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2019-03-21

船舶职业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互联网+

张 钺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高校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不断见诸各种新闻媒体,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愈加关注。同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息息相关,尤其是包括学生在内的年轻人更是与网络密不可分。因此,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顺应高校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而且网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QQ、微信、微博、抖音,学生越来越喜欢在网上进行交流、娱乐,手机从不离身,他们对于网络生活更加向往,也更容易融入其中[1]。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顺应学生的生活方式变化而有所改变。

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现在,国家也在大力提倡“互联网+”的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互联网就有八次之多。而且,以QQ、微信、微博、淘宝等为代表的应用软件,不断研发更新功能,以更加便利、简洁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无论你想学习、生活、娱乐,一部手机就都可以帮你完成。那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

1.2 研究意义

能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现在学校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专业课,以后用不上。学生自身缺乏自觉和自主意识,依靠外在力量影响他们,对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还远远不够[2]。因此,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融入互联网的因素,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加主动积极地了解、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

能够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无论是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还是班主任老师,他们面对的学生群体都很大,怎样随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成长变化情况,怎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对网络上的问卷和点击量进行数据分析,加之网上咨询的隐私性和便捷性,能够及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而更加有针对性、有效率地帮助学生。

能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网络能够帮助学校,把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和数据化,让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这样的统计可以每学期、每年都进行,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动态发展的认识,可以对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预估,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更好也更有效地帮助生活在现代化、网络化环境中的高校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本文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由“互联网+”心理测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互联网+”心理咨询和“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成。“互联网+”心理测评是前提,它可以让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当然由于工作时间安排的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心理测评都是和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同步展开的,但是多年心理测评的统计结果已经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再在当年的测评中进行修正。“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基础,主要解决测评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困惑或是测评得分不是很理想的部分进行教育教学,因为学校不可能对每一名学生逐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这样解决,而线上的教学也会更快更方便地解决学生轻微的心理困惑。而相对应地,“互联网+”心理咨询,是针对心理测评来具体解决问题较为严重学生的心理困惑。“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则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因为前面的三项都太过“严肃”、太直接面对心理问题,而“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可以在减少学生防备心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

2.1 “互联网+”心理测评

目前,各大高校每年在新生入学的时候都会进行新生心理测评活动,大概会包含SCL-90在内的三个心理测试,以便学校对新生的心理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开展相应的活动[3],“互联网+”心理测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新生心理测评,主要是对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二是可以在每学年初,对学生进行常规的心理测评。新生摸底调查,主要是考察学生入学前本身的心理状况和由于新入学而产生的各种适应性问题。但是,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生活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也因此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如果只是靠学生自觉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或是由老师、同学发现问题、被动地解决问题,学校和老师就充当起了“灭火”的角色。而且,很多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往往也不会主动地寻求老师的帮助。由于在校学生人数很多,老师虽然希望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是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学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够,也未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老师的帮助。三是学生自助网上测评。其实,很多学生在平时也经常会做网上关于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测试,他们对于探索自己、探索自己和他人关系还是有一定兴趣的。现在高校基本上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里面也包含了很多种的心理测试,但只有新生心理测评是定时开放的。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开放自己的线上心理测评平台,融入更多种类的心理测试。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测试,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即使有些心理测试做得不够真实,但从学生打开了哪些测试,也能够知道学生现阶段关注的问题。当然,开放平台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多次登录平台,胡乱做测试,给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增添无谓的工作量,又没有办法很好地筛选学生的问题。那么,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条件限制。比如,每名学生在三个月之内,每种测试只能做一次。通过条件的限制,让学生的登录、选择、答题更加理性,也更有利于学校进行有效的统计。

2.2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现在很多学生对学习、上课缺乏兴趣,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来说,形势更为严峻。首先,它不是专业课,很多学生认为没有用,学不学、会不会、理解不理解并不重要。其次,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自己心理都挺健康的,也没有心理疾病,因此这个课程对他们没有什么用。因此,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多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没有主观能动性,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更差了。那么,就要用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线上教学就是这样的方式。运用线上教学,并不是说抛弃线下教学,因为很多学生现在并不能完全自律到可以自己约束自己进行网络学习[4],而是把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各自的优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的混合课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等,都是依托互联网完成教学的,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摸索出符合自己学校情况的教学模式[5]。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进行教学,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并及时进行帮助。比如,在课前或课后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特定主题的讨论,每个学生在网上回帖发言的时候,自然会流露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对于比较极端的或是比较危险的想法,教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干预。

2.3 “互联网+”心理咨询

现在,基本上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答疑解惑。但并不是每一个有心理困惑的学生都会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咨询。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保密性不够,即使每名心理咨询师都会告诉他们会为他们保密,但是学生依然会有“都是学校的老师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说出去”的不信任感。

“互联网+”心理咨询的模式,就是把互联网和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利用QQ、微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进行线上的心理咨询。当然线上的心理咨询可能也存在很多弊端,也不如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效果好,但是它也有很多优势是不容忽视的。一是保密性好,让学生更放心。线上咨询,看到的只是QQ号或是用户名,学生可以躲在屏幕后面,把不太敢说出来的事与老师分享。二是消除距离感,让学生更敢表达。隔着键盘和屏幕,虽然看起来冰冷,但是却容易让学生忘记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能够畅所欲言。三是学生现在基本都不离手机,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在寝室里就可以咨询,不用特地出门去咨询室、找咨询教师,更加方便、简单,也就促使他们更愿意去找咨询教师进行交流。

2.4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各种各样的网络软件、网络平台开发功能越来越全面、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可以在网上做很多的活动,比如,热门新闻点评、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视频大赛、心理剧微电影展映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用娱乐、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心理学的意义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些活动以网络为载体,学生更加喜欢参与,并且通过活动的引导,让学生自觉地去挖掘活动背后的心理学知识,明确心理健康成长的意义。

3 结语

随着国家的号召、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时代已然到来,它逐步渗透进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也是如此。“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就会应运而生,构建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和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互联网+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