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颈内静脉或腋静脉置入隧道式PICC临床实践
2019-03-20胡桂菊张淑香李晴齐文苗
胡桂菊 张淑香 李晴 齐文苗
【摘要】目的 探討经颈内静脉或腋静脉穿刺置入PICC后建立皮下隧道,改变PICC出口位置的置管效果。方法 选取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失败后改为经颈内静脉或腋静脉PICC置管82例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建立皮下隧道改变导管出口位置82例作为实验组。结果 实验组患者导管脱出、局部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PICC平均维护周期比对照组缩短2天,患者舒适度提高,维护更加方便。结论 经颈内静脉或腋静脉置入PICC建立皮下隧道,改变导管出口位置,降低了局部感染、导管脱出发生率,缩短导管维护周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隧道式;腋静脉;颈内静脉;导管脱出;维护周期;舒适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济宁某医院2016年1月~2018年2月需要置入PIC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PICC置管的适应证。排除标准:ICU患者;纵膈肿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
1.2 研究方法
PICC置管操作均由工作经验3年以上的PICC专科护士完成,PICC维护均由取得PICC维护资格的护士维护。
2 讨 论
2.1 隧道式PICC置管降低导管局部感染、导管脱出发生率,缩短导管维护周期,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考虑到颈内静脉、腋静脉置入PICC部位的特殊性引起常规经颈内静脉、腋静脉置入PICC存在不足,本研究经颈内静脉或腋静脉置入PICC,建立皮下隧道,避开颈部、腋下易感染区域,将导管的出口改变到远端理想位置,同时穿刺处有皮下组织覆盖,故不容易渗血,降低导管脱出、局部感染发生率,缩短导管维护周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与张刚[13]、王凤玲[14]等研究结果一致。
2.2 置入隧道式PICC存在的困难和风险
经颈内静脉穿刺建立皮下隧道解决了患者静脉输液通道建立困难的问题,但在置管过程中存在送鞘困难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助手协助改变患者体位,患者肩部由外展改为内收,降低锁骨对操作的影响。同时,通过改变建立隧道式进针方向和位置,增大与颈内静脉的角度,并优化扩皮方式,解决导管打折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经颈内静脉、腋静脉穿刺置入PICC,通过建立皮下隧道将导管的出口位置选择在皮肤干燥,不易牵拉的合适位置,有效降低了导管脱出及局部感染的发生率,不易渗血,方便护士维护导管,缩短了PICC维护周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是值得临床推广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 孙海燕,陈伟红,肖佩华,等.肿瘤患者应用不同方式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症状困扰[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3):70-72.
[2] 乔爱珍,苏 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47-57.
[3] 张 刚,周春献,韩 旭,等.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8,26(4):310-312.
[4] 冯月珍,张玉松,赵敏艳,等.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因素与护理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5):1181- 1182.
[5] 袁 玲,李蓉梅,李善萍,等.两种方法经三向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9):1055-1059.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