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第一人称视角电影创作的限制

2019-03-21王璨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蒙太奇第一人称

王璨 中国传媒大学

第一人称视角电影,通常指使用DV或手摇式摄像机模拟DV 效果拍摄的影片,以这种独特视角拍摄的影片具有极高的仿真性,带给观众较强沉浸感,因此受到特定受众群体的追捧。最广为人知的第一人称视角电影就是好莱坞恐怖片《女巫布莱尔》,这部仅花费了3.5 万美元拍摄成本、100 万美元制作与发行成本的伪纪录片,在1999年上映后,在全球范围内斩获了一亿四千万美元票房。《女巫布莱尔》独特的拍摄手法为电影镜头语言的展现开拓了思路,使用家庭DV式镜头表现的《科洛弗档案》、全程通过GoProHERO3 拍摄的《硬核亨利》也纷纷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表现方式。

虽然第一人称视角电影有着独特的优势,但由于设备、题材等方面的特性,创作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制约着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导致其发展受阻,未能涌现出大量优质作品。

一、晃镜头的拍摄手法与晕动症

由于借助手持、头戴等特殊设备的摄录方式,第一人称视角电影的成片难免出现镜头的晃动,《科洛弗档案》就有网友反映镜头晃动太剧烈,“看得很难受”,《硬核亨利》的拍摄过程中加装了稳定器,避免镜头晃动导致观众不适,但效果仍不如人意。

观众头晕、生理性反胃的罪魁祸首是晕动症,它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眩晕感或反胃的疾病的统称。人类的平衡感是肢体、前庭和视觉这三个感官系统彼此配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前庭系统具有处理空间定位的能力,视觉系统收集环境信息、肢体的感受器收集感觉信息,这三种信息综合起来,将身体的状态和所处的环境汇报给大脑。

第一人称视角的环境打破了这三个系统之间的平衡,观众视觉系统收集的信息与身体的感受存在着差异。以《硬核亨利》为例,在观看片中的跑酷镜头时,观众的视觉系统认为身体处于运动状态,然而前庭系统则判定身体保持静止,这两个信号相冲突,使大脑作出环境异常的判断,从而启动防护机制,通过强烈的眩晕感警告身体脱离当前环境。正如晕车、晕船等症状,电影晕动不会随着影片的结束而立刻消失,反而会在观影活动停止后持续几分钟至若干小时。

影视作品引发的晕动症引发了学界的注意,据《神经系统科学期刊》,日本研究院让被试者在使用VR 模拟器的同时以不同速度摇摆头部。当图像运动比被试者的运动快两倍时,被试反应感觉非常眩晕,而图像与运动几乎处于同步时,被试的晕眩程度有很大程度的降低。虽然已有相关研究,但对于电影引起的眩晕,尚未发现科学的应对措施,这使第一人称视角电影被一些晕动症患者拒之门外。

二、故事构建限制题材选择

在欣赏第一人称视角电影时,观众们面临着3W 问题(1)——我有着何人的视角(Who)?我身在何处(Where)?我在做何事(What)?为解决观众的3W 疑问,影片必须构建能够使摄像机存在合理化的故事,非第一人称视角电影为了叙事的完整与客观,则多刻意抹去摄像机存在的痕迹。这为故事的建构带来一些问题。主角遇到危险逃生时为何不舍弃摄像机这一累赘,在主角不幸遇难后为何拍摄还在继续等问题都有待克服,虽然已有编剧意识到类似问题并试图将其合理化,但不免有生硬之感。

比起剧情类的小问题,第一人称视角电影发展更重要的阻碍是其题材选择面临极大限制,多限于有摄录需求的背景如纪录片、采访、家庭录像等,《女巫布莱尔》与国产伪纪录片《中邪》以主角拍摄超自然事件纪录片为切入点,使观众理解摄像机的视角;《死亡录像》是以电视台记者跟随消防员出任务为由,让摄像机的存在显得合情合理;《科洛弗档案》将故事装进聚会的录像中。虽然这几部电影特殊的故事使第一人称视角的存在显得顺理成章,但长此以往,影片显现程式化端倪,观众难免产生审美疲劳。

三、沉浸感限制蒙太奇的使用

电影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艺术,是因为它有机地结合了摄影、声音、叙事等要素,其中,蒙太奇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苏联导演、电影理论家库里肖夫在剪辑时,将一位演员的特写镜头与三种不同的内容连接在一起,发现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根据后面镜头的内容来判断主角的情绪。当连接内容快乐的镜头时,观众判断主角的表情为笑容。当连接内容悲伤的镜头时,观众判断主角的表情是悲伤的。库里肖夫认为,这是观众将自我感受投射到演员身上了,当两个互不相关的镜头被剪辑在一起时,便有可能产生第三种含义。蒙太奇将影片的分镜头,按照影片想传达的思想,受众心理预期及其美学原则等,有序地组接起来。

第一人称视角电影在追求沉浸感的同时必然舍弃一些蒙太奇的戏剧表达效果。如爱森斯坦所说“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相加,而是相乘”。蒙太奇使电影叙事的有了极大的自由度与延展性,无论是观众体验到的感染力还是呈现出的最终效果,都绝不止是原始两个镜头的简单叠加。而受制于表达方式,第一人称视角电影的蒙太奇多叙述线性的故事,受众通过一个特定的视角获取信息,难以突出多人物之间的关系网,舍弃了多个叙事角度转换的可能。虽然第一人称视角电影的特殊拍摄方式营造的真实感和沉浸感是其他类型电影难以企及的,但其蒙太奇的单调性也为其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电影本应是程式化程度最低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小则描摹自然,大则重现历史,近则模仿物质世界,远则探求复杂本源,它的表现对象与蕴含的思想有着无限可能,一味追求真实感与沉浸感限制了这种美丽的可能。

四、艺术创造与艺术再创造的矛盾

艺术作品经艺术家之手创作出来之后,诉诸于受众的感官,使受众能动地发挥作为欣赏主体的潜能,结合自己独有的状况进行艺术再创造。只有经过受众欣赏,经过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的创作才算真正完成,电影也不例外,虽然电影欣赏的对象是有限的、具体的,但欣赏效果确实无限的、广袤的。

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电影再创造的效果与观众性别、年龄、个人经验、审美偏好甚至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由于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每个观众对电影再创造的效果都是不同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十分普遍。观众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电影内容体验、感知,将其加工成私人订制的审美情趣,使其镜头语言与故事内容有了层次丰富的内涵,为电影声画赋予独特地意义。

观众对于电影的再创造,是受到影片自身内容制约的,欣赏者的情感顺着影片情感基调抒发,欣赏者的想象遵循影片故事展开,而不是跳离影片本身,随意地再创造。而第一人称视角电影由于故事仅有一条主线,仅单方的故事,没有交代背景,无法获知视角外其他角色的互动,平铺直叙代替了委婉修辞,留给欣赏者再创造的空间少之又少,电影欣赏变成复制粘贴般的批量生产。有第一人称视角电影的导演意识到类似问题,在影片中少量插入他人视角,以丰富故事内容,帮助观众把握全局,方便观众理解,反而悖离第一人称视角的初衷,显得不伦不类,使整体效果大打折扣。比较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是《女巫布莱尔》中,在故事结束后插入背景信息,不仅不破坏故事完整性,而且又为观众答疑解惑;以及《硬核亨利》的故事营造在架空的背景上,对观众而言,背景是陌生化的,是抽离的,是生活经验填补不全的,便有了再创造的空间。

五、结语

不论何种类型的艺术,凡是能经历时间与历史检验的,总是有限与无限的有机融合,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所以才能越品越有滋味,散发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第一人称视角电影之所以未能形成成熟的体系,是因为其存在着题材单一,为沉浸感而牺牲蒙太奇效果,主线单一限制观众的艺术再创造等问题,若以上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这类电影的发展会迈上一层台阶,拥有新的高度。随着头戴式设备的普及,会出现更多元化的视角背景,也许题材限制的问题能得到解决。至于镜头晃动易引发观众生理不适的问题,还需多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注释:

(1)笔者借鉴传播学5W 原则的表述。

猜你喜欢

蒙太奇第一人称
错位蒙太奇
公益广告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
浅析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历史演变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