再有自己的孩子了。后来,爱人安慰她说,这也许就是命运,上天就是让你一心照顾这些智障孩子。公婆也没有过多的埋怨,而是给了她更多的疼爱。从此,她只有更加专注地投身工作当中,带着愧疚,带着赎罪。
她结婚后和父母楼上楼下的住在一起,每天吃完饭连碗都不洗,就直接上楼干自己的事,都是父母照顾她。而父母生病住院,她都没顾得上,这让她遗憾,让她揪痛。尤其父亲的去世,让她深深地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切肤之痛。
工作中,这些孩子帶给她的幸福感,满足感是别人理解不了的。她说这些孩子的依赖,家长的需要,让她有存在感,成就感,价值感,帮助别人,让她内心安详;她说是特教升华了内心,修养了自己;她说她在重塑这些孩子及家长的人生时,其实也在重塑自己。
2000年,于文当了校长之后,更是忙碌的脚不连地的没有了自己,也更无暇顾及家人了。她没日没夜地搞课题,编教程,探索智障教育新方法,建立了集教育、医疗、研究、培训为一体的智障教育服务体系。她提出并实施送教上门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她还出版了《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集》、《资源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大爱无痕》等多部著作。
在北京非典最严重时期,于文编写成《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填补了我国智障教育的空白,成为多个省市培智学校的教材。现在的海淀培智中心学校,是一所完整的教育体系学校,学生从三四岁的幼儿,到十八九的孩子,涵盖幼儿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