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梯田农民种子系统与农业文化遗产扶贫

2019-03-21,,,,

种子 2019年2期
关键词:稻种哈尼稻瘟病

,, ,,

(1.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2.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中心,昆明 650201)

1 研究背景

哈尼梯田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地区,代表着哈尼梯田生态农业的传统稻作系统是山地民族农业生产水平最高成就的典范,由稻作产生的各类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基本生活来源,也带动了旅游观光及相关产业发展,梯田稻作系统已然成为梯田的灵魂。传统稻种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千余年来维持着梯田人民的繁衍和生存,种子和农民在实施当地乡村振兴、农业向绿色转型发展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的种子作为品种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特殊基因的载体、科技创新的必须材料、乡土文化传承的载体、生态农业和食物体系的保障,已成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种子系统是为农作物生产提供种子的实践和知识集合[1-4],包括正式种子系统和农民种子系统。正式种子系统指通过正式的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品种研发、生产、销售和传播[5];农民种子系统是指农民自行进行种子的选择、生产、交换、保存、传播等农耕活动及相关传统知识、智慧的集合[6]。由于正式种子系统在育种中不能充分考虑边缘地区农户需求,品种可能不适应边缘农业生态系统(即使适应),这些地区的农民也会因远离市场、交通不便、财力不足等原因无法获得这些种子[7];而农民种子系统主要涉及作物的地方品种,由于种子成本低,并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农户可以广泛开展种子筛选和种植工作[8-9],哈尼梯田农民种子系统占了70%以上,农民种子系统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梯田景观核心,已经和当地的生活、生产、环境、文化融为一体,农民种子系统及其所承载的丰富农耕文化、知识、宗教、伦理、民俗等元素是珍贵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成功入选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就是标志着人类对其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但在申遗成功后,农户们的收入并没有较申遗前有较大改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量经济作物的推广,梯田稻作在逐年减少,而干旱气候、劳动力外流、梯田面积萎缩、文化传承断代等问题,更加剧了遗产地农户稻作农耕收入下降的趋势,稻作农耕的锐减对维持哈尼梯田景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大威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包括保障食品安全、消除贫困、保护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发展生态农业和传承民族文化等[10],所以如何利用遗产地独特宝贵的资源发展可持续农业,利用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来提高当地村民收入、消除贫困,同时维持梯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传承民族文化是梯田申遗成功后首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哈尼梯田的传统地方品种作为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物质基础和核心,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维持农户基本生计的基础,利用多样化的稻种,农户可以在哀牢山极其复杂的自然环境下,根据不同海拔、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品种,从而能够长期保持较为稳定的粮食产量,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面对申遗后诸多的困难与挑战,挖掘农民种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物种价值和认知价值,研究当地农民种子系统在遗产地保护和开发中的作用,思考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植框架中,让品种在农民手中复苏,挽救目前种子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境况;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小农潜力、利用作物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优势,依据本地特色探索多种模式的农业生态实践路径,从而帮助农户脱贫并弘扬梯田传统农耕文化,对哈尼梯田实现乡村振兴和绿色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田间入户调查、田间实验设计、室内抗性鉴定等方法,了解当地农民种子系统现状,分析梯田传统稻种多样性种植在抗病稳产中的作用,凸显哈尼梯田稻种资源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价值,探讨种子系统在维持农户生计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提出以稻作农耕为基础的持续性、长久性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的扶贫策略,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传统稻种种植现状和种植收入调查:2014—2016年期间,选取元阳哈尼地区13个村寨种有传统品种的141农户,调查村寨和农户传统稻种多样性、种植现状、种植收入;通过丰富度、均匀度和差异度为村寨和农户种植的传统稻种多样性水平进行度量;通过人均农耕收入、农户农耕自给自足程度来度量农户稻作收入情况。

田间入户调查:对农户种植品种的田间稻瘟病发生情况和品种农艺性状进行田间入户调查,在水稻的黄熟期,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调查法,调查每丛株数,每丛发病株数,发病级别,根据水稻发病情况计算其病情指数,稻瘟病病情分级标准按照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GB/T 15790-1995)记录[11]。对农户种植最多的10个传统稻种的农艺性状,调查包括3个农艺性状:产量、株高和结实率。

田间实验设计:通过田间实验设计调查稻种在净栽和不同组合混栽模式下稻瘟病的控制效果:在实验田中选择株高、生育期一致、稻瘟病抗性差异较大的3个品种月亮谷、龙谷、花谷进行净栽和不同组合混栽模式田间试验,混栽模式通过2个品种组合块、3个品种组合块共计4种方式进行,调查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了解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

稻瘟病室内抗性鉴定:选取种植种植最多的8个供试传统稻种:花谷、车妞、红皮糯、白脚老粳、红脚老粳、早谷、月亮谷、白皮糯为供试水稻品种,将9个稻瘟病菌株(ZA 1、ZC 15、ZB 25、ZC 7、H 2-3-2、H 2-10-1、HN-09-1 c-7 a、09-BSH、306)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室内单菌株接种于8个传统稻种,进行抗瘟性鉴定。

农民种子系统现状调查:通过村寨和农户问卷调查信息,结合参与、入户观察农户种植及生产活动,调查哈尼梯田农民种子系统特征,包括目前和之前种植的传统品种、稻种来源、种子选留、换种间隔、换种原因、换种范围、选种依据、选种方式、收获后的应用、种子保存和种子流通等情况。

通过SPSS软件相关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传统稻种多样性对抗病稳产的影响、分析农户种植较多的稻种性状与抗病稳产的关系、与农户选择种植的关系、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田间控病的效果等来验证哈尼梯田传统稻种资源抗病稳产性,分析当地农民种子系统对维持哈尼梯田传统稻种资源的作用,探讨农民种子系统在农业文化遗产扶贫中的作用。

3 哈尼梯田传统稻种资源的价值

3.1 传统稻种资源的价值

3.1.1 传统稻种多样性控制病害发生

1) 农户稻种多样性水平和病害发生。

对13个村寨种有传统稻种农户进行传统稻种种植现状和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农户户级丰富度变幅为1~3,均匀度变幅0~0.65。农户稻种稻瘟病的发生情况总体趋势为户级丰富度为3的农户<户级丰富度2的农户<户级丰富度为1的农户,不同丰富度的稻瘟病病情指数均值如表1,从图1和图2看出,随着农户丰富度和均匀度的增加,稻瘟病病情指数都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结果表现出哈尼梯田农户稻种多样性种植具有良好的控病效果。

表1 村寨不同户级多样性的稻瘟病病情指数均值

图1 农户户级丰富度与稻瘟病发生

图2 农户户均匀度与稻瘟病发生

2) 村寨稻种多样性水平和病害发生。

13个村寨稻瘟病病情调查结果,村寨村级丰富度变幅为2~8,均匀度变幅为0.199~0.825。稻瘟病病情指数的变幅为0.59~5.46,平均为2.83,村寨稻瘟病发生都不高,这也主要是因为农户们的轮换种植和换种种植,使得田间虽然每年虽然都有病虫害发生,却不会大范围的爆发,所以对产量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13个村寨海拔跨度为1 660~1 860 m,处于中高海拔地区。如图3所示,村寨之间稻瘟病的发生有显著差异,随着丰富度的升高,村寨稻瘟病有微弱上升趋势,但没有显著线性关系;但从图4可看出,随着村寨海拔的增高,稻瘟病发生有上升趋势,但并也没有出现规律性变化;由于稻瘟病易发生于高湿地区,所以高海拔地区稻瘟病发生更为严重,但高海拔地区的农户会种植更多的传统稻种,而且轮换种植品种的周期会更短,相对于低海拔2~3 年进行1次换种,高海拔地区1—2年就会进行换种种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病虫害发生,从而保证水稻生产的正常进行,这也说明哈尼梯田传统品种在当地具有广泛的适应。

图3 村级丰富度与村寨稻瘟病发生

图4 村寨稻瘟病发生情况和村寨海拔

表2 9个菌株接种于8个品种的抗性评价

注:S表示感病;R表示抗病。

3.1.2 稻种不同种植模式的控病效果

在云南省元阳菁口村实验田中,对3个传统品种月亮谷(A)、龙谷(B)、花谷(C)进行净栽和不同组合混栽模式(AB、AC、BC、ABC)田间试验,了解不同种植模式对病害的控制效果,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稻瘟病病情指数如图5。

图5 不同种植模式的稻瘟病调查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净栽处理的病情指数范围为0.072~0.493,混栽处理的病情指数变化范围为0.016~0.068,所有混栽处理在不同程度上有减轻稻瘟病的发生的趋势,表现较好的组合是AB和ABC,其中月亮谷净栽处理稻瘟病病情指数最高,而它与其他品种混合后发病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控制。结果表明,多样性种植在哈尼梯田田间有明显的控病效果。而对当地农户,特别是高海拔农户也正是通过更多品种的种植和轮换来达到产量的稳定,传统品种产量的稳定性是现代和改良品种不可替代的特性。

3.1.3 传统稻种稻瘟病抗性评价

选取9个稻瘟病菌株单菌株接种于8个传统稻种后,进行室内抗瘟性鉴定。抗感反应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3 8个传统稻种对9个稻瘟病菌株单接种抗性频率

表4 传统品种社会经济、农艺性状和种植村寨、农户的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根据8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可以看出,农户种植较多的品种对9个稻瘟病菌株都具有良好的抗性,没有品种表现感病,抗性频率在60%以上的就有7个品种,抗性频率在89%的有2个品种:花谷、车妞。这一方面说明农户在选择种植时考虑病少保障稳产的这一特性,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哈尼梯田传统稻种资源经过农户千年的驯化保留下来的,高度异质的多样性保证了对环境具有较强的、广泛的适应性。

3.1.4 稻种性状与抗病稳产、农户选择种植的关系

村寨种植最多的传统品种,按种植频率依次排列顺序:月亮谷、红皮糯、黄皮糯、冷水谷、建水谷、白皮糯、红脚老粳、早谷、花谷、白脚老粳、车妞,调查各个品种农艺性状,这些传统品种平均产量343 kg,平均结实率为0.87,平均病情指数为1.91。把品种农艺性状指标和各品种种植的村寨和农户数量做相关分析如下表,分析农户种植选择和这些形态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稻种产量、结实率越高,种植村寨、种植农户数有越高倾向,病情指数和种植农户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村寨和农户种植品种频率的增加,其病虫害总体趋势显著下降;口感越好,种植村寨、种植农户数越高,而株高越高,种植村寨、种植农户数有下降趋势,这也说明矮杆高产是农户种植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3.2 传统稻种在维持农户生计中的作用

哈尼梯田人均农田稻作收入范围在0~1 000元和 1 000~2 000元的比重最大,占85%,说明农户传统稻作收入普遍偏低。农户总收入和稻种多样性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稻作收入低的农户,主要靠非农耕收入来补偿维持生计,他们对农耕关注度低,稻种保留也很少。以哈尼族为代表的梯田稻作长期以来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在农户的日常消费品中,有极大一部分是由自己生产或者通过以物交换的方式在社区村寨内进行,哈尼梯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社区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农户通过多样性的种植、养殖获得大部分生活所需资源,多余的稻米、牲畜卖出,获得收入。从农户通过农耕劳动(种植稻米)满足自给自足需求程度来看,不能达到“农户农耕产品能完全满足家庭消耗”水平占据了71%的比例,无论是农耕收入还是农耕自给自足程度都偏低。

哈尼梯田各少数民族村寨经历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管理、教育、文化、科技体制的改革进程,当地民族群众已不能满足自给自足带来的生活,也渐渐学着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产品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有了竞争观念,经济发展就渐渐便成了影响农民行为的强有力的动因和激素。农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对他们的决策都存在很大影响,从而间接影响着稻种的种植情况,如果农户的收获只能自给自足甚至还不够,那就要考虑产量和影响产量的因素,需要从他们的土地中获得更多产量来满足需求,这就要在进行品种选择的经济分析时,首要考虑提高产量满足农户需求;而当农户在满足自给自足后还有盈余,那决定稻米特性价值的就是市场,稻米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需求市场,所以在进行品种选择的经济分析时,首要考虑的就是稻种的特性。哈尼梯田传统稻种高度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稻作的抗病稳产,从之前的分析看出,多样性种植对稻瘟病发生都有缓减作用,从而整体提高了农户的稻作产量,农户种植较多的传统品种除了产量高外,它们的病虫数都是较低的,对稻瘟病都具有良好的抗性,而且都具有抗倒、耐寒、适应性强等特点。哈尼梯田传统稻种种内遗传异质的丰富性、高度的抗病性,造就了生产的稳定性,传统稻米的这种优势,再加上特殊的生态和文化价值,造就了传统稻米的独占性、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所以哈尼梯田传统稻种的多样性种植,不仅仅是让农户赖以它抵御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同时也帮助了抵御各种市场风险,这些都是现代和改良品种无法替代的品质。

哈尼梯田传统种子资源在抗病稳产中的特性、特征,凸显传统稻种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通过有效挖掘当地丰富稻种资源的优势特性,充分利用它们的这种不可替代性来提升农作价值,已成为帮助农户脱贫和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依托当地高原绿色生态条件和山区生态文化,打造哈尼梯田高端优质营养米品牌和功能米品牌,提升传统稻米经济价值,以高价值小众产品帮助农户抵御市场风险,从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4 哈尼梯田农民种子系统

4.1 农民种子系统

哈尼梯田的小农种子体系包括种子来源、种子交换、选种依据和种子流通储藏等。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各族居民在种植传统品种几年后,就会把自家田地的种子与本村或其他村寨的人交换,从而形成频繁的种子交流。通过调查可知,大部分哈尼族农户除了自己留种外,其他多是通过亲戚、朋友、邻居等认为具有潜在价值的种子伙伴进行稻种材料的交换,在这种非正式的农民种子体系中,不同农户在管理其亲本种子和引进新种子方面都会有不同的期望和措施,这种习惯或潜意识的非正规种子流动都是为了获得可能具有更高产量、更高市场价值或者更好遗传特性的稻种,并最终影响当地稻种群体结构和农户收入,所以当地的这种非正式农民种子系统直接关系着农户的生计和生存。

4.1.1 种子来源

哈尼梯田农户种子来源于几种方式:自留、交换、农技推广、购买,其中自留和交换是属于农民种子系统。种子来源中农民种子系统占81%,传统品种的来源都是自留或交换。在低海拔和中低海拔村寨,种植的改良品种一部分来源于农技推广的商品粮,大多是农户到集市购买,但有些农户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农技指导和沟通,导致种植的新品种产量没有预期高,或因为发生一些异常气侯后,导致出穗情况不好等现象,相比较他们之前种植的老品种,农民由于不熟悉、不清楚,沟通不及时,而造成的损失更多。

4.1.2 选种方式

从种子系统来维持哈尼梯田传统稻种内部高度的遗传异质性,主要通过2个方面:种子的选择方式和种子的交换方式。哈尼梯田农户选种方式包括块选、穗选和全选。长期以来遗产地农户选择稻种的传统方式是穗选,这种大穗的选择方式,从提纯复壮、提高产量上保证了农户的产量,但是这种追求高产的目标单一、单穗的选择方式,对维持稻种群体的平衡和稻种遗传多样性都是不利的。也有个别农户,在整个生长期间,在田间投入了大量劳动力。观察发现,整个生产周期的成长情况,选取整个成长期间最好的穗留种,不仅考虑穗大而且综合考虑其它因素(如病少等)进行穗选,这种方式也是最为提倡的选种方式。但随着社会化进程和劳动力流失,越来越少的村民选择穗选方式,调查显示,目前块选和全选比例已超过了90%,穗选比例已经缩减到了很少的部分。块选和全选选种方式,通过多元化的选择,保留了群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维持了稻种群体的多样性,多样性的维持又保证了产量的稳定性。所以大多数农户目前的这种选择方式既保证了水稻的基因多样性,为延续百年以上的哈尼梯田稻作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又维持了传统稻种产量的稳定性。

4.1.3 选种依据

农户选择种植传统品种的依据主要包括稻种性状、价值、产量、虫害等社会经济和农业生态方面的因素。一种假设认为伴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改变降低了农民种植多种稻种作物的兴趣。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作物的商品化,农民满足自己消费和喜好的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按照城市消费者的习惯和爱好来调整自己的选择,开始倾向于种植特殊的品种,在缺少特殊的政府计划时,仅有那些具有特殊品质如适合城市消费者或销售的市场价值,而且这些优点不能简单转换到现代品种时,这些传统品种才得以保留并长期种植。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户们首先选择种植产量高、出穗饱满的品种,其次是口感好的品种,然后就是有特殊用途(如祭祀等用途)的品种,然后是病少、虫少等特性和性状好的品种。

4.1.4 换种和种子流通

农民的换种方式有同名、异名换种,换种范围在本村、外村和外地,换种间隔基本是2~3年、3~5年和10年。农户的同名、异名换种行为、换种频率保证了哈尼梯田传统稻种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和种间遗传多样性的高度存在,有利于稻作的抗病稳产。大部分调查的农户稻米都留给自吃,大约10%的少数农户除了自己吃外,有卖出,全部卖出稻作产品的农户寥寥可数,在有卖出的农户中草,多是因为耕地充裕,由此看出,耕地和劳动力资源是制约稻作产量的根本,所以要但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让农户通过农耕脱贫,只有提升稻米价值。

4.2 农民种子系统在维持农户生计中的作用

农民对品种的选择主要表现在他们的种子来源、收获、储藏等实践中,农户的稻种来源非常多样,自留种和换种是该地区农户获得水稻种子的主要方式。和现代品种相对比,现代品种种植两三年后就会因为大量虫害导致产量大幅度缩减,从而最终被淘汰,哈尼梯田农民换种的不同方式充分体现了哈尼梯田农民的智慧,农户通过不断换种,打断了稻瘟病田间定向选择,打断了稻瘟病的田间寄生适合度,阻断稻瘟病生理小种,从而达到了稳定田间生理小种目的,这既是哈尼梯田优势小种产生的重要原因,又是梯田传统稻产产量不会大起大落的原因。而传统稻种的稳产既提高了农户生计的抗风险能力[12],又通过种内丰富的遗传异质性抵御了新的自然风险,所以梯田农民种子系统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的不可替代的、宝贵的财富。

农民有目的留种、选种、换种使作物遗传结构不断的发生变化,在频繁的稻种交换中更加丰富了其遗传多样性,这使哈尼梯田孕育出上百个传统水稻品种。目前,哈尼梯田通过长年种植50个传统品种间不断流动和交换,通过稻种时间的轮换,达到稻种空间的多样性,从时间和空间上维持了当地稻种的多样性和内部遗传异质性,成为遗产地宝贵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哈尼梯田传统稻种的这种独特生态价值,顺应了目前追求健康生活的潮流,加上文化价值增值,通过提升生态、健康、绿色、营养的稻米品种意识来增强大众的认同感,并赋予这种价值应有的经济价值标签,从而提高传统稻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有农户从中受益了,增强了他们对自己民族、社区、习俗、劳动、智慧等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才会真正有意愿留下并参与到本土的农耕实践中,所以相关“造血”模式政策[13]和举措的干预是有必要的。

5 农业文化遗产扶贫建议措施

通过前期讨论分析,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带动当地扶贫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1) 依托特殊生态和文化价值,通过消费者意识和市场经济刺激优质稻种的社会和经济价值,通过文化生态产品的增值,打造高端小众的稻米品牌产品。

在现在稻种物种价值的基础上,赋予稻种应有的生态、文化价值,借助申遗成功的契机,通过生态文化补偿和绿色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挖掘和体现种植传统稻种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传统稻种种植的鼓励和经济支持,打造和宣传品牌意识,为梯田稻米、梯田鱼鸭等贴上绿色、生态、有机的标签,提升消费者意识,让农户的农田收入提高,改善农民生活,增强农户继续种植的意愿,把农民留在梯田。

2) 重视地方农耕智慧和传统文化对社区建设、农户生活的作用。

建立民族传承馆,建立传统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可以打造集农耕体验、农场直供、民俗体验、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传统绿色农耕体验项目,以此提高社区农户的物质收入和丰富精神生活。将哈尼梯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民族生态建设融汇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通过传统知识及技术的创新和尊重自然来适应各种变化,确保社区公正、传统文化权利、代际资源平等和人民广泛享有美好生活的权利。

3) 遏制梯田劳动力流失,增强民族认同意识,农户进入产业化,成立农民小组、协会或家庭式合作社,实施和鼓励村民自治,增强女性劳动力的地位。

让当地的农户成为梯田的最大受益者,将他们纳入到生产流程中去,将劳动力产业化,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农民进行传统稻米有机生产,收获后集中销售梯田产品,把利益落实到农民身上,从而加强他们地区的、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注重对女性劳动力的认识,重视女性劳动者在家庭收入中的重要地位,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女性参与决策、实施农业活动和宗教活动中,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4) 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水稻种植的鼓励和经济支持,增强传统稻种的就地保护意识,鼓励可持续性发展“造血”模式项目开发。

哈尼梯田作为遗产地,应当继续维持其固有的生态和文化内涵,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模式和文化体系不应当发生大的改变,依托特殊的自然资源,借助申遗成功的契机,确立不同于资金补助、捐助等“送血”式的扶贫意识[14],开发可持续性发展扶贫方式,通过生态文化补偿和产品的开发和发掘体现原有小农经济中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项目,通过更多的政策与措施对梯田种植者的选择进行引导。

5) 其他产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并依托于稻作生产来进行项目和产品开发。

林业种植、养殖和旅游业等其他产业在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最终都应服务于梯田,才有可持续发展空间。以稻作文化和景观文化为主的梯田旅游,都是以水稻种植为基础,涉及稻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过去和现在甚至将来,这些都是稻作地区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根本,对于旅游开发的设计和实施来说,更应该注重从事稻作生产的村民的利益和反响,目前,元阳景点经营权的转让,村民发展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参与度低,发展的权益及其分配的不够透明,导致各种事件的出现也就是必然的。如果能够真正把从事稻作生产的村民作为旅游发展项目的主体,能够在开发中尊重村民的意愿,使村民的利益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那么,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经济增长,实现村民、社区、社会、自然和谐的可持续性才成为可能。

猜你喜欢

稻种哈尼稻瘟病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首届哈尼梯田无人机摄影(像)大赛获奖作品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稻瘟病抗性基因对安徽省稻瘟病菌种群抗性的影响
两伊握手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