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鲸骑者》
——电影艺术下民族传承的传奇故事

2019-03-21

传媒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鲸鱼色彩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新西兰女导演妮琪·卡罗的作品看似简单却深邃,《鲸骑者》同样也是带着卡罗女士个人特色的作品,没有华丽的镜头,用简单的技巧和固定机位,整部影片的呈现十分客观,带着原始电影艺术的震撼力。

一、空镜的大量使用

《鲸骑者》中空镜出现的次数和时长占全片的比例非常大,导演选择了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方式。毛利文明鲜为人知,作为一个古老的海洋文明的民族,自然和原生态便是这个民族的标签;影片中展现了新西兰农村的美景、海边、图腾等,古老和浪漫的精神便在这些原始的画面中被最完整地展现出来。

影片开头,给了一只巨大鲸鱼在海里慢慢游动的空镜,与故事情节相符合,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神秘古老的氛围,之后类似镜头在影片中出现了好几次,每一次出现都有自己的意义,女孩与鲸神灵沟通时,就接着这个场景的空镜,神秘感和仪式感充分展现,同时鲸鱼的出现也暗示女孩对自我认知的逐渐觉醒和心境转变,洗礼感通过空镜很好地展示出来。

影片中两次天空的空镜,虽说画面都大同小异,但这两次出现也是精心安排。第一次是在影片后半部分,女孩说“他们听到我了”之后的几个镜头。天空寓意便是清澈、干净、明晰,在这里出现的第一个天空镜头,其实是对之前镜头和故事的说明和暗示,暗示了故事走向是向着光明的,是女孩进一步了解自己之后渐渐明朗的心境。而第二个天空镜头出现在影片最后一个大场景,女孩终于和鲸鱼成功沟通,这里的天空是预示着好的结果,以画面代替多余的语言说出结局。

毛利族的背景文化在有限时长里通过剧情很难展示,为了增加厚度与深度,没什么是比直接采用毛利族的文化图腾、雕塑、特有物件的空镜更能展示,通过剧情将重要的毛利文化穿插到其中,使得观众在理解这个冷门遥远的文化时更有代入感,同时也使得影片成为了一部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脱离了单调的说明和对白,将最原始的东西直接暴露在观众面前,它带来的震撼比复杂的技巧和设计都更大,使用这些空镜将影片带入更深层的阶段。

二、严密精巧的镜头调度

《鲸骑者》的镜头大体上是冷静和客观的,可以说这是个朴素的片子,因投资小等因素,华丽精致的镜头完全没有,当然这部片子也不需要用夸张来成就,影片只想达到一种仪式感,不需要过度的浪漫;蒂姆波顿的《大鱼》,两部片子都具有真实的传奇色彩,但《大鱼》的梦幻性无论从镜头还是色彩来说都要开阔许多,后期的调色非常关键。《鲸骑者》的话相对而言更克制。这样出来使得影片的真实性更高,后期的调色不是没有,而是将不够真实的画面调出真实感,用美术的风格来定义的话,这部片子就是写实派。

影片前部分,在医院的戏,有几个镜头几乎是以纪录片镜头标准来要求的,在影片最初的那几个全片最特殊的镜头之后,立马接了一个中景的正面仰拍的留白很多的女人说话的镜头,乍一看还以为是采访镜头。这个镜头的存在,让观众从刚才眩晕的几个镜头中回过神来,一下子把人拉回现实,很好地把控了影片的节奏,是电影引导观众而不是观众自发的思维。

再说医院走廊的这场戏,为了使镜头足够客观,同时又要展现两人的对峙,导演先是给了一个侧面全景,接着给了近景,接着给了特写,最后还有大特写。情绪就是这样一步步靠镜头递进的,而且可以看到,所有镜头中都是从侧面、背后、过肩拍等方式完成,这样做就是为了客观,以观众或者说旁观者的视角来拍摄,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影片中唯一与其他镜头区别的就是开头和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开头给了鲸鱼在水里缓慢移动的空镜,紧接着,跟了女人在医院生孩子的镜头,再接空镜,再跟女人在医院的系列镜头。以这样平行蒙太奇的剪辑开启全片,是全片节奏最快的一组镜头。生孩子这场戏的镜头摇晃不定,不停的旋转,一个接着一个的大特写,模糊的灯光和人,都在传达着一种不安、紧张的情愫,同时,平行蒙太奇引入,将这个大特写的孩子与画面中的鲸鱼联系在了一起,从这里影片就不断深化,做好铺垫。在全篇平稳的镜头下,这一段却显得并不突兀,就像我们讲故事,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一样,影片开头也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而且整部影片都在讲述继承者的问题,所以在开头单独刻画一遍很有必要。

“随着时间、地点的变换以及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发展变化,场面也就不停地转换”。本片的转场方式也有自己特有的风格,严格按照镜头法则时,为了不那么硬,增加一点柔情色彩,使影片更风格化,除了空镜处理就是转场。一般,本片是从下往上转场,有腿到身体,到整个人,女孩在骑自行车,从车轮到车身再到整个人,甚至空镜都是从小到大,局部到整体,完美消解了直接切镜头带来的尴尬。这样缓慢的转场方式也与影片大部分时间压抑的气氛、节奏相融合。

三、简单真切的声画结合

《鲸骑者》这部影片的色彩画面依旧遵从真实的拍摄手法,影片的色彩主要分成四个大色彩。分别是黑白、蓝调、绿调、黄调。没有多余的其他颜色的整体色调。色彩是简单的,没有出挑的颜色使得整部影片也相对和谐,对峙感不强也增加了讲述感,滤镜不厚,尽可能地还原了真实。同时在声音上也全部选用纯音乐,鲸鱼叫声、毛利族古老的歌曲、毛利乐器的声音。影片开头,一片蔚蓝,加上空灵的配乐,将观众引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古老的音乐,略显老旧的画面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在讲一个少见的故事,是一个你没有听说过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影片原声带全部由丽莎·杰勒德创作,虽说创作了15首歌曲,但其实风格都一样的空灵、悠远。没有喧嚣、杂音就如毛利族一样,自生自息,干净又遥远。

除了在影片开头使用蓝调奠定基础之后,更多出现的是黄调以及绿调的镜头。比如在医院走廊的那一场戏,为了做到客观,除了在镜头的调度上下功夫之外,在色彩上也有考量。黄色,象征的就是一种客观的颜色,不带色彩的颜色,最能反映本真。影片中爷爷出现的大部分画面都是黄色调为主,反映了这个人物不同色彩,同时,爷爷这个人物本身的色彩是通过衣服的颜色来反映的,大多数爷爷穿的衣服都为那些“不带色彩的色彩”。黑色、白色、深色……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颜色衣服了,象征着这个人物的固执和坚守。但这样的人物太过单一,所以在有一段爷爷交女孩骑自行车和修东西的一些场面时,那个时候爷爷的衣服换成了粉红色。通过色彩的变动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多元,使得人物的塑造更为立体。

影片女主角小女孩是相对特殊的存在,人物穿的衣服都是不算太饱和的颜色,只有小女孩总穿一身红衣,一是突出主角,红色象征着活力和血脉,是最有生命力和最鲜明的颜色之一,小女孩的性格也由此体现。在女孩心情不佳或陷入困境时,她会换上偏绿色的衣服,影片中不管是衣服的绿还是整体色彩的绿调都是一种安逸的解释和安定、稳定的一个色彩,奶奶爱穿绿,儿子也爱,他们都不是影片的关键人物。

四、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希望

《鲸骑士》是用传奇色彩包装的毛利民族发展挣扎的故事。而事实上新西兰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原住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并相继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照顾和保护措施。但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民族认同感、宿命感。从鲸鱼祖先的回应,到女孩的觉醒,再到影片最后整个部落传统的回归,以原始的模样向着前方出发。若无影片结尾的那一段,那《鲸骑者》只是一部靡靡之音,大众看来遥远的故事,然而正是因为最后,给了毛利文化的强有力的自我肯定,这部影片的主题便升华了,不再停留在民族落后的习俗和传统上,而是新生,于观众来说更像是一次洗礼。

五、结语

《鲸骑者》不是“盛宴”,中规中矩,有人会喜欢也有人不喜欢,但从人文作品的影史讲,观众或许看过毛利族的纪录片,但像《鲸骑者》这样简单的民族延续传奇,再无其他,它的主旨和研究意义已不能用是否好看来定义了。

猜你喜欢

鲸鱼色彩
小鲸鱼
迷途鲸鱼
鲸鱼
用鲸鱼“语言”通信
秋天的色彩
鲸鱼岛——拖延症
缤纷夏日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