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广播记者如何“借力”新媒体

2019-03-21马静安徽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借力传统媒体广播

马静 安徽广播电视台

现如今,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力越来越大,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更好地转型发展,成为传统的媒体人必须要解决的首要课题。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出现了收听率下降,听众流失的情况,另一方面,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为广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据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私家车保有量首次突破2亿辆,达到了2.4 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达到了4.09 亿人,私家车和驾驶员数量的大量增加,让广播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开新媒体的锋芒,重点打造移动的车载收听人群。其实从根本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是天生的“死对头”,而是可以水乳交融的传播渠道,二者可以实现有机融合。广播媒体完全借力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而作为广播媒体的主要竞争力之一——广播记者必须要学会借力新媒体,积极走融媒体传播途径,才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一、广播记者“借力”新媒体的原则

(一)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中心已经从传者向受者转移,受众掌握了信息传播过程的主动权,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和选择权,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传播渠道和传播途径,如果媒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完全不顾及受众的感受,不符合受众的需求和喜好,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广播记者“借力”新媒体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在进行媒体产品的生产加工时,首先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以他们的视角判断新闻价值大小,传递他们最需要的信息,再以新媒体渠道将新闻作品传播出去,扩大影响力。

以新闻评论为例,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传统广播媒体的评论相当重要,记者必须要学会整合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观点,做“专家型记者”,对一则新闻做出客观报道的同时,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新闻事件的成因、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听众有更多的指导意义。网络时代受众并不缺乏信息,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已经达到了爆炸的程度,但是受众仍然处于一种信息饥渴的状态,很多时候,人们无法从媒体提供的事实上获得真知,受众最需要的,不仅是信息本身,更是对信息的解码,是媒体在分析与解析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思想和观点,这样的新闻作品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广播媒体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其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所累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容置疑,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一定学会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不断关注热点事件,发表主流评论,同时注意借助新媒体力量,推出音视频等新型评论产品。

(二)遵循新闻作品内容为王的生产理念

这些年,“内容为王”是中国媒体最流行的词汇之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全球媒体从业人员将新闻内容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广播媒体记者在进行媒体作品生产时,同样也要遵循“内容为王”原则。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有叫座又叫好的传播效果呢?首先,必须要有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综合来看,目前网络信息的内容质量不容乐观,受到眼球经济和点击量为王的思想影响,网上虚假信息肆掠,低俗内容横行。比如,今年的4月1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约谈新浪网负责人,指出新浪网对用户发布违规违法信息没有尽到审查义务,持续传播炒作导向错误,低俗色情,虚假不实等违法有害信息的严重问题,责令其全面深入整改,新浪网在整改期间将暂停更新四个子平台包括“新浪博客”和“新浪看点”“新浪新闻”长达1 个月。据统计,2019年已有多家知名互联网平台包括搜狐,天天快报等被主管网络信息部门约谈、整改和关停。而广播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作为主流媒体,在媒介产品生产上一定要有担当,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广播记者在新闻报道时一定要注意客观公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必须要生产符合受众接收习惯的新闻内容。未来,手机和车厢将是广播媒体最重要的信息接收终端和场景,广播的线性传播状态,将被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声音产品、视频产品个性化分发服务+广播所覆盖,广播节目将从节目向内容产品转型,内容产品将会从一次传播、一次营销,向N 次传播和N 次营销转型。因此,广播记者一定要学会生产优质的服务于不同传播平台的新闻产品。

(三)坚持传播形式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

目前广播记者除了在传统的广播频率用声音传播新闻资讯,在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网络新闻客户端)以新媒体形式对新闻加以呈现已经成为标配。但是这远远不够,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广播媒体记者必须随时给予关注,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否则会被时代淘汰。比如说目前最流行的网络短视频制作,给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分发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商业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流量大户。广播记者也必须顺势而为,在丰富自建平台的内容之外,也应该借助商业短视频平台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遇到社会热点事件报到时,完全可以制作短视频展示事件的关键瞬间和细节,跟踪事件的发展,增强内容传播的时效性和节奏感,从而扩大信息量,提高传播效率。

二、广播记者“借力”新媒体的技巧

(一)熟练掌握新媒体运用技术和新闻规律

广播记者要想借力新媒体,必须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和知识,熟悉新媒体新闻发布的形式和规律。新媒体的采集方式、传播机制和新闻规律都不同于广播媒体,记者必须首先要掌握新技术,比如说计算机操作、DV 摄像、视频剪辑、图片美化、H5 制作等等,这需要记者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这样才有资格谈“借力”。其次,不同的新媒体上的新闻特点和规律不同,记者必须要掌握相应的新闻规律,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生产。比如说,微博一般更新速度快,篇幅短(140字以内),广播记者必须简洁明了地概括新闻内容;微信一般要添加更多的吸引人眼球的新闻图片;而在短视频制作时,广播记者则要学会挖掘更多的新闻现场细节和关键瞬间。

(二)强化专业新闻素养

新媒体信息传播自由,准入门槛低,开放程度高,虽然信息资源极其庞大和丰富,但是其中却充斥着大量信息含量低包括虚假的和导向错误的信息。因此,广播媒体记者在“借力”新媒体时,一定要强化自身的专业新闻素养,时刻牢记自己主流媒体和专业记者的定位,认清媒体责任,坚持新闻本位主义,在寻找新闻线索、采写制作相关新闻和使用新媒体传播新闻的过程中,要强化自身的信息辨别能力,善于对各种信息进行提纯和精加工,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样才能区别于网络上的“草根报道”,展现出专业媒体人的优势。

(三)建立顺畅的受众反馈机制

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交流存在先天的弱势,广播媒体也不例外。记者要想更好地借力新媒体,必须重视与受众的沟通交流,建立顺畅的受众反馈机制,深度挖掘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找到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鉴于现在的网络新闻客户端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地分析每一位受众的兴趣爱好,推送其最适合的新闻内容,广播频率不妨加强与这些新闻网站的合作,为其提供新闻内容,根据其后台的精准数据对受众的喜好和关注点进行精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新闻内容,让所生产的新闻产品更加吸引受众。

三、结语

网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越来越强势的新媒体面前,传统媒体只有走好融合之路,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充实和壮大自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无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传播新闻信息都是媒体的第一要务,广播记者作为传统媒体把关人,必须要强化专业素养,积极地“借力”新媒体,才能生产出更多的新闻精品。

猜你喜欢

借力传统媒体广播
借力使力 巧解难题——以简谐运动为例
竭力与借力
借力大数据 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
借力上合,山东绘出更大“朋友圈”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