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论”场域下我国“西北特色纪录片”产业探究

2019-03-20赵才

西部论丛 2019年9期

摘 要:西北特色纪录片”成为西北特色文化重要的宣传舞台。而这类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形成产业化规模,是由于其顺应了受众的定向与期待,符合了这个时代受众对于这一特定类型纪录片的期许。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将是带领我国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引力,“西北特色纪录片”也将作为我国西部发展的眼睛与窗户,见证着其一步步发展的路程。

关键词:接受论 西北特色纪录片 纪录片产业

自本世纪初我国提出了“西部开发”这一项政策之后,我国西部各省市的经济以及产业等相关领域产生了重大的突破,文化产业作为西部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在人们心目当中神秘的大西北,也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此“西北特色纪录片”成为西北特色文化重要的宣傳舞台。而这类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形成产业化规模,是由于其顺应了受众的定向与期待,符合了这个时代受众对于这一特定类型纪录片的期许。

一、“西北特色纪录片”产业概述

“西北特色纪录片”是一个大的族群,大致可以分为以陕西省“黄土高原纪录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代表的“新疆纪录片”、以青海省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纪录片以及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代表的“草原纪录片”等等。这几类纪录片特色各异,以反映大西北人们的生活为主要内容,进行对中国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探索。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分支,纪录片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化速度的推进,也同样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活跃在荧屏上。其实,在我国改革开放初,中央电视台所拍摄的《沙与海》以及《望长城》等影片,都具备了“西北特色纪录片”的雏形。而在今天,“西北特色纪录片”的产业化模式,已经充分地展开,并出现了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河西走廊》、旅游类纪录片《妖风刮过大西北》以及对于民俗记载类纪录片《抢亲》等,成为了体系化、规模化的纪录片产业。

2018年纪录片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电视纪录片总产量约2万小时,新媒体市场中点击量达90.5亿次,而西北题材纪录片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也同时证明了“西北特色纪录片”具有较高的受众市场。

二、从受众接受分析“西北特色纪录片”产业

受众是指影视作品以及其他艺术作品等产品的接受者,这里特指电视受众。可以说受众是电视产业的生命线,一旦失去受众,电视产业的市场会瞬间崩塌。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的子类别,亦同样拥有该属性。既然“西北特色纪录片”能够在改革开放的40年内,迅速开花结果,占据电视纪录片甚至电视产业的重大比率,是因为其可以真正抓住受众的接受特性。

首先,生活在东部的受众对于西北的风土人情、人民生活都是较为陌生的,甚至说对他们来说是“另外的世界”,所以这恰好迎合了受众的“期待视野”,当接受者有了相应的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心理定向时,他们的注意力就有了相应的方向。所以,大西北、大沙漠、大戈壁等因素,对生活在东南沿海的大量受众,是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另外,在受众观影之初,是不可否认的带有一定的猎奇心理的,但通过对西部,特别是西北,拥有了更大程度的,准确的认识之后会对西部的文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例如受众在选择观看《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之初,是怀着对于河西走廊这一“古道”的神秘特色所吸引的,他们内心之中的河西走廊,也许是从历史教科书中得来,也许是从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中得来,这时,他们心目当中的“河西走廊”是一种模糊的镜像,而受众观影的过程正是能指-所指的过程,也同样是一种解码的过程,使得这一镜像从模糊达到了真实。也同样是受众从“浅层认知”到“深层认知”的过程。

其次,这类纪录片的又一大受众是背井离乡的原来或祖辈生活在大西北的受众,这类受众往往对大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理解,他们的“期待视野”来自于对家乡的一种思乡之情,往往在电视机、网络上播放关于西北文化的纪录片时,往往带有一种定向的期待,产生固定化的审美视角,对于“西北特色纪录片”情有独钟。

例如《大美陕西》、《望长安》以及《守望》这一类纪录片,往往可以激起生活在外乡的游子的泪花,所以这一类纪录片仍然是“西北特色纪录片”产业的一大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同样是收视率以及好评率较高的一类纪录片作品。这类纪录片主打的是“思乡”牌,通过对于家乡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入手,真正走进受众的真实心灵,能够真正的留住受众。

三、“西北特色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西部的文化以及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西北地区,文化产业水平发展较快,其带动“西北特色纪录片”的推动力显然较高,所以该类纪录片发展应当是迅速的,但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受众对于文艺作品的“挑剔”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其艺术性,文化内涵等质量上的要求更是与日俱增,所以说,提高质量成为了纪录片“生存”的要求,必须要在其艺术性、人文内涵性以及拍摄制作的水准上进行大的提高。

在艺术性上,纪录片不应当再仅仅停留在“纪实性”这一属性上,特别是在艺术感比较强的纪录片中,应当尽量多的丰富镜头语言以及声音语言,将纪录片拍摄的更加具有美感,这样能够使整个产业的水准上一个大的台阶,也同样可以反过来提高受众的鉴赏水准,使得“西北特色纪录片”这一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沿着良性的发展道路前行。

另外在思想内涵与文化内涵当中,应当继续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准绳与标准,能够尽可能的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进行深入挖掘,展现出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属性。

而在制作方面应当在镜头语言的使用、声音语言的使用中下功夫,能够拍摄出受众所喜爱的视听效果,是影片“吸粉”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保障,因为当代受众除了对于内容的要求之外,画面感、镜头感、酷炫的效果也同样是受众所需要的,所以制作方面也是决定该产业前景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 艺术概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339-346.

[2] 杨姿. 西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现状与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6.

[3] 姬丽红.中国纪录片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研究[J].科技传播,2018,10(23):186-187.

作者简介:赵才,山东淄博人,本科就读于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就读于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广播电视领域艺术硕士,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会新媒体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