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城记忆

2019-03-21文丨

遵义 2019年6期
关键词:袍哥土城渡赤水

文丨■ 秦 岭

土城古镇(胡志刚/摄)

2018年8月,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天蓝地绿,古老土城被笼在灼热的阳光之下。我们在土城古镇采访,躲在焦热难熬的房间里百无聊懒,信手拣来一本《土城袍哥》翻看,却获得了意外收获。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土城的文章,却无处下笔,那份恋想亦然于心几十年。因为描写土城的诗词歌赋、美文铺天盖地。我一直找不到一个角度,此情难寄,相思难了,在心里忐忑了很久。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在百无聊懒中,忽然觅得两句古诗,思绪便被土城的远山近水萦绕,巴望不得立刻飞到对面山上去打望。到土城次数多了,漫步于汹涌澎拜的赤水河边,闲住在古朴宁静的老街上,山水城交相辉映,沧桑厚重,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数千年的古镇,早已淡去了那曾经的熙攘市井,以及繁华的商埠,喧嚣的烟尘,海市蜃楼一般留在记忆时空。但如今的古镇,却是另外一番风景,仿若处子,几份清香,几份古朴,几份典雅,几份宁静,历史的印迹深深地烙印于街道两旁的古建筑上。生活在古镇上的人们在那份自然、舒适、静谧的场景当中,如此这般惬意开心,似乎获得了另一种幸福指数。

土城位于中国西南,贵州遵义习水赤水河畔,距离遵义市区200公里。是中国56个古镇之一,全国历史文化古镇、红色小镇、旅游圣地。据史料记载,周秦时期,土城为南夷鳛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设平夷县,管辖今习水、赤水两地,至今已两千余年。魏晋改置平夷郡,置浙州。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置濨州,领承流、仁怀两县。元末明初,居住在这里的土著居民在建街扩房时,发现大量用泥土建房筑城的墙基,故把此镇叫着“土城”,由此而得名,乃至于与900多年后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幂幂之中似乎也是定数。

土城的历史沿革,文史专家们考证,或许比这个还要久远。据土城考古发掘的石斧、石网坠证实:7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土城镇“滨播枕水,襟合带泸”,水陆交通方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万历年间,土城世袭长官司袁宝台为抵御外侵,在土城四周山上修建了九龙屯、七宝屯、金子屯、天赐屯四大军事城堡。我们有幸登上九龙屯,鸟瞰土城,一览众山小,感觉如登云顶,伸手可触苍天,俯首可摘白云,赤水河风光尽收眼底!

土城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古镇傍山而建,赤水河汹涌澎湃,从土城边湍流向西,经赤水到合江与长江汇合。土城建筑很别致,风格独特,充分展示了黔北地区古代建筑风格,同时也融入了古代人们在规划设计、建造方面的高超智慧奇才。土城古建筑综合运用了挑、台、吊、坡、拖、梭、靠、跨、架、爬、退、转、让、错、搭等建筑技术,或悬虚构造,临坎吊脚,取天平地不平之势,依山建屋;有的则依附悬崖,陡壁悬挑,无地借天,临空飞绝,悬崖出窍,争奇斗艳,令人惊叹;有的利用边角,或因地势巧而用之,增建房屋,架设坡顶,一排排顺山而建。灵活多样的建筑手法,构成了独具一格,风格迥异,婀娜多姿的山地建筑风貌,叹为观止。

古镇周围土地肥沃,人多地广,物富谷丰,商贾云集。古人有诗曰:“满目盐船争泊岸,收点百货夕阳中”。繁华景象可见一斑。

土城古镇处在赤水河古盐道上,是古时候川盐入黔的主要码头和集散地。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具有浓郁的商埠文化底蕴。至今还保留着盐号、船帮、酿酒、驿站、茶馆、戏楼等历史遗迹,有的建筑保存完好,见证了当年繁华景象和沧桑经历。

很多地方的古镇,无论是山势地形,建筑特点,还是历史厚重,沧桑风云,都不能与土城媲美。因为土城见证了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聚集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在这里指挥作战,演绎一出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传奇故事。毛主席当年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称赞四渡赤水是他一生的得意之笔。

据土城老人们回忆,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之后,按照《渡江作战计划》准备经过土城,从泸州、宜宾渡过长江,北上与红四军会合。1月24日红一军团攻占了土城。中央纵队和三、五军团陆续抵达土城后,川军刘湘一面调集重兵封锁长江,一面派九个旅分进合击,阻止红军北上。此时,红一军团一师、二师在黄陂洞、复兴场受到敌军阻击。红九军团也在习水县城附近箭滩与敌人遭遇。川军最为凶悍的模范师郭勋祺等部尾追至青杠坡。红军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形势十分严峻。1月28日,中央红军在青杠坡与川军展开激战。毛主席亲自到青杠坡大埂上指挥。我们党的两代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七大元帅及300名将军都投入了作战,可以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由于情报判断有误,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战斗非常惨烈,红军伤亡两千余人,损失惨重。在危急关头,朱德、刘伯承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前线指挥作战,毛主席、周总理指挥干部团投入战斗。虽然夺回了一些阵地,但未能达到歼敌目的,战斗陷入僵局。敌人援兵源源不断涌来,如果继续下去,红军将会被敌人包围。毛主席、朱总司令当机立断,迅速指挥红军撤出战斗,改变作战计划西渡赤水,摆脱敌人围追堵截。这就是一渡赤水,从而拉开了四渡赤水序幕,书写了世界战争史上精彩传奇。

伫立在一渡赤水渡口码头红运石旁,凝望滔滔河水向西流去,不禁思绪万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岁月逝去,硝烟散尽,赤水河悠悠西流,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当年红军渡河的故事。当年金戈铁马,而今红霞满天,赤水河依旧流淌。土城在平静了数年之后,又忽然喧嚣起来,是她的红色传奇和神奇魅力吸引着世界眼球,让四方宾客游客纷至沓来,掀起旅游观光、红色传承、感恩奋进的新浪潮。人们从不同的地方聚集而来,缅怀红军先烈,感悟长征艰辛,接受革命教育。

土城古街饱经风雨,历经沧桑。这条2.5公里长的青石板小街,与长征二万五千里正好巧合。从上街走过去,沿途还能看到宋朝景阳春酒的酒窖遗址,似乎有酒香飘来,让人有微微醉感。脚底下是清一色石板,被游客踩蹭得光滑锃亮。街道两旁伫立着斑驳的砖木瓦房,商户林立,琳琅满目。街边偶尔残留着断墙残碑,见证了这条古街的沧桑历史。在下街,保存着歪歪斜斜的碉楼、苍老斑斑的戏楼、潮湿发霉的盐阜、茶馆,既是历史的印迹,又是古人的一种情怀。可以看出古代人更注重追求自然、舒适、宁静、惬意的生活。似乎也牵引出现代人期冀的相思。在繁华世界里,厌倦喧嚣和纷繁;在物欲社会,又渴望宁静致远的生活。所以人们来这里,不仅仅是怀旧,还能洗脑灌肠,提升境界。

2017年夏天,习水土城最后一位袍哥,94岁的罗明先老人离世。罗幺爷在遵义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仙风道骨,侠肝义胆,被誉为“中国最后的袍哥”、赤水河流域文化标志人物。罗幺爷的离世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大家以不同方式都表达了惋惜和哀思。从此,一座红色古镇,也不再有袍哥的传说了。但袍哥精神还在,信义尚存!

猜你喜欢

袍哥土城渡赤水
“土城” 记忆
土城古镇
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袍哥文化与巴蜀现当代文学概论
潘闻丞的土城随笔
试论巴蜀影视剧的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
四川袍哥会的膨胀与覆灭
乡村秘密社会的多种叙事——1940年代四川袍哥的文本解读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保障
对四渡赤水前后红军军事转折问题的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