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习惯养成教育中渗透 土家族优秀家风家教的内容和方法
2019-03-20张琪
张琪
一、关于土家族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巴人的巴子国(今重庆市)在公元前400至600年间处于鼎盛时期,到了公元前316年,巴子国便被强大的秦国所灭。在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便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徙,逐步定居在武陵山地区。特别是在唐代实施了羁縻(牵制、束缚和笼络)郡(州)县制度后,不断强化了以巴人为主导的武陵山地区土著居民间的各种往来。他们在长期共同的政治与经济生活中,逐步增强了以巴人为核心的民族意识、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经过不断分化与组合,最终在湘、鄂、川、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民族——土家族。
土家族为何称作“土家”呢?其实,土家族人最早自称“毕滋卡”“毕兹卡”“必际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秦汉时期,他们叫作“廪君种”“板楣蛮”和“责人”。此后,又按居住地域不同,分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和“阳蛮”等。到了宋代,为区别武陵山区的其他民族,才出现了专指土家的“土人”“土丁”“土民”“土兵”等名称。以后,随着大量汉人的迁入,作为族称的“土家”才开始出现。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独立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由于大多数土家族人长期与汉族人杂居,所以很久以来就通用汉语、汉字、说汉话,只有在本民族居住地说土家语言。据明嘉靖《思南府志》记载,在明代,贵州的土家族民众在官府普遍能用汉语,回到家中才使用土家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作为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成员,土家族人民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凝聚力、认同感、价值观、审美观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当然,土家族人民不孤独,更不封闭,她更多的是张开双臂去吸纳和宽容。她通过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汉文化的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今天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随着改革深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战略正在大力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民族文化受到强烈冲击,物欲横流、道德失范、诚信不彰、信念消解,各种社会流弊滋生,矛盾、冲突等问题突显出来。于此,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越来越摆在突出位置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民族振兴和国家昌盛的历史重任,要让孩子们有理想有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孩子们必须广泛地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当然包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的心灵,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熏陶浸润,形成本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产生热爱本民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一个十分及时迫切的重要教育课题。
那么,如何选择好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切入点呢?我们拟从土家族优秀家风家教在初中生的渗透开始。
家风,犹门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家风起自家庭立足于家庭,其可以对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升华、民族的凝聚、文明的拓展,都产生巨大而深刻影响。家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包括:家德、家规、家训、家谱。家风是几代人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祖孙世代相传延续的言行准则。持之以恒,努力奋斗,才能形成自家的独特家风。家风是长期完善形成,又共同自觉践行的准则和习惯。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
进入现代社会,家风可以引申为: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孕育许多优良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准则,家风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细胞。家教,指家庭在把子女送入社会之前,要把道德准则、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子女。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重孝道、重亲情的国家,其治理、安定主要依靠家族、家庭的维系力量作为基础。家族是一个大家庭,它不仅有族规、族法、族田、族产,还有族训、家训、家学等。从古至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家风家教的优劣好坏,早已成为个人与家族荣辱的一种社会评价:子弟有高的素质,彬彬有礼,成才有为,人们多称赞“有家教或家教好”反之,我们则斥之“缺家少教”。过去,交朋结友,认契联姻,讲门当户对,也主要是讲家风家教要般配得来。
应该说,传统中国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人们孕育生命和培养德行的起点,国是千万个家组成的总和,国是家的扩大。《礼记·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的是只有家齐才能治理国家而后天下太平。因此,人们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成败,从家庭的角度看,它关系到家运兴衰;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它关系到人口素质、民族振兴和国力强盛。家庭教育除了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觀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是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社会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6年12月12日,他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也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总之,家庭的兴旺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土家族优秀家风家教内容或案例收集方法
1.文献资料
通过图书室、网络、光盘等媒体途径查阅文献,包括档案资料和个人资料,其中档案资料主要指统计文献、官方档案与文件、地方志、家谱等;个人资料包括日记、自传、回忆录等;公开出版物,包括书籍、报刊、论文、调查报告等,通过这些文献,合理地,批判性地收集有关土家族优秀家风家教内容。
2.调查研究
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发,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有关土家族优秀家风家教感人内容或案例。
3.实地研究
通过引导初中生就近走入真实自然客观的状态进行观察、记录当地文化要素,参与到各个全体、社区和组织的生活中,充分认识实践家风家教的现实意义。
三、渗透策略
1.指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建立健全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对初中生进行青春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以引导。
3.对初中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
4.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形成团队精神。
5.培养初中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6.引导初中生学会处理资料,能甄別,会遴选。
7.对初中生进行研究方法指导。
8.对初中生进行思维方法指导。
9.对初中生进行调查报告、案例、故事等写作进行指导。
10.对初中生进行古诗文、方言、民歌、歇后语、古建筑、碑刻墓志、文物考证、图表进行点拨分析指导。
11.引导初中生吸纳土家族优秀家风家教内容,并践行于生活实际,做文明中学生。
12.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初中阶段新课程新课标理念为依托融合土家族家风家教内容。
13.指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文献索引法、问卷调查法、自我反思法、编制成长袋等手段和方法进行土家族优秀家风家教的研究,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四、本实践课题预期成果
(一)通过土家族优秀家风家教的渗透教育,我们预期我校初中生在进入青春期中,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时间观、金钱观、创造观、幸福观等等各方面都能够沿着正确、健康、审美方向有序有效健康成成长,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为人、做事、学习方面都有一个长足进步,树立回报社会、服务祖国人民的高尚人格。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明显提高。形成“书院孕行 李乡育礼(沿河六中校训)”求实好学善思明辨开拓创新的学风。
(二)学校德育工作再卖新台阶。理论源于实践,本课题的实施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突破口之一。当下,德育教育工作的甁颈就在于理论条款多,上传下达图完成政治任务,资料齐全。但实施的效果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关键是我们没有研究学生,不知道孩子们想学点什么过去,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有激情乐于参与。我们实施的课题正好能吸引学生眼球,因为土家族的优秀家风家教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有效结合家庭,让孩子们走向社会实际,去聆听尊长辈们的娓娓叙述和教诲,感叹那些如痴如醉的传说故事,孩子们自然耳濡目染接受教育,其思想境界应该有一个值的升华,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讲行为规范讲教育方针讲德育纲要就水到渠成了。所以,通过本课题探究实施,我们摆正了德育第一教学质量第二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德育工作中摸索出一套套适合学情校情的初中生养成教育有效管理办法。
(三)以研促教,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人人是主人公,个个成为责任人。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探究,老师们业务不断精纯。学校省级课题、市、县级课题广泛开展(国家课题正在申报),特别是在创新领域各有新招、妙招、奇招,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良好态势。并在探究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和谐的师生氛围中感知幸福,学校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教育科研转型。
(四)有关土家族优秀家风家教的内容,通过继承和创新吸纳成专职文献交流。
(五)通过本课题实践,凡是沿河六中人都能成为土家族的优秀文化继承者,能基本掌握本民族的精神信仰、礼义习俗、民族服饰、美术舞蹈、民间音乐、生产吉庆、风味特产、古迹建筑、历史人物等思想内容,当好土家族文明、旅游形象大使。
(六)在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期间,老师们写出了以该研究课题为题材的工作计划、制度、实施方案、调查报告、心得案例、教案、经验总结、论文等,将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专辑专论,作为学校内部或周边学校校际交流学习资料。
(七)课题实施期间,有关沙子片区及周围中界、晓景、李溪、双河部分乡镇的土家族文史资料已将汇编成册,用于交流。
本文侧重点是渗透,在教育教学及写作过程中借鉴了以下许多专家、同行的文献资料或观点,特表谢忱。
*《当代教师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主编 廖丽芳
*《家风》曾仕强 南方出版传媒 2017年8月
*《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家风文化》 南方出版传媒2016年12月
*《土家族研究(10)》贵州省土家学研究 2015年9月
*《土家族》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年4月 主编 杨宏婧
*《沿河县志》1996年10月
*《沿河非物质文化大观》2012年12月
*《古代家训》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年5月 编著 丁超
*《学生青春期人生观的教育艺术》辽海出版社 2011年3月
附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初中生习惯养成教育中渗透土家族优秀家风家教的实践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7B123)阶段性成果(讲座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