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基于仪式化传播视角

2019-03-21覃爱媚

传播与版权 2019年5期
关键词:仪式符号广西

覃爱媚

(广西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广西 柳州 545006)

一、仪式化传播理论

詹姆斯·W·凯瑞将传播的定义分为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他从仪式观的角度定义,认为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通过符号形态的建构、理解与利用创造了现实。①凯瑞以“仪式”作为隐喻,强调了传播作为共享的文化意义,仪式是利用一套象征性符号体系进行展演,以期达成意义的一致。②在大型庆典活动中,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象征性符号进行仪式化传播,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一致意义的达成。

2018年12月10日,广西隆重举行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这是一个大型的节日庆典活动,也是一场少数民族文化盛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庆祝大会上,广西14个地级市的群众进行了文艺表演,分别表演了壮族天琴、京族独弦琴、瑶族铜鼓、苗族芦笙等传统民族乐器;表演了铜鼓舞、钱鞭舞、铜鼓等传统民族舞蹈;展示了壮族、瑶族、苗族等56个民族的服饰;展示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向全国、全世界集中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

在庆祝大会这一仪式现场通过各种具有象征性的民族文化符号进行艺术展演,每一个符号蕴含着不同的符号意义。这些符号被受众所接收、理解、阐释,进行解码,通过文化符号的互动,形成集体记忆,传统民族文化广泛传播。与传统的节庆仪式场域下的文化传播相比,融媒体时代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仪式化传播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

二、融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仪式化传播新特点

在传统节庆仪式场域中,仪式参与者需亲身参与到仪式现场中感受传统文化,而在融媒体时代下,人们通过手机客户端的网络直播即可随时随地观看现场直播,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

(一)现实与虚拟仪式现场并存

在现实中,存在着实实在在的庆祝大会现场,约2.2万名身着盛装的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到达仪式现场参与仪式活动。而在网络世界中,主流媒体通过网络直播报道,以“图片+文字”“文+视频”等形式进行全程直播,构建虚拟的仪式活动现场,受众通过电视和手机客户端,观看直播即可“参与”到媒体构建的虚拟仪式现场中。网络直播构建了一个共时共在的“仪式空间”,使得人们从过去的“现场参与共同体”变成加入新媒体营造的媒介仪式的“想象共同体”中。③仪式活动的直播视频上传到网络之后,如果上传者不删除,可在网络上永久保存。网络受众除了能够同时同步“参与”仪式之外,还可以在仪式结束之后,随时随地回看,多次重复“参与”仪式活动。虚拟仪式现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众“参与”仪式活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这大大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二)网络成为主要传播渠道

在庆祝大会这一媒介事件中,网络直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进行现场直播,并开设北京直播间,邀请广西3位专家做客直播间讲解互动,众多主流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多种语种、多种媒体进行现场直播。在媒体融合的时代,电视台和报纸等传统媒体,纷纷开通网络直播,如广西日报社通过手机广西网、广西云客户端对庆祝大会进行现场直播。广大受众不用亲自到活动现场参加活动,也不用定时定点地守在电视机前准时看直播,受众通过手机客户端即可随时随地同步收看、重复回看远在千里之外的庆祝大会的盛况,“参与”到虚拟的仪式现场中。网友通过网络“收看”仪式,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分享,网络的病毒式传播使得仪式活动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网络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

(三)传播内容符号化

仪式是用一套具有象征性符号体系进行展演,在庆祝大会的群众文艺表演中,表演造型的设定、舞台场景的设计、表演使用的道具都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符号。如演员拼凑出牛头的造型,牛头象征着广西古老的稻作文化;身穿56种民族服饰的56名演员共唱广西山歌,象征着广西民族团结融洽;《三姐歌飘山水间》节目中邀请电影《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一家身穿电影里的服饰,几代人同唱刘三姐,象征着壮族文化的传承,等等。刘三姐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表演中演员身穿的民族服饰,表演的广西民歌、民族乐器、民族舞蹈都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如绣球、壮锦、渔船、鱼鹰等也极具民族特色,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四)参与主体多元化

与传统节庆仪式现场相比,新媒体环境下,仪式参与的主体对象更加广泛,不仅有现场的观众,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手机客户端前的网友,这其中网络受众又是最主要最广泛的参与主体。网络的便捷性使得无法到现场观看庆祝大会的广大群众,如身处外地的广西人、关心广西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专家学者等都能通过网络“参与”到节日现场,参与对象广泛,参与主体多元化。

(五)受众参与互动性强

网络受众在观看网络直播“参与”到现场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庆祝大会的直播视频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网络受众除了“参与”现场、分享直播视频到社交网络之外,还可以发表个人评论,对视频进行点评和点赞,其他网友看到评论后,可以进行回复,受众间互相交流讨论,让虚拟仪式现场也变得“鲜活”起来,大大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积极性。

三、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仪式化传播的建议

(一)注重虚拟仪式现场的建设

现实中的仪式活动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生时间短,参与人数有限,而网络的虚拟仪式现场则不受空间的限制,受众只要通过手机客户端就可随时随地收看,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基于虚拟仪式现场的参与便利性和网络直播视频在网络上具有永久有效性的特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要重视利用互联网,要注重虚拟仪式现场的建设。除了通过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电视和网络客户端直播以及腾讯网等网络平台的直播报道之外,还可以灵活运用各种网络媒体、网络直播平台,如粉丝量众多的抖音、斗鱼直播平台等进行互联网直播,尤其要使用年轻人喜欢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使文化得到传承。

(二)强调文化符号的解读

上文提及,新媒体环境下,仪式化传播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点,不同民族、身份、文化背景的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参与”到仪式活动中。为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都能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正确解读仪式现场具有文化内涵的民族文化符号,形成集体记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仪式活动的组织者或信息的传播者加强对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的意义解读,可以通过嘉宾现场解读、文字解释、弹幕互动等方式进行详细介绍,使受众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在庆祝大会上,中央电视台邀请了嘉宾与主持人一起现场互动,嘉宾对仪式现场表演的每一个节目的文化内涵,相关文化符号、风俗习惯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还通过电视直播的镜头有选择、有重点地拍摄以及镜头切换,运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展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同时配以专业的解读,让受众印象深刻。

(三)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发展,采编技术越来越先进,手机端网页实时直播越来越普及,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当下VR技术日趋成熟,正在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也应用于新闻报道,媒体融合的领域,在未来将颠覆信息传播的方式。VR技术带来信息的沉浸式传播,这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能够给人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同样,VR技术也可以将其应用于少数民族的节庆仪式活动现场的报道中,使受众身临其境“参与”到仪式现场中,增强仪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带来更佳的“参与”体验和感受。新技术日新月异,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传播方式。

四、结语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媒体形势下,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媒体融合广泛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是一个具有现实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新媒体形势下,要研究新形势的变化,遵循信息传播新规律,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新方法。一是要注重虚拟仪式现场的建设,积极运用各种网络媒体平台和互联网直播平台,对仪式现场进行同步直播,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二是要针对网络受众众多、受众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对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内涵进行解读,加强符号意义的阐释,加深仪式“参与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三是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探索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如VR技术,采用沉浸式传播方式,为受众带来更佳的现场“参与”体验,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注释:

①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②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J].国际新闻界.2008(8).

③尹宏伟.传播仪式观视角下传统文化认识路径重建[J].山东工会论坛,2018(10).

猜你喜欢

仪式符号广西
学符号,比多少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广西尼的呀
Talking strategies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