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9-03-21陈丽娜孙国兴
陈丽娜,孙国兴
(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天津 300192)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2017 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全面启动,截至2019 年7 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了107 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数据显示,前3 批批准的62 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了近100 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近500 家省级龙头企业入驻,带动形成了95 个主导产业,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 万元,较所在区域的平均水平提高了34%。同时,1 000 多个省级产业园和一大批市县级产业园也积极创建,全国多层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正在形成[1]。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示范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落实中央和天津市委相关文件精神,2018 年7 月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导则》,提出利用3~5 a 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创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15 个[2],以引领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天津市虽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园创建基础,但全市仅有天津市宁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入2019 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3]。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积极推动天津市创建国家和市级农业产业园,引领全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融合更深入迈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天津市现代农业园区概况
1.1 形成了一批类型多样的现代农业园区
自2008 年以来,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结合设施农业提升工程以及“三区联动”统筹发展,天津市相继建设了一批以高标准设施农业为主,以多功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以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全市有正在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 个;已建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3 个,包括现代农业示范园14 个、农业科技园区9 个,围绕养殖业转型升级,建设了现代畜牧业示范园100 个,水产品养殖示范园55 个[4](表1)。类型多样的现代农业园区在示范推广先进技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园区已成为支撑和引领全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表1 天津市现代农业园区及专业园区概况Table 1 General situ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 and professional parks in Tianjin
1.2 涌现了一批基础较好的新兴农业园区
近年来,天津市各区县立足资源条件,以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经营主体,积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聚集资本、科技、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不断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拓展功能,大力发展规模化绿色生态农业、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先后涌现出一批设施先进、特色突出、产业链长,集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如,宝坻八门城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稻田湿地资源,打造了集种苗繁育、稻田立体种养、稻米水产加工、湿地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全产业链的园区格局,占地面积达到1 000 hm2;静海生宝种养加产业园围绕蔬菜种植、生猪养殖,打造种养加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占地面积达到226.67 hm2。这些新兴农业园区的发展,为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1.3 提升了天津市农业安全供给保障能力
精品生产是天津现代农业园区的基本功能。天津现代农业园区坚持高端高质高新发展方向,立足先进的农业设施和绿色生产技术,率先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等农业清洁生产方式,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并积极引进高档花卉、精品瓜果和优质蔬菜等新品种,与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相结合,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天津市高档、精品、绿色的“菜篮子”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设施农产品基地,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性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如“小站稻”“黄庄大米”“宝坻三辣沙窝萝卜”“茶淀葡萄”“七里海河蟹”“大港冬枣”“台头西瓜”“天津板栗”“黄花山核桃”等,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有效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1.4 初步构建多元化的农业园区功能体系
天津市现代农业园区注重现代农业功能建设,并坚持园区布局与功能定位相统一的原则,瞄准多功能开发,进行功能区布局。以宝坻水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武清京滨玫瑰园、静海多兴庄园等为代表的园区,在着力打造以绿色蔬菜、特色林果、优势水产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的精品生产区的基础上,注重科技展示区、教育培训区和观光体验区的建设,以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依托,整合农业设施和生态景观资源,以及周边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土特产品等特色资源,不断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等业态的融合,创新发展了市民小菜园、创意农园、科普农园等多种形态的农业休闲、观光景点,开发了观光采摘、生态休闲、民俗体验等多种多样的休闲农业产品和服务,初步构建了一二三产业逐步融合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教育等多元化的园区功能格局。
1.5 成为了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展示窗口
实地调研发现,部分现代农业园区为了更好地扩展市场,自行建立了研发机构,配备了研发设备,并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聚揽技术人才,承担各级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为园区及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数据显示,市级农业科技园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3 个、工程实验室1 个、科技示范基地2 个。围绕设施农业发展,各类园区每年引进推广设施专用新品种100 多个,专用技术30 余项。已建成滨海农业科技园区8 个,通过装备、应用、展示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全面提升了全市农业的科技水平,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水平的典范和窗口,是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创新基地。
1.6 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随着天津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园区的载体平台作用日益突显。全市涉农各区充分利用各类农业园区的科技示范基地、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园、育苗工厂和农民培训学校等科技平台,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科技项目等方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学习掌握现代农业有关的技术知识。尤其是以高标准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展示园区内先进的设施园艺装备体系,在推动全市设施农业装备升级、产业提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此外,园区联农带农作用不断显现。天津现代农业园区采取承包租赁、土地入股、吸纳就业等多种方式,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关系,与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1.7 配套了一系列持续有力的扶持政策
围绕农业园区的建设,天津市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前期引导资金、科技项目和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予以了有效扶持和推动。2008 年天津市分别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连续3 a 为每个园区每年提供扶持资金1 000万元,各区县提供等比例配套扶持。2016 年天津市提供专项资金5 000 万元,用于加强同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合作,共支持建设10 个中以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每个示范园获得扶持资金500 万元。2018 年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天津市财政局提出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择优对认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予以资金扶持。此外,围绕科技攻关、重大技术示范、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点方向,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通过科技项目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了支持[5]。持续有力的政策扶持为天津现代农业园区的有序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保障作用。
2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天津市虽然已经形成了创建农业产业园的储备基础,但按照《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导则》 要求,仍有发展空间。
2.1 园区的整体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实地走访发现,天津市部分农业园区以规模化种养为主,科技研发能力较弱,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农业功能拓展不足,三产融合发展欠缺;且园区农业设施老化程度严重,亟需改造提升,休闲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层次有待提升。部分新兴农业园区,与科研单位并未深度合作,科技力量薄弱,园区缺乏科技创新,不具备集成转化能力,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具、新农艺的示范效应未显现,市场竞争力和示范带动能力都有待提升。
2.2 资金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农业生产存在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周期长、效益低、风险大、抵押物缺乏等特点,导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园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的途径是财政专项资金、自筹和银行贷款[6],由于抵押物缺乏,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园区土地流转、科研创新、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等,难以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水平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此外,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等不完善,也影响园区资金的筹措。
2.3 建设用地指标限制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国土资源部明确规定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7]。受建设用地指标限制,创建产业融合度高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所需的办公服务设施、科研创新和信息培训场所,加工物流设施,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和休闲服务设施面临建设用地障碍,大大影响了园区招商引资和创新能力的集聚,以及园区多功能发展和全产业链建设。
2.4 园区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天津市现代农业园区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以农业企业为建设运营主体的园区,管理机制较为灵活,但普遍面临融资难、土地整合难等问题。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园区,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合作和科技创新能力较差,市场开拓能力有限,且缺乏风险保障机制。政府投资建设的园区,市场意识较弱,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5 辐射与带动能力有待增强
部分农业园区没有突出产业的带动作用,园区业务主要集中于引进名特稀品种、高端设施展示、土地或设施出租;虽然大部分园区建立了产业化组织带动机制,但是与农民的利益链接不够紧密,带动就业增收的能力较弱[8],制约了园区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
3 对策与建议
立足天津特色和优势,按照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标准,建设以集聚、融合、绿色、创新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撑乡村全面振兴,需构建以下四大机制。
3.1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立足农业资源,进一步挖掘其生态抚育、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价值,创新产业融合方式,发展产业融合新型业态。重点推进园区发展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渔结合等循环融合业态,积极推进资源利用节约、集约、高效。推进延伸融合,以园区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做强龙头企业,带动产地加工、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延伸发展[9]。推进跨界融合,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推动科技、信息、金融等现代要素资源深度融入园区的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农业以及社区农业等新型业态,打造一批跨界融合产业基地[10]。因园制宜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集特色产业、优质产品、新型业态于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综合体。
3.2 构建绿色品牌培育机制
树立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品牌形象,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夯实品牌基础。完善园区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整合品牌资源,做好品牌包装和宣传工作,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影响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引进物流配送龙头企业,在大型居民社区统一规划园区产品直销点,以品牌战略占领市场,实现品质做优、品牌做响、市场做大,提升园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农产品品牌保护的长效机制,打造区域名片。
3.3 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深度的科技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11]。支持农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创新主体地位。围绕生态种养、种苗繁育、高效设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重点领域,探索依托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型农业企业以及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多种形式聚集技术和人才合作模式,针对建设中的品种创新、产业提升、设施改造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研发技术规范和标准,提升技术装备创新水平和示范带动功能[12]。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依托技术支撑单位和相关专家团队,及时解决产业园发展上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着力应用农业前沿新科技,驱动产业园发展建设,提高产业园创新能力[13]。
3.4 主体集聚支撑机制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园“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要求,推动农业生产由农户分散经营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引领经营主体由向单个农业企业转变向农业产业集群,满足大市场对优质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形成种养加一体化经营、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三产融合发展的生产经营群体[14]。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产业园集聚发展,形成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加工、加工与流通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一体的产业格局。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聚集园区创新发展[15],引导合作社对接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发展订单式、定制化现代农业项目。依靠产业园孵化平台,鼓励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在产业园领办、创办各类科技型产业或者科技服务组织;支持科技人员组织开展科技创业项目,吸纳人才聚集产业园进行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