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9-03-20黄京特刘阁
黄京特 刘阁
【摘要】目的 研究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我学习、进修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于2018年5月之后行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心病患者100例冠作研究对象,根据有无桡动脉痉挛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对无痉挛组82例和有痉挛组18例。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术中出现桡动脉痉挛的影响因素。结果 (1)10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18例存在桡动脉痉挛,占(18.00%)。与无痉挛患者相比,有痉挛患者年龄较小,且以女性为主,既往存在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史、桡动脉路径异常、导管交换次数、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比值、桡动脉直径与身高比值等均为冠心病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的独立因素。结论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女性、疾病史、桡动脉路径异常、导管多次交换、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比值及桡动脉直径与身高比值过低等,存在上述情况者极易出现桡动脉痉挛。
【关键词】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桡动脉痉挛;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2
近年来,临床学者研究认为采用经桡动脉冠脉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住院、并发症小等特点,但是由于桡动脉内径较小,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桡动脉痉挛,从而降低治疗效果。因此,本进修单位就100例冠心病患者作研究对象,对其中存在桡动脉痉挛患者开展分析,以明确桡动脉痉挛的相关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学习、进修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于2018年5月之后行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心病患者100例冠作研究对象,根据有无桡动脉痉挛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对无痉挛组82例和有痉挛组18例。纳入标准[1]:(1)患者均符合《2015年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方法指南解读》中疾病诊断标准;(2)均同意接受经桡动脉冠脉治疗;(3)经Allen实验结果呈阴性。排除标准:(1)既往存在桡动脉冠穿刺治疗史;(2)抵触或抗拒治疗开展者;(3)合并症状的外周血管疾病或雷诺综合征患者。本研究方案拟定后,经审核批准后实施,研究采纳患者及其家属均自主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具体操作如下:要求患者取平卧位,选患者右手为手术侧,手臂自然外伸、外展,手心向上摆放于臂托上,可使用软垫垫于手腕处,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选择桡骨茎突出心段1 cm处或桡动脉搏动最强点进行穿刺,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使用由Cordis公司提供的桡动脉穿刺针以30°~60°角进针,见血后可再进些许,缓退至动脉涌血,通过穿刺送入导丝,成功后缓慢退出穿刺针,置入5F桡动脉鞘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相应的介入治疗。
1.3 观察指标
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术中出现桡动脉痉挛的影响因素,观察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桡动脉痉挛发生情况、个人信息。桡动脉痉挛诊断标准:(1)导丝操作时有疼痛感反应;(2)前臂持续疼痛;(3)退出导管或鞘管时疼痛;(4)鞘管或导管退出时阻力较大;(5)经造影结果显示,存在中度或重度管腔缩小,且≥30%;(6)导丝或导管运送不畅或转动困难;上述标准中存在第5项及其他2项以上,即可确诊[2]。
1.4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对比
10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18例存在桡动脉痉挛,占(18.00%),其中男性5例,占(27.78%),女13例,占(72.22%),平均年龄(60.21±10.16)岁,存在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史12例,占(66.67%)、存在糖尿病史13例,占(72.22%)、存在高脂血症病史11例,占(61.11%);未出现桡动脉痉挛82例,占(82.00%),其中男性43例,占(52.44%),女39例,占(47.56%),平均年龄(67.52±10.20)岁,存在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史5例,占(6.10%)、存在糖尿病史6例,占(7.32%)、存在高脂血症病史4例,占(4.88%);与无痉挛患者相比,有痉挛患者年龄较小,且以女性为主,且存在较多疾病史,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有桡动脉痉挛组患者18例,其桡动脉直径为(2.60±0.48)mm、导管交换频次为(4.12±1.02)次、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比值为(1.22±0.21)、桡动脉直径与身高比为(1.48±0.43),无桡动脉痉挛患者82例,其桡动脉直径为(2.73±0.46)mm、导管交换频次为(3.11±1.03)次、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比值为(1.42±0.32)、桡动脉直径与身高比为(1.69±0.5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史、桡动脉路径异常、导管交换次数、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比值、桡动脉直径与身高比值等均为冠心病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的独立因素。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由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管腔狭窄或堵塞,致使心肌因缺血或缺氧出现坏死引起的疾病,具有高发、易发、治疗周期长、死亡率高等特点。以往临床针对冠心病患者多采用经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但该治疗措施并不适用于治疗存在严重骨骼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等患者,且穿刺部位极易出现感染,同时诱使相关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经桡动脉冠脉治疗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措施,其安全性及可行性均处于较高水平,且应用于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但相对而言,经桡动脉冠脉穿刺治疗过程中则有一定几率出现桡动脉痉挛表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开展。因此,临床有必要围绕桡动脉痉挛发生因素开展分析,明确因素后侧重于观察,尽可能减少痉挛发生,从而确保治疗效果。有学者研究指出,由于女性自身血管较细,外加面对治疗易出现紧张等心理活动,极易出现桡动脉痉挛。本研究结果,100例接受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有18例出现桡动脉痉挛,经Logistic回归分析指出桡动脉痉挛发生与年龄、性别、病史及桡动脉路径有密切关系,且女性、年龄小及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史患者为主,与无痉挛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相关因素较多,性别、年龄及病史等均与桡动脉痉挛发生有关,临床可通过对其进行观察及时调整干预措施,以避免桡动脉痉挛发生。
参考文献
[1] 于 洋.冠心病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7):71-72.
[2] 黄 定.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预测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8):304-305.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