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保留与呈现

2019-03-21臧美晨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旷工纪录片记忆

臧美晨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口述历史建构社会记忆

保罗·康那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将记忆申述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个人记忆申述,是指那些把个人生活史作为对象的记忆行为。①我们把它们称之为个人记忆,因为它们定位涉及个人的过去,在非虚构影像中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情,多采用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口述回忆来还原当时的记忆,语言的回述主要是让当事人“复述当时”,通过生动的语言、逼真的动作和气氛的营造在观众心中重新建立起事情发生时的情景。②纪录片《脸庞村庄》中JR 和瓦尔达行至一片旷工的废厂区,对于观看者来说,我们通过仅有的图片无法得知当年旷工们工作的辛苦以及生活的困难,影片采访了两个当年在矿区工作的老矿工“1956年的时候我14 岁,那时候我是矿井里的学徒,要挖矿,你必须先学习我在矿井生活了30年。”“要打150根矿柱,才能挣到一天的工钱。”从他们的回忆中我们甚至可以在脑海中勾画出当年有一个年轻的学徒在矿井中学习着。

时间毕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时的老矿工有很多已经不在,那该怎样去重构当时的记忆呢?集体记忆在同一个群体中如何代代相传呢?旷区生活是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的保留,是通过上一辈人的讲述传播,哈尔瓦克斯提出老一代群体成员不能忽视向年轻的群体成员传播自己的记忆。③影片采访了矿区的最后一位住宿者“他出门时带一个很长的面部,吃不完会带回来”这是她不愿意搬家的原因,因为这里保留着所有她与父亲与整个家庭的记忆,人一旦没有了记忆,就像是无根的草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根。“有时我会帮父亲搓背,我可以看见所有淤青,都是煤砸在身上留下的”这是另一位旷工的后代在回忆当年情景时谈到的。我们从这些采访镜头中可以很清晰的勾勒出当年旷工的生活环境,虽然很艰苦,但在他们心中是最独特的时光记忆。

对于过去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重新来过,只能通过多种方法去组建、拼凑出当年的情景,而这样的方式有很多。了解大唐的繁盛,可以通过考古发现、遗存文物、史书记载、文人墨客、家书信件等多种途径重现当时,但皮埃尔认为历史是相对的,而记忆却是绝对的,历史始终是对不存在的事物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重构,也就是说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只占据当时生活的很小一部分,而记忆则是生活,由鲜活的群体所承载并且一直在发展。《脸庞村庄》中不管是老矿工的口述回忆还是旷工后代的口述回忆都可以让我们静静的听到心里去,因为他们在讲述属于他们独特的生活记忆,是故事也是回忆。

二、“记忆场”构建社会记忆

“记忆场”用来指代那些具有特定历史象征意义的物象记忆形式,皮埃尔认为记忆粘附于具体的事物,依附于空间、图片和物体。我们似乎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多回忆平时我们是无法将它从记忆深处拎出来的,但看到当时的东西或身处当时的环境时,记忆的阀门就会打开全部涌出,就像你在小商店里看到皮筋,立马就会想到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游戏中的伙伴一样。幸存者的话语也是某种踪迹、痕迹或残片,即对于真实发生的历史而言,幸存者的记忆话语也是“索引性”的。幸存者的记忆话语和我们所面对的荒漠化空场,既是对历史事件的言说,又是对难以言说的沉默的显示。④而在纪录片中,经常采用的就是老照片或者老房子,通过环境让社会记忆保留下来,《脸庞村庄》中矿区的最后一户人家不愿意搬走的原因是因为这片厂区有太多关于生活家人的记忆,就如同南水北调的移民当初宁愿放弃国家的一切优质待遇也不愿意搬离老房子一样,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若干年过去,人没了,能够承载记忆还剩下建筑和生活用品,而这些也面临着拆除和搬迁,如果连这些全部都没有了,那么属于老矿工的记忆又该到哪里寻找呢?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又该从哪里寻找呢?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独有的记忆,究竟是个人记忆组成了社会记忆,还是社会记忆决定了个人记忆?个人记忆离不开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更离不开个人记忆。《脸庞村庄》通过一张张属于旷工的明信片以及当年所拍摄的矿井里工作和正在挖煤的旷工,来还原当时的工作环境,这种方式中,镜头表现更多地使用了与历史或过去一致的元素,比如亲历者的口述、老照片、旧影像资料以及遗址遗物等,让观众从这些过去的材料里感受到真实信息的存在,让镜头和场景尽可能地去接近历史、还原历史,让观众从这里面感受到当时当地所发生的一切。⑤影片中艾米丽和艾米尔的浪漫爱情故事,也是采用老照片加后辈口述的方式,“我们女儿的脸书头像也是用的这张照片”这就是家庭记忆的传承和延续,一代又一代的通过上一辈的讲述流传至今,一张照片承载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最后将那张老照片翻拍放大粘贴在他们后人的房子上,似乎那段爱情又重新赋予了生命,影片以这样的方式留住记忆留住那段绝美的爱情。

三、真实再现建构社会记忆

真实再现是在虚构影像中经常用到的手段,可以通过真实再现的手法让观众更清晰准确的了解到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情景,真实再现的手法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接近真实、再现真实、和还原真实,接近真实和还原真实都是基于真实的事件通过口述或者是亲历的场景、照片物件来还原当时的情景,只有再现真实这种手法是需要根据当时的事件演绎出来,这种手法很多学者也不认同,认为纪录片使用这样的方法就是有悖于其真实性。但在过去那个年代,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能够保留下来的影像资料少之又少,那么如何将这些过去的事情再次重现在观众眼前,更好的契合视听传播的需要,真实再现的手法必不可少。记录当下发生的事情是有条件的,那么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情呢?

纪录片《圆明园》,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这座精美绝伦的皇家园林就已经被摧毁,后人已经无法目睹它的全貌,不能仅仅通过史书记载或者当时亲历人遗留下来的物件来展示圆明园当年的全貌。况且对于后人来说,这段历史不能也不应该被遗忘,那么影视艺术就承担了将这段历史传承的重任,影片采用数字动画技术将真实场景与三维动画相结合,将一片废墟的实景重新筑成昔日壮观的宫殿、庭院楼台、十二属相喷泉等,让观众能够从支离破碎的文字记载中看到昔日皇家园林的恢宏气质。

纪录片《故宫》第三集,皇帝登基也采用的是真实再现的手法,根据遗存的资料整合,由现代人着古装演绎,这种方式相对于单纯的解说和文字画面更加形象生动为观众展示当时的情景,电视剧情片中多采用这样的手法,但在纪录片中以真实性为主,即使是真实再现也会采用间离效果,而在纪录片中经常采用的是模糊画面和人脸,更多的是一个意向的表达,让观众明白这些不是直接等同于现实生活。

四、结语

社会记忆的呈现在纪录片中有多种方式,本文仅仅就其中一小部分展开论述,纪录片记录历史反映生活,传播知识,构建时代精神,尤其是记录逝去的文明与文化,使历史的瑰宝能够被传承,使其价值成为永恒。通过口述历史、记忆场、真实再现等方式使记忆能够被永久的保存。

注释:

①《社会如何记忆》保罗·康那顿.上海人民出版社;P19 页

②《电视节目编辑》第三版 许行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P162 页

③《社会如何记忆》保罗·康那顿.上海人民出版社;P36 页

④《影像叙述与社会记忆》王艺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22 页

⑤《电视节目编辑》许行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P153 页

猜你喜欢

旷工纪录片记忆
截屏打卡不够89次算旷工 如此居家办公就有高效率了?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旷工多久可辞退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工作闲暇“接私活” 能否视为旷工?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