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入学新生心理弹性的发展趋势及自我概念的影响
2019-03-20王丹洁
王丹洁
〔摘要〕为有效帮助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初中生更好地适应与成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339名预备年级的入学新生进行了为期一年三次的跟踪调查,考察其入学后心理抗挫能力的发展变化,并寻求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状况良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弹性水平呈线性上升的变化趋势;心理弹性高分组被试在自我概念的11个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心理弹性低分组;回归分析显示学校一般情况、情绪稳定性、与同性关系三次都进入回归方程,对心理弹性起正向预测作用。因此,提升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有助于改善初中生的心理弹性。
〔关键词〕心理弹性;入学新生;自我概念;纵向研究
〔中圖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7-0012-04
一、问题提出
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称抗逆力,抗挫折能力,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1],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是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2]。心理弹性不仅仅意味着个体能在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初始状态,在压力或逆境下百折不挠、坚韧不屈,更强调个体在受挫后的成长和新生[3]。
任何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可能遇到各式各样的挫折与逆境,初中生正处在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期,尤其小升初的转变本就构成一种逆境,同时,身体发育的逐渐成熟、青春期烦恼的增多、学习压力的增加、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学校社会环境的适应、人格的进一步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确立等一系列的变化,皆对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提出了巨大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从积极的心理视角出发,对初中入学新生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为期一年三次的追踪调查,旨在探讨初中生心理弹性和自我概念的状况与变化趋势,探索心理弹性与自我概念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心理弹性研究的内容,为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普通初中345名预备年级的学生。追踪过程中流失6名被试,被试流失率为1.7%,最终有效被试数为339名。首次测试在预备入学第一个月,平均年龄11.1±0.34岁;第二次测试在预备第一学期末(4个月后);第三次测试在预备第二学期末(4个月后)。
(二)研究工具
1.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简称CD-RISC)
该量表共有25个项目,分属于韧性、力量和乐观三个维度。坚韧分量表描述个人的镇定、敏捷、毅力及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控制力;力量分量表集中体现个人在经历创伤后恢复并变得强壮的能力;乐观分量表反映了个人看待事物积极的一面,对克服逆境充满信心并相信个人和社会的力量。于肖楠等人的研究表明,中文版CD-RISC信效度令人满意,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1[4]。
2.中文版自我描述问卷II型(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II,简称SDQ II)
该量表共包括102道测试题,11个分量表,分别为言语、数学、一般学校情况、体能、外貌、与异性关系、与同性关系、与父母关系、诚实-可信赖、情绪稳定性和一般自我概念。全量表的内在稳定性系数达到0.94,各分量表的内在稳定性系数在0.83~0.91之间。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72~0.88之间[5]。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分三个时间点进行,每一个时间点上由受过训练的主试(班主任协助)组织被试在教室进行团体测验,问卷当场回收。
(四)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情况
表1说明,初中生在三个时间点上心理弹性水平均值分别为M1=2.52±0.53,M2=2.54±0.53,M3=2.61±0.51,皆高于中等水平(理论中值=2),三个维度的均值也都高于中等水平。
比较三个时间点上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发现,心理弹性呈线性上升的趋势。在其各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的韧性和乐观维度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
重测方差分析显示,三次心理弹性总均值差异显著(F=8.25,p<0.001),进一步两两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差异主要来源于第二次与第三次(F= -3.46,p<0.001)、第一次与第三次之间的差异(F= -3.69,p<0.001)。各维度上,韧性和乐观的三次得分有显著差异,而力量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二)初中生自我概念的情况
表2说明,初中生在三个时间点上自我概念水平均值分别为M1=4.15±0.55,M2=4.20±0.61,M3=4.28±0.64,皆高于中等水平(理论中值=3.5),11个维度的均值也都高于中等水平。
比较三个时间点上自我概念及其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发现,总体自我概念呈线性上升的趋势。有显著差异的各纬度上,数学能力、外貌、一般自我概念、学校一般情况、与同性关系和与异性关系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体能、言语能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类V型变化趋势。
重测方差分析显示,三次自我概念总均值差异显著(F=25.12,p<0.001),进一步两两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差异主要来源于第二次与第三次之间(F= -5.16,p<0.001)和第一次与第三次之间(F= -5.89,p<0.001)。各纬度上,数学能力、外貌、一般自我概念、体能、言语能力、学校一般情况、与同性关系、与异性关系八个纬度的三次得分有显著差异,而诚实-可信赖、情绪稳定性、与父母关系三个维度的三次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这些维度三次得分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
(三)不同心理弹性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差异比较
根据三次心理弹性总体均值将被试按照27%的划界原则,划分出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各91名。以三次心理弹性总体均值为因变量,在自我概念各维度上对高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3),高分组和低分组在自我概念的11个维度上都有显著差异,即高心理弹性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低心理弹性的被试。
(四)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见表4),三个时间点上,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和自我概念水平总体彼此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以自我概念各因子为自变量,心理弹性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见表5),发现三次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既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一定变化。第一次测试学校一般情况、情绪稳定性、与同性关系、数学能力、言语能力进入了回归方程;第二次测试一般自我概念、学校一般情况、外貌、情绪稳定性、与同性关系、诚实-可信赖进入了回归方程;第三次测试学校一般情况、一般自我概念、外貌、情绪稳定性、与同性关系、体能进入了回归方程。比较三个时间点上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发现,学校一般情况、情绪稳定性、与同性关系三次都进入回归方程对心理弹性起正向预测作用。
四、讨论
(一)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状况与变化趋势
初中生的总体心理弹性处于中上等水平,在面对环境转变、学业压力等各种生活挫折与逆境时能有效应对和适应。一年追踪调查发现,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不等距上升的发展趋势,具体到各纬度上,有显著差异的韧性和乐观表现出相同的发展趋势。可见,挫折与逆境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成功应对挫折的积极经历唤醒了初中生自身的生命潜能,增强了初中生对逆境的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感,产生了对挫折与逆境的免疫力,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初中生的心理弹性。
(二)初中生自我概念的状况与变化趋势
初中生总体自我概念水平较高,跟踪调查发现,初中生的总体自我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样呈现不等距上升的变化趋势。这表明,尽管初中生面临环境变化、课业难度加大等方面的挑战,但大多数初中生整体上的自我评价仍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具体到11个维度,有显著差异的8个维度中,数学能力、外貌、一般自我概念、学校一般情况、与同性关系和与异性关系同总自我概念变化趋势相同,体能、言语能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类V型变化趋势,表明经历挫折使得个体对自我的体能和言语能力有所动摇,但渡过难关后个体更肯定自我在运动素质、言语与言语推理方面的能力。
(三)初中生心理彈性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变化
心理弹性与自我概念显著相关,追踪显示学校一般情况、情绪稳定性、与同性关系、一般自我概念、数学能力、言语能力、诚实-可信赖、体能(其中学校一般情况、情绪稳定性、与同性关系三次都进入心理弹性的回归方程)对心理弹性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外貌对心理弹性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能较好地预测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此外,对心理弹性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分析显示,心理弹性良好的初中生比心理弹性较差的初中生在自我概念的11个维度上都有更高的自我评价。可见良好的自我概念有助于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提高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有助于增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作用。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阶段,对自我有更深入的思考。正向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利于个体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逆境,自我认知越是积极、清晰与一致,个体越是可能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用更辩证的观点思考,也能更主动地调用自身与环境资源,更快地适应情况并解决问题,从而起到提升心理弹性的作用。因此,通过提升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增强初中的心理弹性,是帮助初中生更好适应与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能使他们更好应对当前及今后不断变化的学习和生活,为未来的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Tugade M M,Fredrickson B L. 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6(2):320-333.
[2]许静. 大一新生抗逆力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2010,33(2):474-477
[3]于肖楠,张建新. 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 心理科学展,2005,13(5):658-665.
[4]Xiaonan Yu,Jianxin Zhang. 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with Chinese Peopl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J]. 2007,35(1):19-30.
[5]陈国鹏,崔丽娟. 自我描述问卷II型在中国的试用报告[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78-82.
(作者单位:上海市西林中学,上海,201599)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