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特殊”模式探索
2019-03-21许平友
许平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信息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引发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1],也深刻影响着人们思想、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丰富和发展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与空间,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虚拟性、便利性、空间性、直接性等优势,结合“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切实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高职学生上网情况现状
本次调研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在高职学生中开展上网情况调研,真实掌握高职学生上网情况,深入了解网络对高职学生思想、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调研共发放问卷1 010份,收回有效答卷989份,回收率97.92%,抽样样本为某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学生。
调查显示,64%的学生经常使用手机上网,因为手机功能的多样性、齐全性、便携性等,手机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45.7%的学生网龄在5年以上,23.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23.6%的学生平时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达到不可或缺的程度,说明高职学生中资深网民人数几乎达到一半,且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对网络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或每天都要长时间地上网,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亟待需要加强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认识网络、调适自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多数父母因为孩子不在身边,无法掌控学生的上网情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不起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尤为重要。66.2%的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的未来比较重要,是一种平台,69.3%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玩游戏等,很多高职学生虽然知道网络对自己未来的重要性,但由于学生自身的思想不成熟、判断能力弱、自控能力差等因素,易受周边事物影响。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利用网络,需要经常教育、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利用网络。57.9%的学生经常在宿舍上网,因为当前高校学生宿舍网络全覆盖、网速更新快,很多学生愿意“宅”在宿舍上网,宿舍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宿舍网络,加强学生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
2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针对性不强,特殊人群关注不够
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复发性等特性。一方面,因害怕被嘲笑、遭歧视、害羞等原因,一些曾经有过心理疾病史(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过或服用过相关药物)的学生及其家长不敢“泄露”实情,不愿与教师或同学沟通交流,远离家庭来到大学上学后也不能及时得到后续的关心与辅导,心理疾病容易复发,存在很大的心理隐患。另一方面,在当前生源多元化、招生规模化、环境复杂化、压力多重化的新形势下,心理问题学生逐年递增,心理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多,班主任、辅导员承担着各种繁杂的学生事务,关注这些心理特殊群体的次数明显不足。大学的课程相对较少、较松,学生自己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多,一些学生因自我控制差,学习无目标,经常玩游戏来打发闲暇时间。因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教育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2.2 指导性不足,舍区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当前,大多数高校公寓区都实现了互联网普及、网速升级等,致使一些学生被“吸引”在宿舍网络之中,学生宿舍“宅男”的人数也不断攀升,有的学生为了玩游戏甚至无故旷课,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生活。还有的学生长期沉湎于虚拟空间中的游戏、聊天、购物,逐渐淡化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学之间感情淡漠,融入班集体生活困难。同时舍区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也严重影响了宿舍区学生的生活安全。
2.3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区,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关注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步入常态化,大三学生要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或一年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高职学生从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走进工作制度严、服务质量高、人际关系杂、工作压力重的企业环境,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应问题,需要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及时给予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尽早适应新环境。但很多企业师傅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学校指导教师下企业的次数相对较少,且很多实习教师虽然掌握着高超的专业技能,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区,亟需给予关注。
3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四特殊”模式探索
3.1 关心特殊群体,增强心理适应
1)伴随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生源也日趋多元化,包括自主招生、对口单招、普招、中职注册、普招注册等,很多因为心理或身体疾病而长期休学在家的学生只要注册就能直通高职院校,致使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逐年显著增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压力更重。因此,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时要做好学生的相关信息统计,如家庭详细地址、父母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职业、单位、手机号码,以及疾病伤残、兴趣爱好、休学情况等基本信息情况,特别是针对心理测试反馈的问题学生、班级反馈需要及时转介的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如言行异常学生、特困生、单亲、孤儿和留守学生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一定要做好详细的登记、记录、反馈与访谈记录等,积极构建学校心理中心、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与宿舍心理委员等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经常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群体,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尽早走出心理的困惑与不适,增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2)研究表明,多数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在得到学校关心的同时,更需要家庭的参与。很多特殊学生(如特困生、单亲、孤儿和留守学生等)进入大学后,因环境的差异、同学关系的紧张、学习方法的不当、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极易产生焦虑、抑郁、失落、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通过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等随时联系特殊学生家庭,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反馈学生在校表现等,构建家校心教共同体,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同时通过家校QQ群、微信群、班级网站等向学生家长宣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案例分析,共建班级心理家园,实现家校之间联系、互动常态化,让家长在互动与学习中不断成长,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学校也能第一时间联系到家长,共同规划与制订危机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案,防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2 关注特殊阶段,促进环境适应
1)沐浴春光,调适自我。春季日照、气压、气温、湿度变化较大,容易影响人的情绪波动。而大学生经过寒假、春节后,作息时间、生活习惯等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返校后突然面对学校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容易出现躯体不适、抑郁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春季成为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发季节。高职院校要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和季节变化规律,积极开展“咱爱您”(3.20)系列活动,通过“我与春天有个约会”“春天在哪里”“我心中的春天”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用手机、相机、电脑等记录春天的美景,查找收集春天的美图和相关春天的信息,走进春天,享受春天,沐浴春光,调适自我。结合春天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春天的美,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培养其积极、阳光、向上的心境,逐步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2)享受丰收,适应环境。秋夏交替,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变大,不仅使人容易感冒或出现身体不适等现象,而且心理上因季节气候的大波动容易产生倦意懒散、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同时,秋季的9月是大学新生开学的季节,第一次远离父母的视线,第一次面临全新的环境,第一次独立生活,面对性格各异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致使很多新生出现了环境适应难、自我控制难、同学关系差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要加强新生的入学适应教育,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军训、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集体形成团体辅导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利用当前网络的宣传、网络的互动和在线引导等,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在便捷、直接的网络互动中了解心理知识,融入大学生新环境、新生活,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3.3 注重特殊区域,引导生活适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网络的教育管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学生公寓是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大学生课堂教育的延伸与补充。
1)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大学生每天近一半以上的时间生活在公寓,他们时刻接受着公寓区文化环境、规章制度与行为习惯的约束与影响。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舍区文化建设,通过舍区网站、QQ、微信、博客等开展舍区文化活动的动员、宣传、报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舍区文化活动过程中认识自我、融入集体。而且学生对舍区文化活动的策划、设计、宣传、思考与参与本身就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让学生在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与修养。
2)建设舍区网站。宿舍是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网络使用最为频繁、集中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要主动占领公寓区这一重要场地。积极创建舍区网站,丰富网站内容,营造健康环境氛围,如通过经典影视播放、舍区有益游戏、网络游戏知识提醒、舍区文明规章制度等,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利用网络,发展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同时学校及时主动掌握舍区学生网络舆论的导向,关注学校贴吧、QQ群、微信群等重要的舆论传播途径,加强公寓区网络舆论的宣传与监督,及时消除负面舆论的消极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积极营造健康、阳光、和谐的舍区舆论氛围。
3.4 重视特殊课堂(企业课堂),强化社会适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为了解决产教脱节、企业选人难等问题,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工作任务和企业工作环境逐步介入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企业课堂因此应运而生[2]。
1)加强实习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工学结合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时间一般在半年至一年[3]。高职院校领导、实习指导教师要定期联系、走访企业实习学生,了解和反馈学生的实习信息,与企业师傅一起加强实习学生的教育指导。同时,学校还要根据学生实习区域人数的多少,创建由班主任、企业师傅、实习指导教师、该区域实习学生等组成的QQ群或微信群,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时时互动,及时反馈和解决学生企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与积极自助。
2)开设网络心理课堂。顶岗实习学生因突然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复杂的同事关系、规范严谨的企业制度等,会明显出现心理不适应现象。针对实习学生多远离学校、无法实现面对面的咨询与辅导,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互联网+”的新模式,开设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电脑等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不断创新在线心理课堂内容,如实习心理、创业心理、成功案例分析等。丰富、生动的在线内容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让学生在观看学习中获得启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调适自我,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在线问题讨论、相关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网络心理课堂,让学生学会思考,树立信心,融入社会。
4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互联网发展的脉搏,将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规律和互联网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思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扬长避短,探索开展针对性强、效率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