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善文的开发与利用

2019-03-20金谷榕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2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学生

金谷榕

历史善文的开发与利用既凸显历史学科本身求真求是的特色,也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何为历史善文?即有利于立德树人,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符合教学需要,适合学生学习能力,并且数量合理的所有相关的历史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历史善文?通过饮水思源、添枝加叶、出其不意等方式让学生对历史进行感知、重构和反思,这是开发与利用历史善文的有效途径。

一、歷史善文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1. 凸显学科特色

历史学科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肖川在《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和文学》一文中指出:“历史的丰富性、偶然性给了我们感受历史的体温、气息和色彩的畛域……引导学生迈进价值观念、学术思想的角斗场,竞才智之技,将学生引领到广袤的时空之中,感受博大、丰富、深邃。唯其如此,人文精神方有望养成,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历史教学中可开发利用多种类型的立德传善之文,使原本书写在教材里的历史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众多善文搭建出的是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这些内容既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发人深思的历史教训,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本学科思维方式,即问其出处、寻其所归的求是精神。

现在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戏剧、游戏充斥着文化市场,使人们错误地把夸张的艺术手法等同于真实的历史。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历史学习必须具备严谨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充分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发利用好大量的善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2. 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中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这种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各种善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注重结论,更注重过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要着眼于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培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陶冶,而且要努力凸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由教师示范开发善文到师生共同开发利用善文正符合这一理念。

二、历史善文开发利用的途径

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一文中明确表示,学校的历史学习焦点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知识。历史核心素养其中之一“史料实证”要求学生具备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的能力。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研究资料中寻找到有效信息已经很不容易了,要通过实地考察遗迹遗址来获取文物史料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获取、开发、利用历史善文方面,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1. 饮水思源,感知历史

运用善文进行新课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那么,什么样的历史善文适合作为引子呢?

第一,与教材知识点同根同源的善文,也就是此善文所涵盖的教材知识是相对陈旧的,而其内容是对课内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升华的材料。例如在讲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课时,笔者利用《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作为开篇之章,激昂的旋律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而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则将学生引入改革开放的情景之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二,善文也可以是知识源于课内,但其表现形式是变式的、是新的、是学生未曾体验过的。可以将教材中的叙事善文改成相关学生活动。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宋明理学》时,笔者将鹅湖之辩转化为历史短剧,请学生进行演绎,让学生在观看戏剧的同时,带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究竟有何不同的疑问进入课堂寻找答案。同源之下的变形善文被用作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导入,可以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把学生带入到历史学习情境中,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历史,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2. 添枝加叶,重构历史

随着课改深入进行,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历史专业素养的要求日益提高,但是历史教材内容却相对抽象。这种落差给教师留下了一道思考题:如何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鲜活,让学生在课堂中切实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毋庸置疑,补充丰富的历史善文成了必要之举。可以从教材中主干知识点出发,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文字上的或内容上的、思维上的或情感上的联系点等方式来选取相关历史善文。

教材中的知识犹如树的主干,历史善文的使用犹如树的枝叶,使用得当,必使树木枝繁叶茂。历史善文和教材知识的合二为一,可以有助于学生对原有固定模式产生思考,创新格致思维,尝试从历史的不同视角对历史知识进行新思考,从而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培养其理性精神。

例如在讲授明清时期的商帮时,笔者补充了明朝谢肇淛的《五杂俎》、民国时期瞿兑之的《人物风俗制度丛谈》、清朝涂宗的《边盐壅滞疏》关于明清时期商帮的记载,并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明清时期的商人代表是谁?他们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从谢肇淛的记载“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安徽),江北则推山右(山西)”可知明清时期的商人代表是徽商和晋商,同时也拓展认知:新安即指向徽商,山右则指向晋商。第二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高一些,学生需从民国时期瞿兑之的《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中的“南则江汉……乌里雅苏台等处,几无不有晋商足迹”、清朝涂宗的《边盐壅滞疏》中“新安大贾,渔盐为业,……或窖栗,其富甚于新安”的记载中总结出商帮的作用,即促进工农业产品商品化和城镇经济发展,推动区域间的商品流通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发展,同时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

当学生对商帮这部分教材上的知识点相对熟悉之后,笔者再次展示一段新的材料,即清朝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中关于徽商的记载,并让学生思考商帮是否还有其他作用。

材料中“新都(新安)……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识者”“青衿士子在家闲……以一伞自携,而吝车马之费”的记叙,使明清商帮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让学生了解到商人的不易,也认识到商帮由于依靠封建政府支持进行经营,积累起来的巨额资本多用于购买土地、奢侈消费,甚至货币窖藏,最后随封建社会的没落走向衰落。

3. 出其不意,反思历史

通常情况下,通过饮水思源、添枝加叶的方式来选用历史善文,可以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但是,如果打破历史事物的时空,从遥远的外围来选用善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历史认知,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收获的效果有时更令人惊喜。

例如,笔者在讲述人教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时,展示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1916年2月易白沙发表的《孔子评议》:“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孔子而不抬举别人呢?……孔子但重做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笔者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两个人的思想进行评价。两个人的思想都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是他们的思想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而局限性是董仲舒的思想神化了君权,强化了专制色彩;易白沙只看到了儒学思想为君主专制辩护的一面,忽视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面。通过对这两则善文的阅读分析,学生能体会到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思想进行引领,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评判历史,方不失偏颇;同时要积极地融入现实,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按照饮水思源、添枝加叶、出其不意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研制和选择历史善文,两者相得益彰。在历史课堂上,它们既可以相对独立使用又可以交叉运用。从教材的同型衍生,到内外兼有的内容组合,再到全外的思维契合,有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学是双向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善文,学生要能够从教师的示范引领中,获得历史视野的开阔、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历史认识的提升。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学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学生写话
新历史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