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的高职应用写作教育研究
2019-03-21徐梅
徐 梅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应用写作是先人们在历史进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写作规范,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仪礼典范、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及文体演变的规律,并不独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写作教学若脱离了人文特征及审美内涵因素,难以久长,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挖掘应用文本背后的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审美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应用写作教学有重大意义。
1 应用文的产生及其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文字产生之前,原始社会的人类就以实物、符号、图画、结绳等方式记录有关生产生活的大事件。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记事需要,文字逐渐诞生。仓颉造字是中国文字产生的古老神话,事实上仓颉并不仅仅存在于神话之中,而是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神话将历史人物神话化,故而赋予了一定的传奇色彩。文字的产生与仓颉的职涯生活是分不开的。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中提到“仓颉为记事之官,思造记事之法,而文生焉”,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主要记录朝廷的案牍公文,他“思造记事之法”,文字由此产生。
可见,无论是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还是黄帝时期文字的创造,人们都是出于“应用”的目的而创造这些记录方法的。中国最早的文字“阴墟甲骨卜辞”是记述占卜之事的,郭沫若将甲骨卜辞分为“干支”“世系”“天象”等类,先民遇事占卜、君主逢国之大事必先卜之,这些无不与奴隶社会人的生活应用密切相关。文字的产生与实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文字的诞生是源于实用的,上古三代的作品无一不是以实用为目的。伴随着社会发展与人类情感的丰富,人们很快发现了文字其他的用途。先秦时期的“歌以咏志”,就是人们通过文字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已经超越了应用的范畴。到了魏晋陆机《文赋》直接喊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口号,强调诗赋不同于实用性文体[1],更加关注“情感、形象与文采”,这是“文笔之辨”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分类方法之一[2]。
由此,应用文与文学作品已有了自觉的泾渭之分。应用文更侧重于实践运用,语言质朴平实,讲究写作规则,而文学作品注重形象塑造、情感表达、辞藻雕琢与声韵和谐。当然,应用文也追求一定的美感,这种美感在于对修辞手法的借鉴,如在文章中使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到了现代,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分别更显而易见了。学习应用文写作,首先要将两者做好区分。
2 实践教学中的跨领域文化探索
当代应用文是由古代应用文发展而来的,古文中涵盖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成分。教学中应当建立起古今的联系,从历史学、文体学、训诂学、典章制度、文书等多个领域突破难点,取长补短,破解应用文写作与教学中的困局[3]。
以“建议书”与“合同”为例,建议书在古人的应用写作中颇为常见,古人甚至有专门负责向帝王提建议的官职,如“谏官”“言官”。秦相李斯的《谏逐客疏》是古人建议书的名篇。
李斯的《谏逐客疏》,其创作背景是著名的郑国渠事件,秦王嬴政在位期间,经常向其他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韩国因受到秦国的攻击,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鼓动秦王兴修大型水力工程,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郑国渠由此而来[4]。后来韩国图谋败露,早已对客卿不满的秦国贵族抓住此事,向秦始皇提议驱逐客卿。李斯是楚国人,也在驱逐之列,于是他迅速草拟了一份奏折上呈秦始皇,就是后来为人称道的《谏逐客书》。文章以战国争雄为背景,间错“商鞅”“张仪”等历史传奇人物,以正反例证的语言逻辑、铺陈排比的文章气势、委婉含蓄的文字风格见长,堪称古今建议书的典范。通过《谏逐客书》,学生进一步提高了对建议书的学习兴趣,进而在自我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习得了建议书的写作立场、语体风格、行文逻辑等关键要素,进而在搜集与文章相关的历史知识及人物典故的过程中拓展了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是世界上契约关系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汉魏时代,人们已经有“剖为二,双方执一以核对”的方法来创造“一式两份”的合同文书。现代合同具备的要素如“合同的主体”“合同生效的要件”“合同的标的”等,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而成的。
就合同订立的主体而言,奴隶社会时期,只有贵族才能签署买卖合同。秦汉以后,一般人也有了订立各类合同的权利,但女子签订合同的权利受限制,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自由地订立合同。唐宋以后,历朝律法都对合同中“监护人”的权利有了进一步的明确。每一次的演变都伴随着社会进步所赋予的逻辑合理。
到了现代,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关于合同订立的主体有了明确的规定,1999年订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了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概念,将民事行为能力人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三大类。三大类别的划分涉及“年龄”“性别”“经济能力”“监护人”等要素,合同订立的主体得到了明确的规定。
3 应用文的特殊审美视角
应用文是着重于实践应用的文种,区别于文学作品的情感美和文采美,应用文的审美体现在字里行间蕴藏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智慧中。教授者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哲理、礼仪、常识贯穿应用文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与了解传统文化与生活的智慧。
以“计划”与“总结”为例,善于计划与总结的人往往能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与事业,从而取得较大成就。其中,计划最显著的特点是“预见性”,凭借超前意识预见到事物的发展趋势,尽可能对各种情况做出正确的预设,以防患于未然。这种“预见性”从古至今皆有,古人也非常重视对未来的规划,中国古典著作中关于计划的描述不可谓不丰富。《礼记·中庸》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朱子家训》有“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俗谚亦谓“吃不穷,穿不穷,谋划不到一世穷”。对未来发展做出提前的预判,小到一个人的学习生活规划,大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前景,都离不开“谋于未定之时”的远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比如称呼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而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称呼对方的子女为“令郎、令爱”,自己的儿女则为“犬子、小女”,都是于对方敬重、于自身谦让的意思。方寸之间可见修养。又《养蒙便读·言语》谓“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6]”指与长辈谈话言语间务必恭敬,不能大声叱喝。这也是语言文字的礼节。
应用文尤其是公文,因其往来于不同级别机关单位之间,有特定的写作对象,言语辞令间更应注重礼节,选择适合身份角色的语言。在一些上行文(向上级行文)“报告”“请示”中应特别注意称谓及行文的语言风格,在称谓中一般应有“尊敬的”“敬爱的”等敬语,请示的结尾应有商榷性言语如“以上请示妥否,请批复”,而不可语气生硬、态度强横。在实践教学中常有学生在请示中出现“要求”“请回复”等文字,这是不符合上行文的规范及写作礼仪的。诸如此类的文种还有“邀请函”“建议书”等,邀请函的写作语言除了符合礼仪规范外,还应该体现出邀请人的诚意,这就是更高的标准了。
4 小结
目前高校应用文写作教材多重视写作实践,很少对应用文的发展历史及背后文化因素进行阐释。事实上,各种应用文体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照本宣科的理论讲解乏味无趣,应围绕文本挖掘生动有趣的轶事、文采斐然的佳作、纵横捭阖的情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学习应用写作知识,在教授学生习得写作技能的同时收获“文化育人”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