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

2019-03-20朱晓晴李英季伟敏

朱晓晴 李英 季伟敏

【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心肌酶检测与心电图诊断,以及抗凝、抗冠等药物对症治疗,综合性分析治疗效果与临床表现。结果 60例患者在实施对症治疗后,平均治疗时间(23.56±8.59)d,治疗有效率为88.33%(53例)。60例患者中,无痛型33例,占比55.00%,27例异位疼痛,占比45.00%。结论 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伴随多种不同症状,需及时实施有效诊断,以及对症治疗。

【关键词】不典型心肌梗死;对症治疗;预后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2

心肌梗死属于常见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的特点,当其急性发作时,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避免病程延长引发死亡[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严重,心肌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临床的关注。有研究表明,不典型心肌梗死在65岁以上人群中较为常见,其发病初期无典型症状,极易出现误诊,导致病程延长,增加治疗难度,影响预后。由此可见,对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诊断,并实施有效治疗与预后,对患者十分重要。本文将对我院近两年6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探讨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与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4~78岁,平均年龄(68.43±2.92)岁;50例患者具有反复胸闷发病史,运用心电图诊断存在ST-T变化;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分别为45例与43例。纳入标准:资料齐全;认知正常;以WHO相关诊断标准为依据,经实验室诊断确诊疾病;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精神障碍;免疫系统疾病;器官实质性病变;恶性肿瘤;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心肌酶检测与心电图诊断

所有患者均行心肌酶检测与心电图诊断,其中心肌酶谱表现正常与出现升高分别为2例与58例;心肌梗死为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患者分别为51例与9例,2例心肌酶谱正常者心电图诊断不典型,在行冠脉造影诊断后确诊疾病。

1.2.2 治疗方法

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并行通便、心电监护、吸氧、镇痛、镇静等處理。抗血小板治疗:取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抗凝治疗:取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抗心肌缺血:使用吗啡进行镇痛治疗,行阻断β受体、心率减慢等治疗,促进心肌耗氧更降低,取ARB、ACEI对心室结构进行改善,使用调脂药物对动脉粥样斑块进行稳定,对内皮细胞的功能进行改善。若患者为典型ST段抬高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直接PCI、补救性PCI及溶栓后PCI[2]。关注患者并发症,一旦出现心律失常,实施抗心率失常有关治疗,对于心力衰竭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扩血管、利尿、强心等治疗;对于发生感染患者,实施抗生素治疗;若患者出现休克,可行多巴胺等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治疗效果:根据实验室诊断与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显效(实验室诊断正常,症状消失),有效(实验室诊断改善,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所有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60例患者在实施对症治疗后,治疗时间为15~41天,时间平均值为(23.56±8.59)天。显效36例,占比60.00%,有效17例,占比28.33%;治疗有效率为88.33%(53例),无效7例,占比11.67%。7例无效患者均死亡,其中3例患者因严重心律失常而死亡;3例患者因心源性休克而死亡;1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

2.2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分析

60例患者中,无痛型33例,占比55.00%,其中12例脑卒中发作,21例伴随呼吸道症状。27例异位疼痛,占比45.00%,其中牙痛问题5例,肩颈部疼痛6例,左上肢疼痛6例,上腹痛与恶心呕吐10例。

3 讨 论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与心肌缺血缺氧存在相关性,短时间内出现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若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在初期伴随心悸、气急、出汗、烦躁不安等先兆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胸部剧烈疼痛、面色惨白等。而对于不典型心肌梗死,其无典型临床症状,未出现急性发作时症状,极易造成诊断失误,延长病程,以老年群体更为高发,且有关研究表明,年龄与不典型心肌梗死发病率呈正相关[3]。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以偏瘫、失语、头晕为首发症状,与神经系统病变症状相似,从而出现误诊,而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不典型心肌梗死因误诊而引发预后差、死亡等不良结局占有很大比例[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无痛型33例,占比55.00%,其中12例脑卒中发作,21例伴随呼吸道症状。对此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老年患者伴随器官组织功能衰退,降低疼痛的敏感度,开高痛域,部分患者存在较长时间的冠脉狭窄病变,以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退化性心脏病,造成心肌梗死急性发作期的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肺静脉压出现上升,从而表现为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受到年龄、神经纤维变形等因素的影响,传入痛感不明显,无法准确对病情进行描述。27例异位疼痛,占比45.00%,其中牙痛问题5例,肩颈部疼痛6例,左上肢疼痛6例,上腹痛与恶心呕吐10例。对此原因进行分析,心脏感觉纤维在进入脊髓之后,与上述部位感觉神经在同一脊髓神经元聚集并传导上传,在传入大脑皮层、丘脑以后,出现上肢疼痛、咽痛、压痛等错觉,以腹痛更为常见,这主要由于迷走神经的传导感受器在心脏的后下壁,一旦对迷走神经进行刺激,对胃肠道产生作用,表现为腹痛症状。因此,若老年人在诱因不明显情况下表现为以上部位疼痛,并伴随休克、晕厥、心律失常等症状,需考虑是否存在心肌梗死,行心电图与心肌酶检测,确诊疾病[5]。

在疾病确诊以后,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有关研究表明,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在发病48 h内死亡率较高,需保持绝对制定状态,并实施抢救,若条件允许,入住ICU。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病情关注,若出现持续性疼痛,使用硝酸甘油、止痛剂等常规治疗。若伴随室性早搏,可行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避免引发死亡。

综上所述: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伴随多种不同症状,需及时实施有效诊断,以及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杨桂钦,孙 伟,唐春海,等.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9):11735-11736.

[2] 贾树伟,邬真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18,32(10):903-906.

[3] 胡恒清,鲁顺容,肖仕明.以上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23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8,31(08):5-8.

[4] 吉 娜,郭治华.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8,32(07):630-633.

[5] 张东照.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4):99-100.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