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媒体对社会科学普及的作用研究
——以金华地区高校为例
2019-03-21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要让社会科学“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科学普及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基于目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3%。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以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为终端设备,同时满足用户信息收纳要求及信息传播要求的新媒体已渗透至生活的每个角落,尤其是手机等便携式终端设备,令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发布、分享、阅读、搜索最新信息。
一、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社会科学普及的必要性
新媒体的使用量正在大幅超越传统媒体。结合其交互性、超媒体性、超时空性、虚拟性、融合性以及个性化服务等特征,新媒体在快速、广泛传播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可提升社会科学普及的影响力。面对新形势,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十分有必要,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一)社会科学普及有助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意识形态斗争。从国际层面来说,意识形态的交锋异常尖锐,“中国威胁论”“社会主义崩溃论”层出不穷;从国内来说,随着网络发展的大趋势,思想领域斗争的主阵地已转向了网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想意识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利用新媒体巩固好、发展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领域。
(二)社会科学普及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
国民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能够推动公众理解科学、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活动,是促进社会与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工程。社会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掌握,这一点限制了其在普通大众中的普及发展。借助新媒体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个性化服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可以针对不同学习需求、不同阅历和文化水平的受众开展,便于受众理解,也可让受众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提高普及效率。
(三)社会主义普及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社会科学普及是一项由社会共同参与的公益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作为群众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渠道,是公共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公众获得社会科学普及产品和服务的渠道多、成本低、限制性小。同时,社会科学普及的利益主体是全体公众,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始终坚持“普及人文知识、传播人文思想、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国民素质”的科普工作宗旨,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二、高校中新媒体对社会科学普及的作用
(一)全方位构建网络舆论阵地,强化社会科学普及的育人成效
新时代要推进社会科学普及的创新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实现文化惠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媒体阵地为例,该校新媒体立足自身实际,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利用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和方便快捷的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感官体验,推进社会科学普及。比如,在其微信公众号《建党97周年|全体金职人戮力同心,放飞青春共铸中国梦》一文中,该校将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度提炼,以“干货”的形式制成图表,深入浅出地宣传讲解了十九大,狠抓落实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强化了社会科学普及的育人成效。
(二)创新传播方式,提升社会科学普及的时效性和便捷性
过去的社会科学普及传播形式比较单一,多以上课、讲座等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就算是依靠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也往往受篇幅长度、编排时间、播出时间的限制。新媒体出现以后,其技术优势和传播特征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拥有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平台,从多维度传播主流价值观、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如“一张图,带你看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看昨晚八学院斗智斗勇——党史知识竞赛”等。该校多次采用微信、微博联动的方式,对“丝路新年诗会”“开学第一课”“望道行之”等思政成果展演进行网络直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强烈的社会反响。相较于传统媒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时效性、便捷性和传播效率,扩大了社会科学成果普及的影响范围。
(三)优化大学生受众体验,增加社会科学普及的交互性与有效性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大增强了匿名性,使得社会科学普及对象的主体性凸显和理论权威性相对弱化,交互性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科学普及的显著特征。在校大学生能通过新媒体技术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与传播者或其他受众产生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开放性与平等性。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选择性也有利于受众更自由地定制自己喜欢的消息内容,满足各自个性化需求。以浙江师范大学的新媒体平台为例,该校打破校园媒体的传统采编思路,充分利用各类新技术,推进校园媒体融合,提升传播力。该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已形成“在浙师,你也能”“浙师风云志”“浙师那么美”等品牌栏目,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或个体经历,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化身成为与用户最“亲”最“近”的校园新媒体。
三、总结
新媒体结合社会科学普及,拓宽了传统的传播渠道,打破了单调的传播形式。新媒体全面、即时地传播政治信息使其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给社会科学普及等提供了重要条件。新时期社会科学普及必须努力推进新媒体的应用,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科学的关注和兴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智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