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数拂天下春
2019-03-21潘彩霞
文潘彩霞
邓春兰的男女平等思想,既来自父亲,也来自丈夫。
1898年,她出生于甘肃、青海交界处的一个耕读世家。父亲邓宗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感叹于女子教育的滞后,创办了甘肃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自任校长。受“闺阁千金,足不出户”的封建思想束缚,鲜有女子报名。
邓宗办学受阻,唯有在甘肃任盐运官的蔡晓舟理解支持他,他们经常一起谋划教育救国。当时,16岁的邓春兰不裹脚,不喜首饰,有见解,好学上进,让蔡晓舟刮目相看。他们漫步在黄河之滨、金城关下,热烈讨论男女平等、妇女求学等问题,彼此爱慕。
1916年,蔡晓舟和邓春兰结婚。婚后,蔡晓舟到北京大学总务处任职,新文化运动令他耳目一新,他经常在信中与邓春兰讲述新思想、新潮流。1919年3月,北大校长蔡元培发表演讲,再次主张“尊重妇女的人格和平等权利,实行男女同校”。蔡晓舟非常振奋,给妻子寄去刊有蔡元培演讲稿的《北京大学日刊》,他坚信“大学男女不能同校的坚冰终将打破”。
邓春兰万分激动,奋笔疾书,写出《春兰上蔡校长书》:“春兰早岁读书,即慕男女平等之义……万事平等,俱应以教育平等为基础……我辈欲要求于国立大学增女生席……春兰愿为全国女子开一先例。”
遗憾的是,信还没到北京,蔡元培就因反对政府镇压学生运动愤然辞职。革命火焰已点燃,渴盼接受平等教育的邓春兰又写了《请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毕业暨高等小学毕业诸位同志书》,她呼吁“组织大学解除女禁请愿团,以牺牲万有之精神,至百折不回之运动,务达我目的而后已”。
两封信由蔡晓舟转交新闻界,这一呐喊与新文化运动共鸣,北京《晨报》和上海《民国日报》同时刊出后,李大钊、胡适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营造了妇女解放、大开女禁的社会声势。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到甘肃招生时,邓春兰报了名,如愿被录取,取道黄河赴京。
从兰州到北京,先由羊皮筏顺黄河漂流,后改木船而下,20天后才到达内蒙,改乘火车。万里征程中,邓春兰详尽记录了旅途生活,“困苦艰难,备尝之矣”。3天后,她终于到达北京。
抵京后,邓春兰把旅途日记整理成《晋京旅行记》,号召女性走出闺闼,为社会服务。她创办《春晓学社季报》,以“自由、平等、奋斗、坚忍”为信条开展工作,并在多家杂志上发表对妇女解放的看法。被她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回到北大的蔡元培明确表示:“倘有程度相当之女学生尽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也。”1920年2月,包括邓春兰在内的9名女生成为男女合校后第一批女大学生。“春雷一声震天响,清风数拂天下春”,在北大带头下,各高校纷纷效法,沿袭多年的大学女禁终于被打破。
在邓春兰支持下,蔡晓舟频繁奔走于京、沪、宁、皖之间,创办学校,主编刊物,领导革命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然而,“成婚五载,欢聚不足五月”,婚姻终因距离画上了句号。
1923年,邓春兰回到兰州,在甘肃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因“思想赤化”,一度遭到压制。抗战爆发后,她被无故辞退,生活清贫。1957年,花甲之年的她被聘为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成为当时唯一的女馆员。
1982年6月9日,邓春兰去世,遵她遗愿,骨灰被撒入养育她的黄河。惊涛骇浪里,人生回响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