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斯特地形实施首级控制网水准测量的方法探讨
2019-03-20孙小鹏鲁勇奇
孙小鹏 鲁勇奇
1 引言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很不规则,要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除了确定其平面位置外,还要确定其高程。测定地面点的高程方法主要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物理高程测量三种。
在喀斯特地区实施高程测量,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三角高程测量和物理高程测量这两种方法简单易于实施,但精度偏低,通常只能达到三、四等水准精度;水准测量虽然在喀斯特地形条件下难以实施,但其精度高,为给类任务高程控制网可以提供准确高精度的数据。本文主要介绍在喀斯特地区实施水准测量的方法。
2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观测垂直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以测定两点间的高差,进而求得待定高程的方法。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若要测定A、B两点之间的高差,则须在A、B两点上分别垂直竖立水准标尺,在A、B两点中间安置水准仪,用仪器的水平视线分别在A、B两点的标尺上读得分划数a和b,则A、B两点间的高差为:
(2-1)
若水准测量时沿着A到B得方向前进,则A点称为后视点,其竖立的标尺为后视标尺,读数值a称为后视读数;B点称为前视点,其竖立的标尺称为前視标尺,读数值b称为前视读数。因此,公式(2-1)若用文字表达,即为:两点间的高差等于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如果A点的高程为HA为已知,则B点的高程为:
(2-2)
同样,在B,C,D,E等点竖立标尺,读数标尺读数为b,c,d,e,可以计算出B,C,D,E各点的高程。
3 水准测量的实施方法
在喀斯特地区建立首级控制网,要考虑地形地貌的影响和精度等因素,所以实施水准测量比较困难。为达到高精度的要求,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水准测量方法来实施。
3.1水准路线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假如A1、A2两个控制点水准路线间高差特别大,高差与路线长几乎达到了1:1的比例,A3、A4整体相对平缓,个别路段情况与A1、A2完全相同,四个控制点无法直接布设成闭合环并同时进行往、返观测。为便于减少可能因数据质量引起的重测工作,可以采取分段测量的手段:
①在至A1点方向水准路线上增加两个间歇点;
②在至A2点方向水准路线上增加一个间歇点;
③在至A4点方向水准路线上增加三个间歇点;
④各控制点通过建立A临公共点联接。
在测量过程中,所有间歇点应建在稳固牢靠的基岩上,各控制点通过上述间歇点分为若干测段,各测段均进行往、返观测。在计算时,既可以按支水准路线直接计算任意两控制点间的高差。
3.2 水准仪的选用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水准仪主要分为光学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两大类,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和用于测量的仪器不断更新,电子水准仪成为市场上主流仪器(水准仪的分类详见表1)。
由于首级控制网对精度的要求高,所以本文选用适宜一、二等水准测量的高精度自动安平数字水准仪拓普康DL-101C,配合3m铟瓦钢尺进行。
3.3 水准观测
由于喀斯特地貌属于亚热带地区,阴雨天气较多,所以日间气温变化较小,成像清晰有利于水准作业,各测段往、返测可别在上午和下午进行;水准路线均为喀斯特地质,标尺大部分可架设于稳固的岩石尖,土质较软时全部可采用重1.5Kg、0.25m长实心钢质尺桩,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度。
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要求:在设站时,视线长度可设为1.9m~25m,前后视距差≤1.0m,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差累积≤2.0m,视线高度一般为0.5m~2.8m,前、后视读数均为2次,且全部读数限差≤0.1mm。间歇点全部采用牢固的基岩石尖顶。
DL-101C电子水准仪的读数方法为相位法,标尺为条码铟瓦标尺,它提供了三种线路水准测量模式:后-前-前-后、后-后-前-前、后-前,在测量时可采用 “后-前-前-后”测量模式。
3.4 水准观测值
通过测量小组分别于对测区A1、A2、A3、A4四个控制点的观测,以A临点为联接点进行了支线水准测量。
4 结论
通过对上述测区首级控制网的观测,我们可以得出,在地形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区实施高精度的水准测量是可行的,其水准测量数据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最大值为1.27mm(平差后<1mm),因此,水准测量数据具备较高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