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药剂对黄野螟幼虫的林间防治试验
2019-03-21杨德军刘际梅
邱 琼,杨德军,刘际梅,钟 萍,陈 勇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云南 普文 666102)
黄野螟(Heortiavitessoides)属鳞翅目,螟蛾科的一种食叶害虫,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其专一寄主植物是白木香[1],是白木香的重要害虫[2]。该害虫以幼虫啃食叶片,发生严重时全部植株被害。单株白木香上,黄野螟数量不等,从几十头、几百头到上千头。虫口密度大的植株,常把白木香的叶片吃光,在食叶不足情况下,也啃食树干及枝条皮层,致使白木香生长不良乃至死亡[3]。
近年来,随着白木香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黄野螟的危害日益严重,对黄野螟的防治越来越迫切。国内对黄野螟防治的试验也有相关报道[4~7]。本试验是在参考相关的文献和结合商户推荐的常用药剂的基础上,选用5种药剂对西双版纳地州的黄野螟进行林间药效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治黄野螟的有效药剂,用以在生产上推广作用,促进白木香产业的健康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西双版纳州普文镇坡脚村4 a生白木香人工林。海拔880 m,经度101°03′,纬度22°45′。白木香人工林的株行距2 m×3 m,平均胸径为4.32 cm,平均树高为3.2 m。虫口密度为500头·株-1~600头·株-1,虫害率为40%。
1.2 供试药剂
5%苦参碱(商品名:大巨立,陕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甲维·茚虫威(商品名:精站,漳州市龙文农化有限公司);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商品名:二三纵,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商品名:功夫,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氯氰·毒死蜱(商品名:雷乐,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1.3 田间药效试验
参考相关的文献,结合供试药剂的商品推荐质量浓度,按表1将5种药剂稀释相应的倍数。设清水为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在白木香人工林里选择长势相近且危害程度基本一致的白木香枝条,首先统计枝条上的虫口数,喷上相应的药剂后,套上长1 m,口径80 cm的22目的尼龙细纱网,并封口以备统计。施药时用喷雾器均匀喷施枝条和虫体上,以枝叶湿润为度,喷施药剂不凝聚滴落为宜。喷药后立即套上纱网以防止幼虫逃跑或掉落。分别在施药后连续4 d对各处理进行检查统计,每天1次。
1.4 统计及分析方法
处理后连续4 d检查幼虫死亡数量,以幼虫不能正常爬行或以镊子轻触不动者为死亡标准。死亡率=(死亡虫数/供试虫数)×100%,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 ×100%。
采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表1 药剂浓度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知,5种杀虫剂对黄野螟的幼虫均有一定的防效,以甲维·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杀虫效果较好,3种浓度施药后1 d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其次是氯氰·毒死蜱,2.5%高效氯氟氰菊酯和5%的苦参碱,其中5%的苦参碱药后1 d防效表现最弱,但药后4 d均能达到75%以上。
表2 药剂处理后黄野螟幼虫死亡率
3 结论与讨论
林间防治试验表明甲维·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防效最好,对黄野螟幼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两者在药后1 d杀虫率均达100%。这是因为甲维·茚虫威是甲维盐和茚虫威的复配制剂,具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活性,但对叶片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植物表皮下的害虫,持效期长;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以阿维菌素为基础,进行合成的一种半合成抗生素类高效低毒杀虫剂,以胃毒作用为主,对作物无内吸性能,在常规剂量使用安全。由于3个浓度防效一样,建议生产中采用低浓度3 000倍配制进行防治,成本更低。
其次是氯氰·毒死蜱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二者使用3 000倍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在药后2 d~3 d达到100%,这两个药剂是高效、中毒的复合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残留低。与其他杀虫剂相比,苦参碱防治效果较慢,50倍液和100倍液的杀虫率药后4d才达到97%以上,由于它是一种植物源农药,比较绿色、环保,对害虫不会直接完全毒杀,而是控制害虫生物种群数量不会严重影响到该植物种群的生产和繁衍,但对大龄幼虫,特别是5龄幼虫作用不大,因此建议在黄野螟低龄幼虫时期3龄前进行防治,采用50倍或100倍效果较好,虽然防治成本较高,但是比较绿色和环保。
黄野螟从虫卵孵化幼虫时间很短,只需1周左右。根据我们在普文对黄野螟的观测和试验,如果是小面积的种植,只种了1-2年左右的,经常观测,发现有虫卵的叶片立即摘除,这样连续3次,虫口密度会降低很多,就不需要使用农药。或者是在黄野螟低龄幼虫时期进行生物农药防治,这样既可以降低虫口密度,又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综上所述,如果白木香种植面积大,黄野螟危害严重,应选择甲维·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施用达到防治效果,降低危害,减少损失。如果白木香种植面积小,株数少,用人工摘除有虫卵的叶片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本文仅研究了5种药剂的林间防治效果,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对不同年龄的林分和不同梯度的浓度试验,以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为白木香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