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趋势研究
2019-03-21
(汉口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而在互联网基础上进化的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媒,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沃土。由此伴随着的,是对艺术院校的视觉传达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应用型的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经历了早期的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个阶段后,最终演变成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专业。专业名称的改变,不是新壶装老酒,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课程设计上势必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革命性的改革。
一、传统课程中注入新的元素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由平面设计专业演化而来的,在课程设置上保留了大部分的平面设计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传统课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底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但是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可以在保留原有课程的教学任务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在这些课程中融入互联网的概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设计跟上时代的发展,让这些传统课程焕发出新的活力。
譬如在《书籍装帧设计》这门传统课程中,在以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中,是以了解传统的纸质书籍作为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电子书籍的产生和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看这一组数据:2016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到68.2%,超出图书阅读率10%,并呈现连年快速增长的趋势,这是推动国民综合阅读率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手机阅读、微信阅读,更是提升了大众的阅读接触率和黏性。这就促使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在课堂上重塑书籍的整体新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书籍的全新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引入新媒体开设新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平台的确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势必需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平面化设计,动态化的视觉传达设计才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发展内容。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影响,如交互娱乐设计、网络结构、多媒体设计、界面设计、应用软件及数字设备设计等,这样的发展内容,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由此,相对于在传统媒体中平面设计被限定在二维空间内,视觉传达设计开始实现由静到动,将固定化的图形、图像、色彩实现动态的转变,从单视角的二维空间扩展到多视角的三维空间,甚至四维空间。这种转变,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增设UI设计、数字交互设计等软件课程,以及多维策划与策略、试听互动媒体广告等与新媒体和市场息息相关的新兴课程。
三、任课教师需要与时俱进
针对当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要调整优化教学方式,导入新型教学机制,优化课程模块,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战略。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较快,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历程又不长,很多教师当初所接受的传统思维与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是理论和思维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有时甚至会出现学生比老师了解新媒体动态更多的尴尬现象。其次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调查。这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一是有些高校对教学实践关注不够,对教师参与企业的设计业务不支持;二是缺乏相应的学术交流和讲座,不能及时了解前沿的新媒体技术和最新的发展动态;三是教师自身故步自封,缺乏学习的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大胆突破传统设计理念和陈旧知识的束缚才能在教研活动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培养学生新型的数字化设计理念和视觉传达方式,才能达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与数字化时代信息交流模式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革新。
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
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让优秀教师真正回归教学,与时俱进完善课程设置,更客观理性地推动通识教育等。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需要将平时的积累,即“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三管齐下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平时的课堂中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将社会真实课题、科研项目和相关设计设计竞赛课题带进课堂,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学生高年级阶段,可将校企合作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多听专业设计人员谈设计体会和经验,帮助学生吸收理论知识,增强切身体会。
总之,作为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的个性和特长。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在老师指引下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后,在高年级阶段,需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小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者通过自身的人脉去业界相关行业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完毕后回到学校完成相关实习报告,并在学校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进行最后的毕业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