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新记录

2019-03-21黄耀华吴沛桦白文科付励强立言伍叶李玉杰张晋东

四川林业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名录大风自然保护区

黄耀华,侯 金,吴沛桦,白文科,林 珊,付励强 立言伍叶,李玉杰*,张晋东

(1.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 乐山 614600;2.西南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南充 637002;3.西华师范大学生态研究院,四川 南充 637002)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境内,地理位置为东经103°13′~103°26′,北纬28°26′~28°45′。保护区呈一狭长地带,东西宽约13 km,南北长约38 km,保护区总面积约 30 164 hm2。保护区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最低海拔800 m,最高海拔 4 042 m,相对高差超过 3 200 m。保护区属山地地貌,为全国地势的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

保护区由于地势相差高度大,立体气候明显,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为“华西雨屏”、“天漏”的组成之一。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为四个垂直带谱,分别为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及灌草丛和草甸,丰富的生境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并维持着丰富的动物多样性。

截至到2015年,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408种,动物种类十分丰富。其中,兽类8个目27科80种;鸟类16目49科260种;爬行类两目6科10属21种;两栖类两目9科26种(亚种);鱼类两目5科9属21种。蕨类植物及种子植物共计155科,727属,2025种(包括种以下的分类等级),其中蕨类植物23科,68属,243种;裸子植物5科,11属,28种;被子植物127科,648属,1754种。

由于早期的动物资源调查多采用样线法、样点法、样方法等传统调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调查不全面的局限性(如无法获得连续的数据、不适用于行为隐蔽动物的调查)[1],而红外相机作为新兴非损伤性监测技术,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2],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资源情况,本研究于2016年开始在保护区内布设红外相机,进行长期的连续监测,以期为保护区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

1 方法

1.1 红外相机布设

从2016年10月至今,共在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安放了79台相机,相机安放处涉及了动物主要分布区域,以尽量保证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在布设红外相机过程中,选择在动物经常活动的小生境安装相机,相机间距200 m,红外相机设置为两次连拍和1次摄像,拍摄时间间隔为10 s。将相机固定在取景合适、牢固的树干或其他固定物上,镜头与地面基本平行。同时,工作人员记录相机所在位置的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放置日期与时间、相机编号及森林植被类型等信息。研究期间,工作人员每个月进行1~2次的相机检查及电池、SD卡更换并进行数据的下载。在电脑中整理相片数据,建立独立的相机编号文件,并识别相片中的鸟类,记录到EXCEL表中[3]。

1.2 监测区域

监测区域位于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28.42945~28.78248,东经103.23200~103.40628之间,海拔872 m~3010 m,包括沙腔保护站、白家湾保护站、高卓营保护站、永红保护站4个保护站所涉及的日别依皆、郭色拉打、冷水洛、银河、金河5条主要河流流域,即皆日依莫、探加波惹、涡马普、觉罗豁、鸡公山、涡孜博罗、立吉无沙、咱石列皆、涡牧挖皆、古鲁包、丝厂拉达、拉索皆涡、加姑挖掏、涡博多和阿得其等区域。

1.3 新记录种类认定及鉴定方法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动物物种新记录是指未在《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第二次)》及相关研究结果中报道记录到的物种。对所有红外相机数据进行整理,并参考IUCN红色名录、《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4]、《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确定各个新记录的濒危等级、种群动态、保护级别、是否特有种等信息。

物种新记录鉴定由马边大风顶保护区管理局、西华师范大学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动物专家通过参考《中国鸟类野外手册》[6]、《中国兽类野外手册》[7]、《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8]等资料对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动物照片进行物种鉴别。

2 监测结果

通过对2016年至今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并与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科考报告中的物种记录进行对比,筛选出新记录,提取照片进行二次鉴定,得出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动物新记录8种,分属4目6科6属,包括7种鸟类和1种兽类,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灰林鸮(Strixnivicolum)),国家“三有”物种4种(褐头鸫(Turdusfeae)、棕朱雀(Carpodacusedwardsii)、丘鹬(Scolopaxrusticola)、橙色小鼯鼠(Petauristasybilla)),IUCN濒危等级“易危”物种1种(褐头鸫)。根据IUCN红色名录的记录,新记录中有两种种群变化趋势为“下降”(褐头鸫,金色鸦雀(Suthoraverreauxi)),4种种群动态变化为“未知”(白眉鸫(Turdusobscurus)、赤颈鸫(Turdusruficollis)、丘鹬、橙色小鼯鼠)。物种新记录的发现地区主要集中于探加波惹、皆日依莫、觉罗豁等地,发现的海拔主要在2 100 m~2 600 m之间,详见表1、表2和图1。

表1 马边大风顶物种新记录名录

注:VU:易危;LC:无危;DD:数据缺乏

表2 马边大风顶物种新记录分布位点

图1 新记录物种红外相机照片Fig.1 Infrared camera photos of new records of species

3 讨论

近年来红外相机由于其独特的调查优势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成为各个保护区常规监测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在本次新记录中,褐头鸫、赤颈鸫、白眉鸫均为地面活动且行动隐秘,灰林鸮、橙色小鼯鼠为夜行性动物,而丘鹬不动时非常隐蔽与落叶层浑然一体难以发现,这些都是常规调查方法难以发现的物种,而红外相机的使用则弥补了传统调查在这方面的局限性,使马边自然保护区增加了8种脊椎动物新记录,达到416种。参照《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新记录中的7种鸟类在马边自然保护区均有分布,其中褐头鸫为迁徙路过马边自然保护区[6],但这些物种都未在保护区本底调查数据中出现。

新记录的发现更进一步地揭示了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概貌,说明马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比已记录的更高。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易危的褐头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林鸮等物种的发现,表明保护区能为其生长、繁衍提供合适的环境,有更高的科研价值,在保护更多珍稀濒危动物这一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此外,根据IUCN红色名录,本次新记录中有6个物种的种群变化为“下降”或“未知”,占新记录物种数的75%,这表明大多数的新记录种群增长形势并不乐观,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在未来保护工作中可以在其分布区(如中等海拔地区(2 100 m~ 2 600 m))进行更多科研保护工作(如栖息地适宜性调查、日常行为观察、种群动态监测等),同时,这些新记录集中分布于研究区域的探加波惹、皆日依莫等地,可以重点在这些区域加强日常巡护、科研监测。同时,虽然近年来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但科研能力仍然薄弱,相关资源文献资料较少,表明保护区科研工作开展不够深入,应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更多科学研究以提高自身能力并用科研成果指导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致谢:感谢参与野外工作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阿罗拉布、阿火落甲等,以及参与内业工作的西华师范大学同学张栋耀、李佩纭和严淋露等!

猜你喜欢

名录大风自然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大风之夜(组诗)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陶行知教育名录
同贺名录
看不见的大风(外一首)
大风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