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扶贫实践反思
2019-03-20赵旭
赵旭
摘 要:农村衰落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农村衰落的背景中,如何进行区域性精准扶贫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教育扶贫隶属于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个有机分支。我国目前教育扶贫处在教育扶贫措施多, 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质量是教育扶贫的两大短板、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的情况中,对此,本文提出了以强化本土文化与教育信息化融合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变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基于不同民族地区贫困人群的教育贫困深度,差异化投放教育扶贫资源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扶贫 职业教育 教育信息化
1 问题的提出
农村衰落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仅在2016年,就有将近1.7亿农村人口(其中大多数为青壮年)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寻找工作是主要原因:1990年至2014年间,中国农村的工作岗位减少了20%以上。城市工作薪酬更高:2015年,背井离乡的农村人口在城市的收入比留在农村的高21%左右。发展教育扶贫,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增强农村福利,增加就业岗位,教育能提高民族贫困人口对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使用率。表1表明教育兼具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发展教育对我国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基于教育对当地发展正外部性决定贫困不能贫教育。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尤其要注重教育发展,进行教育扶贫。从而, 教育对于减贫的根本作用在于提高能力或综合素质。学者对教育扶贫措施研究的文献很多多, 资源丰富。但针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许多的教育政策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的现状,政策的制定高屋建瓴,过于宏观,自上而下的政策往往会失败。
2 中国教育扶贫现状评价
2.1教育扶贫措施多, 资源丰富, 成效明显
教育扶贫领域已有大量政策措施, 包括推进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全面改薄”以及县域均衡发展,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职普平衡”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全方位教育资助, 学校能力建设, 学校师生生活条件改善, 高校招生倾斜, 中职招生兜底等。另外, 教育扶贫资源也非常丰富, 除了国家财政大幅度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以及扩大教育资助政策外, 省以下各级地方政策都相继出台相应的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政策, 东部发达省份通过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机制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 社会捐助也有大量资金资源流入教育部门。所以, 总地来看, 农村贫困落后地区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适龄儿童入学比例不断提高, 营养改善计划提高了儿童营养水平, 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教育资助等政策改善了儿童生活条件, 留守儿童以及部分地区的贫困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从关爱行动中得到了积极干预。
2.2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质量是教育扶贫的两大短板
从相对进展来看, 教育扶贫有两大短板, 分别在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以及成人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入学优惠政策的确为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创造了条件, 一些地区和一些学校也的确看到了明显效果。但是, 中职学校入学比例趋于下降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中职学校招生比例的下降更多地体现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学校招生不足, 尤其是贫困地区县的职业学校, 与大中城市优质学校招生火爆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学校招生不足表明其教育质量以及毕业生就业形势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另外, 教育扶贫的成人教育和技能培训板块, 由于其组织难度, 尽管各地都有不少典型经验以及较大的培训规模数据, 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技能培训的师资、内容和组织形式往往难以适应贫困劳动力的实际需要。成人培训的领域还比较狭窄, 基本都聚焦于職业技术, 鲜有社会生活教育课程, 远未达到素质教育要求, 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文化素质提升作用有限。
2.3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
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文的“教育信息化”指介于两点中间的这一层面。加大对教育的投资能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而教育投资的重点在于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因而农村教育信息化成为提升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因素。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短缺、农村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滞后、农村教育信息化惯用传统教育理念、农村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都是造成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3 提升教育扶贫政策可行性的对策
3.1以强化本土文化与教育信息化融合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农村教育信息化能够利用本土文化开展不同层次的文化教育服务。农村学校不仅肩负着传播乡村文化的责任,而且也是彰显现代文化的创造平台。村民子女接受教育的现实需要大体有三种,“一为升学以改变农民身份;二为掌握些文化知识以备生活之需;三以学一技之长可作谋生的手段” 。农村教育信息化在促进现代化教学的同时,也应积极推动贫困村民的脱贫工作,最终促使农村现代教育真正服务于教育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3.2 变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要变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发挥“现代学徒制”的积极作用;开创“服务型”职业教育学习方式,变革3年制学制,改为更短或更具弹性的学制,从而提高学习产出的效率,保障个人收益。,设置新型专业,特别加强当地劳动力市场与职业学院之间的联系。同时,要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面向区域、服务三农的专业,精准对接区域扶贫。
3.3 基于不同民族地区贫困人群的教育贫困深度,差异化投放教育扶贫资源
教育贫困和资产贫困是多数民族最主要的贫困维度[]。教育扶贫被视为民族贫困人口脱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现实情况中,各少数民族区域的教育贫困深度并不一样。比如,2010 年,回族、藏族、彝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壮族的教育贫困发生率分别为 54.2% 、77.1% 、44.5% 、28.8% 、28.% 、19.2 、11.4% 、15.1%。理应针对不同贫困深度的民族地区投放不同教育扶贫资金。